天天看点

持续亏损、市值减少870亿,AI芯片撑不起寒武纪千亿市值

文/杨剑勇

日前,寒武纪发布业绩预亏公告,2021年全年预计亏损7.65亿元到9.35亿元,与2020年相比,亏损扩大76%到115%。亏损规模日益扩大的寒武纪,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不振,相比历史高位,市值缩水超800亿。要知道,作为AI芯片独角兽,于2020年7月登陆科创板上市,交易日吸睛无数,受到资本青睐,得到大幅上涨,盘中一度突破千亿大关,且在随后几个交易日中,最高市值高达1191亿元。

持续亏损、市值减少870亿,AI芯片撑不起寒武纪千亿市值

曾市值高达千亿,惊叹资本的力量的同时,也是寒武纪高光时刻。遗憾的是,当前市值317亿元,相比此前高位市值已跌去73%,市值减少超870亿元。在笔者看来,持续亏损难以撑起千亿市值,芯片作为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投入庞大研发资金,但高昂的研发支出使得造血能力差,盈利能力堪忧,过去四年累计亏损超20亿元,且亏损日益扩大。

针对不断亏损的局面,寒武纪在此前的财报中指出:主要系为进一步推进“云边端”产业布局,扩大产品线,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所致。在研发投入方面,2021年研发费用为10.44亿元到12.76亿元,同比增长35.89%到66%。

业绩预告中,寒武纪表示,研发费用大幅增加,主要系为了不断保持在行业内的核心竞争优势,在芯片行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积极引进优秀人才、保持公司研发团队稳定,研发人员薪酬费用有一定增长所致。当然,智能芯片研发需要大量开支,未来一段时间,将存在持续亏损并面临潜在风险,寒武纪无法保证未来几年内实现盈利。

与此同时,面对英特尔、英伟达、ARM等芯片厂商竞争,与这些芯片大厂竞争,寒武纪整体规模、资金实力、研发储备等存在较大差距。尤其英伟达是全球人工智能芯片领导者,在全球市场上有绝对优势,包括谷歌、微软等全球科技巨头们均依赖于其GPU来训练AI,使得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一骑绝尘,成全球最大芯片厂商,当前市值6277亿美元。

庆幸的是,营收方面,寒武纪则保持了强劲增长态势。根据业绩预告显示,2021年全年营收规模预计为6.7亿元到7.5万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5.99%到63.42%。主要是边缘产品线的 MLU220芯片及加速卡在多家头部AI企业实现落地,在报告期实现近百万片量级的规模化销售。此外,智能计算集群系统收入相较于2020年有一定增长。继而2021年收入规模较上年同期有显著增长。

作为一家自成立以来就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致力于打造人工智能领域的核心处理器芯片。目前主要产品线包括云端产品线、边缘产品线、处理器 IP 授权及软件。从云端推理思元270、边缘推理思元220、云端训练思元290,到最新发布的推训一体思元370,是一家具备软硬件全栈系统能力的芯片设计公司,可为客户提供不同尺寸、全品类多场景的产品及统一的平台化基 础系统软件,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其中,思元370主要面向中高端推训场景,而且,思元370系列加速卡已与国内主流互联网厂商开展深入的应用适配,在语音、视觉等场景的性能表现较为出色。边缘智能芯片是面向边缘智能处理低延时、低功耗以及小尺寸要求的高性能芯片,可落地的应用场景广泛,支持边缘计算场景下的智能数据分析与建模、视觉、语音、自然语言处理等多样化的人工智能应用,其客户数量较多,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车路协同、电力、能源、教育等行业的头部公司进行了深度技术合作,在 2021 年处于持续推广及出货状态。

在人工智能边缘计算领域,寒武纪与多家头部应用公司实现了产品导入,部分企业已经完成适配工作并实现了规模出货,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助推行业智能化升级转型。诸如在智慧交通领域,寒武纪与行业头部合作伙伴所打造的车路协同、智慧铁建等解决方案,借助寒武纪多样化智能计算设备,有效提升云端及边缘端算力,帮助客户增强智慧轨道及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切实推动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升级。

边缘计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计算范式,在终端和云端之间的设备上配备适度的计算能力。一方面可有效弥补终端设备计算能力不足的劣势;另一方面可缓解云计算场景下数据隐私、带宽与延时等潜在问题,主要面向对数据安全性和系统及时性要求较高的客户。在边缘端,寒武纪抓住智能技术开始进入各传统行业的战略机遇期,以期通过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渗透率上取得重大突破。在2021年中期报告中显示:边缘业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为60.7%,而云端业务贡献的营业收入占比为 32.50%。

此外,寒武纪已进入车载智能芯片领域。随着智能驾驶应用场景的深入拓展,高等级智能驾驶必然产生更高的人工智能计算需求,寒武纪子公司行歌科技正在设计、研发面向高等级智能驾驶应用场景的车载智能芯片,在既有的芯片技术组件基础上叠加设计符合车规级要求的芯片,助力构建“云边端车”统一智能生态。

最后,信息科技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广泛的智能设备接入网络,由此信息科技迈向万物互联,并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驱动下,万物互联继而向万物智能转变。在万物互联时代,数以百亿的智能设备所形成的万物互联,海量物联网智能设备对芯片需求强劲,从云端到网络再到边缘侧,为芯片厂商释放新增长点。

杨剑勇,福布斯中国撰稿人,并获得网易2020年度最具影响力奖,致力于深度解读物联网、云服务和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观点和研究策略被众多权威媒体和知名企业引用。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