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两次北漂后回到渭南,她在家乡用这样的方式为冬奥加油

北京冬奥会上“冰墩墩”火了,33岁的艺术教育工作者常砚也做了一个。她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作品,为冬奥健儿们加油,让更多人爱上艺术。

两次北漂后回到渭南,她在家乡用这样的方式为冬奥加油

2月8日下午,在自家的画室,常砚正忙着接待来上体验课的两名女大学生,俩人想画个大海,常砚细心地给准备好画板、画笔和水彩等,并给了很多建议。

常砚是地地道道的渭南人,今年33岁。父亲是一名油画家,常砚从小就看着父亲画画,耳濡目染也喜欢上了艺术,大学选择了设计专业。大学毕业后,常砚先后两次到北京,一直从事艺术方面的工作,前前后后待了5年时间,她说,在北京有更多的机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更好地增长自己的见识。

两次北漂后回到渭南,她在家乡用这样的方式为冬奥加油

2020年1月,她选择回到渭南,在父亲开办的书画院工作。父女俩“分工明确”,爸爸主要从事中高考艺术类学生的教育培训,而常砚则负责中小学生、成人的艺术创意类的教育。

她说,艺术也不仅仅局限于画画等门类,还包括手工、制作、剪纸、泥塑、雕塑等很多的东西。回到渭南,也是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爱上艺术。

“艺术不分国界,也没有年龄的限制,只要喜欢都可以尝试。”她说,“这两年,很多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艺术教育,喜欢艺术的成人也是越来越多,不少退休后的叔叔、阿姨,也来学书法、国画。”

两次北漂后回到渭南,她在家乡用这样的方式为冬奥加油

从事艺术创意教育,也并非外界所想的那么简单。常砚说,为了让学员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每节课都需要精心的准备,创新设置课题内容。有时为了备好一节课,需要提前半个月做准备,从课程内容、方向到所需要的材料等等,做好计划和设置,还要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内容设置是否合适。

2月4日,北京冬奥会开始后,常砚也有了在课程中加入冬奥会元素的想法。她说,最近“冰墩墩”比较火,她也尝试着做了一个,一方面也是给冬奥健儿们加油,同时也想让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关注冬奥会。

对于未来,她说,艺术其实已经深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艺术,能更好地培养每个人的美感和创造力,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地孩子、更多的家长都能爱上艺术,让生活能变得更美好。

华商报记者 邢雪雪 编辑 杨托 李悦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