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与日本经济界新闻界人士的线上交流(2022.1.20)(上)

作者:贾康
与日本经济界新闻界人士的线上交流(2022.1.20)(上)

贾康: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安达先生,周志兴先生和到会的各位嘉宾朋友,大家好!感谢邀请,使我有这个机会跟各位做交流。我按照约定,下面大概用45分钟左右的时间,先把自己作为研究者对于大家关心的中国房地产业界发展问题的看法,跟各位做个汇报。

在汇报自己的观点之后,我知道会有津上先生(他是很有研究素养的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来做点评,然后还会有一个讨论互动的时间。我下面先把自己的基本看法汇报出来。我已经在会议之前知道各位朋友关于中国房地产业界、房地产市场和相关的调控政策这方面,对于现实问题的关注点,我试着尽可能按照这样一些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对应性地谈谈基本看法。

不少朋友注意到去年接近年尾的时候,中国曾经非常有影响、看起来曾经引领房地产业发展潮流的恒大这样一个企业集团,出现了债务危机,于是在这方面有一种疑问:这种恒大债务危机表现出来以后,是个别的事件呢?还是中国房地产业界的系统性风险的显示?在恒大之外,还会不会有其他的企业陆续出现类似的问题?我现在感觉,实际上在中国最新一段的经济生活发展中间,恒大债务危机已经有非常明显的得到控制的迹象。确实我们承认,在最有冲击力的时候,恒大这次的债务危机令人紧张,披露出来它总的负债规模是1.97万亿元,整数讲差不多两万亿元人民币,折算此规模,相当于中国年度GDP的差不多两个百分点。它只是中国房地产业里的一家企业,却有这样看起来天文数字的负债,而且大家都关注到它的资金链吃紧后,违约似乎就不可避免了,一度确实令人有这方面的担心:由于恒大债务危机传导到其他一些房地产业界的市场主体(包括一些很著名的),会不会跟着出类似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多米诺骨牌式连锁反应的忧虑了。有一段时间,我知道网上很多的观察者都有这种忧虑,都在议论。我还注意到,当时中国网上有些人一下列出了十几家、二十几家有具体名称的房地产业界其他企业,说都有或多或少的资金链压力的问题,可能接着发生类似于恒大这样的不良状态。大家可能也知道,中国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界有个后起之秀叫XXX,在珠三角那边业务开展得很不错,在全国也布局,突然说这个企业也吃紧,也出了问题。还有前些年很有影响的XXX也被人们列入了有可能出问题的企业清单。有人在这方面还根据他们掌握的信息,分别列出了不良度等级,最严重的是五星,后面还有四星、三星的,等等。

但是我后来接着观察,这个事情确实已经引起了中国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中国的经济领导层面上很有影响的刘鹤副总理(他也是中央政治局的委员)借着国际会议的机会,表达了中国在经济和房地产业界这方面的稳定发展,是要有相关的政策要领掌握的。接着在中国的中央银行层面,就有高层官员明确表态,对于房地产业界的刚需,在投融资方面应该提供保证。再往后,我觉得最有代表性的,是中央指导整个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权威性质的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的指导精神就是强调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要坚定不移贯彻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而努力把中国的经济发展(实指它的增速)维持在合理区间——虽然没有讲量值,但是我们作为研究者,都知道这个合理区间,实际上是匹配着在“十四五”期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未来的15年中国要使整个经济总量折为人均再翻一番这样有量化特征目标的实现的。所以,经济增长要保持在速度的合理区间,必然要求在中国现在这个阶段上,仍然要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柱作用的房地产这个业界,能够形成一个基本稳定局面,而资金在这方面前一段时间曾经画出三条红线等从严掌握这样的政策导向,显然需要做出必要的一些调整,实际上就是向相对宽松的方面做调整,从而保证房地产业界满足刚需的投融资方面的资金供应。实际上,只要说保障了刚需,同时缓解的,也必然是和刚需一起存在的一些改善性需求,也必然是使整个业界大家来消除预期转弱这方面的一些恐慌心理,那么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就会落在从全局的要求而对应到中国房地产业界运行的具体政策掌握要领上。

所以,从我列举的中国决策层、管理部门或直接或间接、或者针对房地产业界或者针对全局而必然影响房地产业界的这些具体信息来看,恒大的债务危机,于现在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有比较充分的判断依据来说,它会收敛为中国房地产业界里比较个别的事件。我们不敢打保票不会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再出一两个房地产企业的紧张局面,但是似乎已经可以讲,有相当大的把握判断它是个别事件,顶多是少数事件,而不至引发中国房地产业界的所谓多米诺骨牌式系统性风险。而且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我们作为研究者,也高度重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韩文秀副主任(是主持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的常务副主任),他特别明确地表达了要纠偏这样的指导精神。什么叫“偏”呢?对需要纠正的偏向,他给了两个概念,一个叫合成谬误,一个叫分解谬误。合成谬误指的就是在每一个具体部门的调控管理上好像都有道理的这样一些动作,如果变成了大家一起往一个方向使劲儿,处处从严,它实际的结果却变成了整体全局运行的负面效应。比如房地产市场在抽紧,“两碳”目标指导之下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很多限制性的抽紧措施,在产业界大家也感受到了,还有其他的中国前一段时间对于互联网平台的纠偏整改,对于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的纠偏整改,等等,各个部门都是在从严,合在一起却可能形成了这种合成谬误,违背了中央所说的稳中求进,违背了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特别强调的使经济运行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的这个大政方针。这个有所指的合成谬误,同时还伴随着一个分解谬误,它指的就是有一些管理部门,在一个看起来正确的方向上却可能一刀切,把持久战打成了突击战,把系统目标碎片化,并且从上到下层层加码。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实际上带来现实经济生活中间紧缩的因素过大,整个局面出现了事与愿违的问题。合成谬误、分解谬误合在一起,需要纠偏。那么韩文秀副主任有一句非常简洁的话:为了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凡是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都要慎重出台。显然这个慎重,也对应于中国的房地产业界未来一段时间的调控。这是我对于恒大危机的影响到现在来看,从大概率事件这方面来说的一个研判,感觉这方面相关的一些信息,还是相当清楚的了。

(未完待续)

贾 康 简 介

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全国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特聘专家。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导。曾长期担任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是北京、上海、福建、安徽、甘肃、广西、西藏等地方政府特聘专家、顾问或咨询委员,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国家行政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等多所高校特聘教授。1988年曾入选亨氏基金项目,到美国匹兹堡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1995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高层次学术带头人。多次受党和国家领导同志之邀座谈经济工作。担任2010年1月8日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财税体制改革”专题讲解人之一。孙冶方经济学奖、黄达—蒙代尔经济学奖和中国软科学大奖获得者。国家“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规划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PPP专家库专家委员会成员。2013年,主编《新供给:经济学理论的中国创新》,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和“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任首任院长、首任秘书长,第二届理事会期间任首席经济学家),2015年-2016年与苏京春合著出版《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改革:新供给简明读本》以及《中国的坎: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获评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和央视的“2016年度中国好书”)》,2016年出版的《供给侧改革十讲》被中组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国家图书馆评为全国精品教材。2017年后又撰写出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模型与实践路径》、《供给侧改革主线上的未来财税》、《财政学通论》等多部专著。根据《中国社会科学评估》公布的2006~2015年大陆哲学科学6268种学术期刊700余万篇文献的大统计分析,贾康先生的发文量(398篇),总被引频次(4231次)和总下载频次(204115次)均列第一位,综合指数3429,遥居第一,是经济学核心作者中的代表性学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