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恐怖暴力没底线,未成年人照样玩:重口味“剧本杀”潜藏风险

作为一款新型的社交游戏,《Script Kill》吸引了不少年轻人的参与。然而,行业残酷增长,一些商家在游戏内容、场景设置等环节中嵌入了恐怖、暴力、精神元素,并作为噱头来赢得游客的流量。看似新鲜的朝阳产业正面临监管缺陷的风险。

"恐怖地带"变成"伊甸园"

半个月谈话记者走进熙熙攘攘的商业综合体"沉浸式体验馆",却看到小房间漆黑阴沉,大厅里摆放着两个巨大的道具棺材,墙上贴着一尊老人的肖像。五个高中男生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在游戏主持人的指导下分析剧情,不时发出惊人尖叫。

孩子们正在玩一部名为"捉鬼敢死队"的戏剧,讲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鬼魂抓住人"的故事。"剧情悬疑,场面吓人,体验精彩,很受孩子们的欢迎。"脚本杀"店主说。

恐怖暴力没底线,未成年人照样玩:重口味“剧本杀”潜藏风险

一张"杀剧本"店铺展示重点介绍剧本《捉鬼敢死队》陈春元照片

半个月的谈话记者先后走访了中部地区的一些城市"沉浸式剧本杀伤体验馆"。在一家商店里,墙上挂着怪诞恐怖的剧本海报,店主带着记者来到了几个现实生活中的房间,里面都装饰着墓地等场景,墓地里开着血红色的灯光,里面是一些尸体。在一家店里,店主集中精力向记者展示"人魅力""夜店凶猛"《玲玲人》等剧本中含有恐怖、精神内涵。

"球员主要是年龄在16到30岁之间的城市白领学生,还有一些好奇的初中和高中生。现在生意难做,不搞一些"重口味"的内容,客人也不感兴趣。一位店主表示,许多类似的商店正在关闭,新开业的商店将不得不依靠更令人兴奋的内容来生存。

半个月有讲解记者去过10多家门店,无论"剧本杀人"的内容多么血腥可怕,都没有看到"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等提示标志。

新产业进入门槛低

《剧本杀人狂》出现于2010年左右,从最初几个年轻人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寻找线索,寻找凶手,近年来逐渐扩大到"密室逃脱""沉浸式体验"等形式。随着剧本内容和场景设置的不断演进,他们的体验和兴奋感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吸引年轻人参与进来。今年以来,"剧本杀"线下实体店数量增长迅速,"剧本杀"主持人、剧本创作、剧情设计等商家都有专门的专业团队。

数据显示,到2020年底,全国线下"剧本杀"实体店数量估计在3万家左右。有的商家为了吸引顾客,赚快钱,引入了暴力杀人内容的剧本杀人项目,如杀毒、枪杀人、密室杀人等,还有一些商家在场景中设置了恐怖、血腥的元素,有些脱俗内容超出了普通人的心理容忍度。

恐怖暴力没底线,未成年人照样玩:重口味“剧本杀”潜藏风险

一场"剧本杀"店展示聚焦陈春元拍摄的剧本海报介绍

中部地区某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人半月刊记者表示,目前开业的"剧本杀"店门槛较低,既没有预先审批条件,也不需要经过文化、公安等部门的内容审查。

"这是一个新兴的行业,没有有效的管理实践或法律法规到位,我们在执法检查方面有一个模糊的领域。一、基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工作称。

引导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一位病人家属告诉半月对记者说,孩子周末要同学玩弄暴力、恐怖、血腥等内容的"剧本杀人"。出于好奇,她还试图参与一出戏,其中一出戏是把道具做成一个"畸形的人"。游戏还描绘了死者的悲惨处境,其中模仿杀人法也"非常残忍"。

中国心理咨询师协会心理咨询委员会主任陈建华说,她最近遇到了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女访客,曾经沉迷于带有恐怖元素的"杀剧本"游戏,患有严重失眠,开着灯无法入睡, 关灯,害怕。

"剧本和剧情线索很重要,需要以价值为导向。适度的角色扮演有助于参与者释放压力,丰富想象力,加强人际沟通,但如果内容过于恐怖,参与者缺乏识别能力,就会混淆现实和戏剧,甚至造成心理问题。"陈建华说。

南昌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袁小平表示,在对"剧本杀"等新文化习俗的监管中,有关部门要把未成年人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出台管理制度和规则,消除监管盲点。

来源:《半月谈》2021年第17期

半月话 记者:陈春元 彭宇|编辑:徐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