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头条#压岁钱如练习题,怎么做才对?周局长碰到难题请教我……
世界客都,长寿梅州。压岁钱是道题目,家家户户都有。
年廿九,下雨。在球馆打完乒乓球,周局长要开车送我回家。坐在副驾座位,我琢磨着,司机正处级,那么首长是我,按照这个性价比,换算一下,这当儿我官阶相当于什么级别?
记起很多年以前,也是年廿九,有们部队转业的胡正团,骑单车载我,告诉我,毛家湾为副统守门的,级别都是正营级。
我正在换算没完。周局却打断思路说,有事请教我,他发了个800元红包(现在没有人说压岁钱了)给舅舅,对方只收了200元,退回600元,要转发我父母,我没收他的钱,对不对?
我未加思索地回答,对,对对!可能受了传统惯性思维影响,领导从来都是正确的,这么小的事,局长处理还能有错?对!他又问,为什么对?您解释一下。
对嘛,就是嗯嗯,唔唔,这么,这么。马的,只记得当时,我解释得头头是道,周局长他也是心服口服。现在回忆起来,当时我是怎么解释的,完全没有印象了哈。
事后我仔细想想,不对呀。局长就是说,你给舅父,就是你母亲的弟弟,发了800元。你母亲的弟弟,孝敬他的姐姐600元,你没有请示你母亲的情况下,替她做主,拒绝了,不要了。这是什么情况?
你母亲的弟弟想孝顺关心一下姐姐,你不帮他完全这个心愿。不对。你母亲本来可以得到一分温暖亲情快乐,你把它贪污没了。不对。良序民俗,人情世故,你粗暴地好心办坏事地,把它破坏了,不近人情。不好。再说严重点吧,给舅舅的印象,你这个当官的外甥,衣橱柜里床底下全是钱。不差钱,有情况,不好。
当然了,上面这些话,是我下车后思考的结果,并没有与周局长讲。我为什么会得出这么奇怪的想法,把小小压岁钱的来往,看得这么重要呢?是因为我有着类似的经历与体会。
自2009年我母亲逝世后,兄弟姐妹们过年回乡下老家团聚。突然发现,哥嫂姐们七八个,他们都已经年过六十了,可称为长者了。应该享受与小孩子们一样的待遇了。于是从那一年起,我就每年给他们发红包,由起初一百元,上升到二百元,用红包袋装好,恭恭敬敬地交到他们手中。印象最深的是,他们接到红包的开心快乐的表情,很受用。并且,他们表扬我的话,也非常受用。
过了几年,哥嫂姐们聚会渐少。前年开始,我就用微信把红包转去,由于他们都没有用智能手机,我只好将红包打给下一辈转交,而且叮嘱,要帮我兑换成钞票,新手交到你们父母手中。
第一次打红包的时,几个侄子外甥,好像开会商量好一样。说着同样的话。“叔,不用!我有钱,我平时都给爸妈钱。我们心领啦,谢谢!”
听了他们这统一的奇谈怪论,当时我是有点生气。你,还有谁谁谁,都不识道理啊!叔知道你们有钱,也相信你们孝顺父母。可是你们不明白叔的用心,你们的钱,与我的心意,是两码事,不可替代,就像高铁和自行车,不同轨道,作用不同,不可替代。道理,我不多说,你们思考一下。就这样毫不客气地,用客家话来说,屌刻了他们。
也不知道是他们明白了道理呢,还是不与我蠢人争论,反正打那以后,他们都很听话,按我要求办了。
据说压岁钱始于汉朝,又叫压胜钱,铜钱正面铸有“千秋万岁”、“去殃除灾”等吉详字眼。压岁钱是传统文化,公序良俗,习俗流传至今,自有其存在意义。意义是图个吉祥,不是比谁发钱发得多。
以今观之,可以说,压岁钱是家家户户,基本上是人人都要做的一道练习题。怎么样去做,没有统一答案,有时候也会有点小烦恼。比如发一个红包给对方,发多少合适,就是一道题;对方发个来红包,要不要回,也是一道题;要回礼回多少,又是一道题;压岁钱家长统一保管呢,或者孩子自主,还是一道题。诸如此类,举不胜举。
近几年以来,有识之士写了加起来一万篇文章,呼吁不要让压岁钱变了味,红包越发越大,风气越搞越差。微信公司也提倡良好风气,不让压岁钱变味变质,就是轻金钱重意义,拜年红包设置了0.88元至8.88元,颇受群众欢迎,或多或少,帮忙解决了一些难题。
当然,话来回来,社会意识多元化,各人认知不同,三观不同,情况不同,也没有必要把压岁钱嵌入一种公式。就拿我们来说吧,我广州的侄子,发了一个900元的红包给我儿子。春节后儿子汇报说,我两个小孩,他两个小孩,那么我收下后,就发了一个600元给他。如果我回900元给他,那我就没有做对。我听后,赞同。
回到文章前面所说,其实也是我说的吧,仅仅是一家之言,写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供大家参考,也为过年增添一些乐趣而已。
发压岁钱,是表示爱心或者敬意。我倒是希望领受一方,快乐地收下。有时候看对象,我会附言两句:收下运气好,不收被虎咬,路过动物园,夹着尾巴逃。
好吧,本山徳纲说得对,不是什么事都拿来教育,这儿就当作说说笑笑。大家娱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