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集市表情

若荷

天是浓阴着的,仿佛不久就会有雪花飘落。然而冬季这样的天气,只要一片雪花不见,就有一种说不出的躁动,就摆脱不了心头的那份落寞。久居城里,确实需要一种精神填空,所涉及的不止是河流山川,还有乡村乡情,这份牵绊随着年龄与日俱增。于是,和朋友相约赶集,不是城市里的那种贸易市场,而是纯粹的乡下集市,体验那份朴实热闹的气氛,或许是最好的排遣方式。冬闲之后,最热闹的地方就是农贸市场了。

乡僻之地,贸易有定期,买者卖者从四方前来,集于一定的地点买卖。集市露天,怕雨却不怕雪,只要不是大雪封门,总有赶集人在市场出现,开始很少,当琳琅的商品依次在固定的区域摆开,不久便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直到兴尽而归。农闲时节赶集,是乡里人一大乐事,也是城里人一大乐事。来集市上赶集,不用刻意寻找心仪的物品,丰富的物资,青菜、熟食、粮油、日常用品、农用工具构成了集市的繁荣。集市上,音响代替了叫卖声,喇叭里的歌声吸引赶集人的目光。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和几十年前的心态不同,如今的赶集人是悠闲的,人们并不急于购买什么,而是着意在市场里走走看看,有相中的商品就付钱装进口袋。让人想起网络上的淘宝,在商品页翻翻看看,喜欢了就去下单。也有人只是浏览,但是浏览着浏览着,不觉已将购物车里填满。赶集也需要凑巧,一件漂亮的衣裳,一双厚实的棉窝,在其他地方无意去买,却在这次的集市上看上眼,毫不犹豫购买下来,化钱买个稀罕和愉快。

也许是因为嘴馋,走过几个小摊,首先关心的还是那些熟食小摊。2020年冬季的乡村集市,还是保持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样子,面食摊摆在市集最显眼的地方。有炸油条的,有烙饼的。一套铁炉,长方形油锅,稳稳当当扎在地上,支一张桌子,摆一台秤和一个盛放油条的筛子,就能开张。如果赶在早市,卖油条配上卖豆汁,去晚了豆汁就没有了。没有看见榨豆浆的机子,倒是盛放豆浆的保温桶有两个,可能是从家里磨好煮开带过来的。喝豆浆的人一般是赶路的买卖人,一大早赶到集市摆摊,在家来不及吃东西,到集市出开摊后再填补肚子。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烙饼的小摊将小型电动三轮车斗打开,一边摆上案板擀生面,一边用电饼铛烙油饼,一南一北,两者有个转身的距离。喜欢吃那位妇女烙的千层饼,烙熟后出锅,扔在铺了白铁皮的小方桌上,外抹一层调味用的辣子酱,小刀翻飞切成四五厘米大小的小方块,装进特制的快餐盒里,用两根纤细的竹签钳着吃,口感酥软适中,葱花放的也恰到好处。

做油饼的小摊兼顾爆玉米花,在一台专用煤气连体灶锅中加入适量的玉米,以奶油和白沙糖做辅料,经炉火慢慢加温,不一会儿便有玉米的颗粒在锅中劈啪爆开的声音,爆出的玉米花蓬松且甜,每爆一锅,便倒入一只筛子里晾透,分装在牛皮纸袋里,很得年轻人和小孩子们喜爱。只是集市上的年轻人太少,小孩大都由爷爷奶奶带着,天冷,不舍得让他们出门,都是老年人来集市逛逛,买几包爆米花给孩子们带回去,也供不应求。我在爆米花的面前等了半天,总算等到一锅,分发给同去的朋友,吃到回家后的黄昏。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汪曾祺在他的散文《故乡与食物》中写过一种吃食,或散着或加工成方块,切着吃。有的地方团成球,方的圆的,或燕雀之状,点上颜料绘出彩色的羽毛,便成了花花草草、吉祥鸟儿。三五一组穿到绳上,系在小竹竿上挑着,着实好看。汪老先生叫它“炒米糖”,我们叫它“花喜团”。以前我们这里也有,后来就不见了。它的加工方法与爆玉米花基本相同,将大米膨化炸开,粘上糖稀,冷却即可食用,只是本小薄利,已经很少有人承继这份手艺了。

喜欢冬天酿成的豆瓣酱。这时的酱是新的,有一股淡淡的酱香,这些特有的味道出自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之手。有一个卖豆豉的小摊每年冬天我都会光顾。豆豉是半成品,买来可再进一步加工,原料是将洗净晾干的萝卜切成小块,鲜姜切丝,盛于腌菜坛中,将豆豉均匀铺在上面,撒上适当的盐腌四五个小时后再进行搅拌,一两天就可以吃了。加工好的豆豉我们叫豆豉咸菜,就是这些曾经或不曾经登上城市餐桌的味道,支撑起乡村集市的烟火气。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喜欢这种岁月之下的烟火气,正是有了这样的气息,才吸引了更多的城里人来乡村赶集。妇人们来这里买土鸡蛋,居家过日子的来这里买生活用具,结实耐用的菜刀、蒜臼,给花施肥的小锨小锄,捥菜刀子,集市上应有尽有。赶集人的眼神里没留下多少往日的怀旧,比之三十年前的那种木讷,人们的神色倒更显得意气风发。木讷的烙印是某个时代挥之远去的表情,如今经济条件好了,平静的面庞透露出的是淡泊的心境,从容不迫的生活。

集市上的衣物都是物美价廉的,适合在地里摸爬滚打的人穿着,铁网般的衣架竖起来,挂满各式各样的棉衣、棉裤,鞋袜则摆放在一条长长的柜台上,搭成堆,却又不像从前那样每个柜台面前挤满挑选的人。每个摊位都有人搭讪,都有人在细细地翻看,在心里与其它同类商品暗暗地比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集市上的服装还是赶集人的抢手货,它来自天南海北,时尚又便宜,如今这个行业,如果不是过年过节已很少有人问津。

我和我的家乡‖集市表情

就像城里人喜欢到乡下赶集一样,乡下人也去城里服装市场选衣,我遇到过一位靠种果树发家致富的中年夫妻,两人在一家服装超市买运动服,挑来选去犹豫不决,服务员为那位妻子换了一身又一身,试穿得让人生累。农村富裕,进城买房、购物的人不胜枚举,精品商店里的任何一角,都留下过她们的足迹。生活为他们保留着一个重要的位置。尽管,集市上的某些商品,已经不再是购买者心目中的主角,倒是传统工艺制作和特色小吃展活动,吸引了不少当地的游客和市民。

作者简介:

若荷,本名宋尚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作品发表《散文百家》《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满族文学》《北方文学》《名作欣赏》《青岛文学》《青年作家》《山西文学》《读者》《芒种》《岁月》《雪莲》等国内外报刊400多万字,作品编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试卷,入选《中国精短美文精选》《中国散文年选》《中国散文家作品集》《中国好散文》《中国散文排行榜》,曾获首届“沂蒙文艺奖”、首届“齐鲁散文奖”“齐鲁文学作品年展佳作奖”“中国金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等奖项。著有《像一片叶子一样成长》《善良如嘉木》《花一样的灯盏》《秋野之上》等多部散文集。

壹点号 若荷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