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很多人都有一种观点,以前的夏天没有这么热,其实这个观点是有偏差的,暑日炎炎,人皆苦热,古今都是一样的。古人用毒日、溽暑、烦蒸、炎燠等丰富的言辞形容暑伏天气,更有“火伞当空”、“大火飏光”之类的比喻,足见暑热之威,着实令人头痛。

乾隆八年(1743

),北京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夏天,有位法国传教士,用当时最先进的拉姆氏温度表对京城的气温进行了连续测量和记录,测量结果:7月20日到25日的平均气温均高于40℃。其中的7月25日,气温更是达到了历史罕见的44.4℃。仅在京城及近郊地区,那个夏天就热死了一万一千多人。

防暑降温就成了古今都要考虑的难题,古人的很多智慧,其实是今天的人难以想象的。没有冰箱,他们也能把冬天的冰保持到夏天来使用。

按照《周礼》的记载,在西周时期就开始在冬天的时候进行采冰作业,人们会在冬天河水凝结的时候采集冰块,然后搬运到“凌室”存储,大量的冰块层层叠加,非常壮观。当时的冰块在堆放整齐之后,需要用泥土将冰窖的正门封住而且要极其严密,以此来保证冰室之内的温度,让这些冰块能延续到夏天。

因为制作出来的冰十分稀少也十分昂贵,所以这都是王公贵族才能得到的,如果能得到这种赏赐的话那可以说是极大的荣誉。

《周礼》记载周朝已经出现专门管理冰块的冰政,而这些人也会在冬天储存冰块,到了来年立夏,周朝的天子会将冰块拿出一些,赏赐给文武百官。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可见当时原始的冰窖已经出现,并且还专门设置了冰窖管理的人员,但是其制冰的技术还非常的原始,周天子属下人手不多,赏赐的冰块没有后世那么多,倒是可以满足需求,可是到了春秋战国以后,冰块就供不应求了。

因为春秋战国时代的诸侯们都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实力,门客幕僚众多,而春秋的诸侯到王公大臣们也纷纷效仿,周天子的冰窖赏赐方式,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拿出冰块倒上美酒,坐在凉飕飕的冰鉴附近,可说是一种非常奢华的享受。

导致结果用冰量增加,门客三千的那些君子们也是望冰兴叹,为了解决冰块供不应求的问题,当时人们研究出了夏天造冰技术,在没有冰箱和任何冷藏的条件下,

2000多年前的古人,夏天能造冰?

这就是很神奇的“夏造冰”技术,在没有冰箱的条件下,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夏天如何造冰呢?

其实翻阅大陆古代的典籍文献

“ 夏造冰”的技术很早就出现了。在《庄子》中就提到过:“吾得夫子之道矣

吾能

冬爨鼎而

夏造冰矣”。

在《关尹子·七釜篇》也提到

人之力可以夺天地造化者

如冬起雷

夏造冰”

到汉 、唐时期

甚至到了明代还有许多文献记载了夏造冰。根据现代的专家考证,“夏造冰”因就是现在所知全球最早出现的原始人工制冰技术。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而这个夏造冰技术,还非常特别,和我们现在用冷水放入冰箱制冰不同,它用的技术和方法竟然是用热水制冰。

热水怎么造冰,还要在夏天?

热水怎么造冰,这估计会让物理学老师有点困惑。那么古人是记载错误,还是真的实现了“夏造冰”技术?因为没有具体的技术流传下来,这倒是成为了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技术历史之谜。

不过在《淮南万毕术》中的确记载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夏造冰”方法,它是这样记载的:“

取沸汤置瓮中,密以新绿,沈(井)中三日成冰”。

而这段记载,也成了现代专家研究夏造冰的依据,对此专家做了科学的推断,

依据《淮南万毕术》,夏天把开水的模块,下水放入低温低压的地方,让其能快速蒸发热量,同时因为周围的环境吸热制冷,只要湿度和气温合适,容器的容积足够的大,密封条件做得足够好,确实经过实验能造出少量的冰块。

可是如果要获得更大的冰块,则需要更大的容积和较冷的环境,还有降低空气中的湿度。实验结果,只要容积越大,得到冰块也越大。

根据资料的考证,这种人工造冰的方式

古人应该是从道家水法炼丹实践中总结出来,在西汉的《三十六水法》配方中,就发现有硝石、寒水石或凝水石等溶解吸热的东西, 而这些结合起来,必然能够出现结冰现象。可以说这充分说明了中国先贤的探索精神和智慧。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经过一些实验结果证明,古书记载的“夏造冰”的确可以实现,但是由于没有过于具体的方式和时间,空间等的数据,目前依然对于夏造冰的方法,没有对古人到底如何实现夏造冰达成共识。

而即便是现在,这种制冰技术也很难大规模量产冰块,所以它的耗费的人工等比较高,也就局限了它,只能被当时的贵族所拥有。由于夏天的冰太珍贵了,为了能够度过炎热的夏天,古人在春秋时代,就研究出了一个存储冰块的高科技,就是古代的冰箱“冰鉴”。

冰鉴这玩意,现代发现最早的文物,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青铜冰鉴,是在擂鼓墩曾侯乙墓中出土的,这也是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冰柜,青铜冰鉴堪称为当时的一件神器,因为它将冰箱和空调合二为一。

青铜冰鉴是一个非常科学的保温设置,分两部分组成,外面的一层为方鉴,内部则有一个方缶,,鉴和缶的套和设计十分巧妙。冰鉴和樽缶结合在一起,实现了一个双层的器皿。鉴和缶周边留有很大的一个空间。空间就是用来放置冰块用的,这样好处就是既能凉快,又能让缶里酒水和香果快速变凉。

并且外观精美,两侧还设计了提环,盖板上开孔,既能当提手又是冷气散发的地方。它的操作方法也很简单,到了夏天,人们将冰块缶里。盖上盖子就可以了,简单又非常环保,确实可以给现代一个借鉴。

特别是工匠们,对其外形和功能设计的摸索,让冰鉴更为精巧和科学。冰鉴内还有挂锡,箱底专门设计了一个小孔。还在盖子上设计了一块活板。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冰鉴

每当暑热使用的时候,可以在一侧将活板取下,在冰块里面放置新鲜的瓜果或饮料,随取随用。味道清凉,确实会令人暑气顿消。而锡的作用,也会让冰水不致侵蚀箱体,并且底部的小孔中可以让冰块的融水流出。

由于它有夏天降温的功能,还可以保存食物和酒水,成为了许多诸侯的挚爱,在《吴越春秋》中就记载了:“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里提到的“冰厨”,就是古代夏季为诸侯们喜欢去饮食的地方,也可算真正意义上的“冷宫”。而勾践位于南方,他居住的地方比其他诸国炎热,也确实更需要更多的冰块创造凉爽的环境。

曹操在建造铜雀台的时候,据说也修建了三个制冰井来储存冰块。冰井类似于一个大型冷库。一到了夏天,井里出来凉气,就像空调差不多,还有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而到了唐代,据说微胖的杨贵妃也非常怕热,喜欢大量的冰把整个大厅都围起来。可是这样的做法费用太高,也只有唐玄宗才消耗得起,普通的文武大臣是无法效仿的。

但无论如何,夏造冰这种人工技术还是不够稳定,最终历朝历代依然采用的是比较原始的窖藏冰块的方法,所以到了明清时期,冰窖还有皇家官窖、各地的府窖和自建的民窖区分。不过怎么区分都好,冰窖的外形基本是一致的,通常都是埋入地下1.5米,总长大约有11米,宽大约有6米,容积为基本有330多立方米。

在紫禁城附近,

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就建设了冰窖。

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按照南京皇宫为蓝本,缩小比例建设了北京皇宫也就是如今的故宫,当时的宫廷之内就建设了冰窖,满洲入关之前,故宫被李自成破坏严重,直到乾隆时期才重修了冰窖。

古代为防暑曾经制作冰块,夏天得到赏冰是极大荣誉,故宫内仍有冰窖

冰窖

随着冰块的使用量越来越大,冰窖也越建越多,根据计算,就紫禁城内慈宁宫附近,就建有大型的冰窖五座,其他地方有建有大大小小的冰窖十多座,和在北京的郊外,还有两座大型的冰窖,供应的就是避暑山庄等地的需求。

根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的宫廷之内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五千块,景山西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五万四千块,而德胜门外的冰窖,藏有冰块两万六千七百块,像是正阳门等京城很多地方都建设了冰窖,用来存冰块。

清朝的存冰技术与方法,与以往并没有进步之处,也都是差不多的,故宫里的冰窖,位于如今的慈宁宫一带,是宫中的养老院集中地。

清代在京城共有建设冰窖十八座,由工部都水司执掌,全都称作“官窖”,专门用来供应宫廷与官府用冰,故宫里的冰窖位于慈宁宫旁,在紫禁城朝西路隆宗门外边,是半地下形式的一种类似窑洞的建筑,容积三百多立方。

宫廷里每年会在冬天的时候去河里采冰,冬至后半个月的时候开始,而供应冰块的时间,只有每年的五月初一到七月三十日。

官窖的冰主要是发放给各种官员用的,冰窖贮藏冰块,耗资巨大,即使是一般官员,也不一定有实力置办得起,给官员发冰,类似于发放防暑降温物资,每个衙门按人头,凭票领用发放,这也是官员的重要福利。

清人富察敦崇撰《燕京岁时记》就曾记载:“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等差”。

?

不过当然最具有特殊意义的还是故宫的冰窖里的冰,因为它们虽然是普通的冰块,但是因为是供给皇宫使用的,却因此拥有了光环,成为了清朝最贵重也是最让人想得到的冰块。

清朝的时候,皇族与宗室贵族,还有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并且受到册封的王爵,才能够使用冰块。而皇宫中的冰块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与荣耀,乾隆时代清朝实力达到极盛,在宫廷中重修建了以往的冰窖用来存冰。

从乾隆时代开始,宫廷的冰窖就专门为宫里的贵人们提供冰块避暑纳凉,直到清朝结束之后,这座冰窖才被废弃,如今改成了故宫餐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