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当心理学越来越普及,成为人们帮助自身成长的工具之后,就有了误伤的可能。有很多读者在学习或了解心理学的过程中,将一些理论当成沉迷过去、推卸责任的借口,将自己过得不快乐、人生不幸福、一事无成的原因归结到原生家庭的不好或童年的不幸,且能言之凿凿用心理学理论攻击父母家人,这难道不可悲吗?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诚然,我们需要借助一些理论厘清自己的过去,了解自己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分析自己未来又该如何做,而胡慎之老师的书,则是一个好帮手,它让我们能在迷途中找到方面,不至于陷入无助的境地。

心理学家胡慎之老师的书,读来总是沁人心脾。《与家人相处的秘密:爱、界线与规则》就是这样一本简明易懂、指导性很强的好书。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这本书里所提到的一些例子比较普遍,在生活中很常见,它能让我们得到启发,遇到类似的家人,处在类似情景里,我们会知道怎样和家人相处,怎么打破那种难以相处的迷局。

01 如何面对十分情绪化的父母

有些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十分情绪化,比如,他们不高兴的时候,一定会把不高兴写在脸上,无论当时家庭氛围如何,是否有客人在场,他们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没有控制情绪的能力。

作为子女,和这样的父母相处,一定是十分紧张的,严重情况下,子女会感到深深的无助和无力,毕竟,绝大多数子女是无法对父母在言行举止方面提出要求的。

胡慎之老师在书中指出,这样的父母虽是成年人,但依然表现得像婴儿或孩子,他们比较任性,或很不成熟。同时,他们也很难与人产生情绪共振。

所谓情绪共振,是指一个人很难感受到他人的焦虑、痛苦、无助、悲哀,更无法在情绪方面给到对方积极回应,甚至丝毫不考虑别人的情绪感受或某些要求,而是继续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

子女和这样的父母相处,可能会表现得十分小心翼翼,另一方面,父母在他们眼中,成了一个十分不通情达理的人,这个人丝毫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十分挑剔苛刻。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那么,该如何和这样的父母相处呢?

首先是要学会摆脱和父母情绪的纠缠。

父母之所以会在子女面前如此情绪化,有一个原因是别人会回应他们的情绪。正如一个孩子可以通过哭闹而得到他想要的玩具或糖果一样。这并非让我们完全切断和父母的联系,而是让我们能看清现状背后的原因,从而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

其次,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无法改变父母的这种性格特质,但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给父母更多的关心,例如,细心周到地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

最后,当父母再将这种不高兴写在脸上时,我们要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不要受到这种消极情绪的感染或影响。我们不能指望这辈子能和这样的父母有更深的情感互动或产生深厚的情感连接,但却可以坦然接受这一事实,向外界拓展空间,和其他人建立更亲近的关系。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02 学会承担责任,勇敢面对现实

很多人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分析,将造成自己不幸的原因归结到过去发生那些事件上,变得消极和颓丧,只是沉迷于过去的不幸,却忽视了在当下努力,也无法对创造未来起到任何积极的作用,这难道不是得不偿失吗?

对过去充满怨恨和后悔,对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耿耿于怀,对父母心怀不满,对发生的事久久无法释怀……这一切都是造成我们当下生活不如意的罪魁祸首。若是抱有这种心理,那么我们的当下不会快乐,未来也不可能幸福。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心理学的学习和了解,相反只是成了一种推卸责任的借口和工具。因为我们的学习,本质上仍是推卸责任,将自己过得不好的原因归咎于他人或外界。这是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的。

换个角度来看,当一个人反复扒开过去的伤口时,那么我们不妨审视一下他当下的生活状态。他是否足够充实?是忙碌还是空虚?是积极地生活还是消极度日?如果答案是后者,那就应该引起警惕了。

如若我们扒开伤口只是为了缓解空虚,填充虚度的岁月,那又与祥林嫂何异?人总是要向前走的,过去的已是覆辙,再怎么抱怨或悔恨也是无济于事,倒不如打起精神活在当下,踏踏实实地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更好。

要为自己当前的状态负责,就要自己承担一切,将责任扛在肩上,做好该做的事,不做无用的事。而这,也是胡慎之老师在《解开成长过程中的心结》一章中,送给我们的教导。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03 在关系中要学会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很多人在关系中容易和亲近的人失去界限感,搅缠在一起毫无边界。网上曾有段子,说两人结婚后,妻子理所当然地认为,我的钱是我的,你的钱还是我的。

失去边界感,亲密关系中会少了许多分寸,也容易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家庭中的事,也往往是因为失去边界感造成的。

所以,在亲密关系中,我们要学会温柔而坚定地拒绝。

当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做到或不愿意去做的,就一定要说明做不到的理由,告诉对方,我们无法勉为其难。但同时也要表示,如果对方有其他需求是我们能帮到的,也一定会尽量满足。

在没有边界感的关系中无止境地满足对方的期望和要求,最坏的结果就如同喂饱一匹狼,这不仅会骄纵了对方,到头来也会伤害到自己。

胡慎之老师在书中说:“不管父母说什么,都是他们的事和他们的情绪,我不要被他们干扰,哪怕父母很痛苦,也不需要我为他们负责。”

这种分离,也许会让一些子女难受,会让父母以不孝为名,斥责埋怨子女,但难道子女被父母的事情和情绪所影响时,就一定对双方都有好处吗?

原生家庭给成年的你带来的伤痛决不该由父母来偿:四个技巧帮你跨过这道坎

04 一个忠告:不要试图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

胡慎之老师在书中给我们提出一条忠告:不要试图改善父母之间的关系。

相信这是很多为人子女者,踩过的坑。

太多子女从小看着父母吵架,年幼的他们想尽各种办法,或是试图终止父母的吵闹,或是希望讨得父母关心,或是试图弄清父母为何吵闹,然后从中分析劝和,或是给父母提出各种建议或解决方案,希望父母采纳意见,不再争吵。

但想必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徒劳无功。

胡慎之老师在书中如是说:“父母的关系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不要揽到自己身上。改善他们的关系也好,消除他们对彼此的怨恨也好,这些都不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也做不到。作为子女,我们根本无权过问他们的关系。这样看,事情就简单多了。”

孔子曾说,可以趴在井边救人,但不能跳进井里救人。那些想要改善父母之间关系的子女,就如同奋不顾身跳进井里救人的人。更多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事,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而已,这就够了。

最后,希望心理学是大家为我所用的工具,而不是用来逃脱责任、怪罪他人的借口。相信胡慎之老师的书,能让你有所感悟和成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