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由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又引起人们对伤痕文学的讨论及其思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即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

作者:名都阳光

【由央视热播的电视剧,又引起人们对伤痕文学的讨论及其思考】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即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大陆正处在一个历史的大变局时期。1976年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大陆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十年动乱,大陆社会积累了许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问题,由于受长期僵化教条主义等因素的影响,1977、1978年两年又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5月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彻底砸烂了“凡是论”和教条主义的精神枷锁,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伤痕文学”应运诞生了。1977年作家刘心武在《人民文学》第11期上发表了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率先在文学作品中揭露文化专制主义、蒙昧主义和愚民政策对青少年造成的危害,从而拉开了人们回顾苦难的序幕。当时评论界认为这一短篇小说的主要价值是揭露了文革对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所形成的“肉体的内伤”,有的评论者认为《班主任》发出的“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呼声,与当年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发出的救救被封建礼教毒害的孩子的呼声遥相照应,小说的主题思想使人产生了一种反思历史的责任。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伤痕文学”概念的来源于卢新华1978年8月11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短篇小说《伤痕》。该小说反映的是文革给人的思想造成的内伤,呼吁社会“疗治”创伤的意义,它得到当时推进文学新变化的人们的首肯。随后,揭露“文革”历史创伤的小说纷纷出现,影响较大的有《崇高的任务》《高洁的青松》《灵魂的格斗》《献身》《姻缘》等知青作品,以及《大墙下的红玉兰》《铺花的歧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等。

其实,在文学艺术领域反思的同时,各个领域都在反思。如科学领域徐迟一篇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迎来了知识界的科学春天。哲学界胡福明在《光明日报》的一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拨正了思想路线航向。署名潘晓的给《中国青年》杂志一封来信发出疑问“人生之路为什么越走越窄”在青年当中引发了人生价值的大讨论,等等等等。

文学艺术是整个文化事业反思中是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伤痕文学以文学艺术的形式来启迪人的心灵,启发人们独立思考和反思历史的作用,从而推动了时代潮流的进步。无论是“伤痕文学”还是“反思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的出现,总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而文学作品能否产生社会效应,引起大家共鸣,主要地取决于它与特定时代的时代精神和人们共同的社会心理需求相契合的程度。“伤痕文学”正是适应了反思历史、拨乱反正、开创未来的大趋势而出现一种社会现象。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