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即将开始对澳大利亚进行国事访问。新华社国际记者在布里斯班唐人街入口处环顾"中国元素",看到一个纪念钟向澳大利亚现役军人和退伍军人致敬。该标志特别列出了一类纪念物品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南太平洋为澳大利亚从事沿海侦察和情报收集工作的澳大利亚华裔爱国者"。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有多少中国人的故事在我们祖先的国家不为人所知?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一年和哪个月?记者趁机苦学,查课本,翻阅历史资料,"上身姿势",给大家讲几个你可能不知道的小故事。
"中国和澳大利亚","祖"一个家庭?】
记者们真的从来没想过,中国和澳大利亚这种"追逐"的起源要追溯到远古时代。
澳大利亚著名历史学家拉苏尔·伍德(Rasool Wood)提出了"澳大利亚原住民起源于亚洲"的观点。他并不是唯一一个做出类似假设、假设甚至论证的人。

(澳大利亚原住民表演)
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国志澳大利亚》一书的简要介绍,一种猜测是,远古时代全球海水大量蒸发,浅海变为陆地,海峡交替,亚洲与澳洲大陆之间的陆地暴露在海面之下,最窄的水域距离只有80公里, 为亚洲居民提供移民澳大利亚的可能性。
根据这本书,澳大利亚人类学家艾伦·索恩(Alan Thorne)博士还大胆地提出,旧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南部沿海的一个部落乘坐竹筏抵达澳大利亚南部。
(考古学家魏菊贤简介图片)
这种大胆的假设也有中国人。出生于山西,在香港和台湾任教后,中华民国学者魏菊贤写了《中国人发现澳大利亚》一书,仅书名就足以吸引眼球。在他的书中,他认为中国古籍《春秋》列出了几条只在澳大利亚可见的日食记录,澳大利亚独特的动物袋鼠已经记录在《淮南子》和《山海之书》中。
(跳跃的澳大利亚袋鼠)
郑和没去过澳大利亚?】
历史上没有明确的记录,中国人在鸦片战争前是否去过澳大利亚,但洪牧雪爪的历史激发了许多好奇的人积极猜测——例如,明代郑和七个西方国家的舰队可能也去过澳大利亚。据史料记载,郑和的舰队已经到达马来半岛、苏门答腊、爪哇、婆罗洲和帝汶岛,距离澳大利亚北部海岸只有几百公里。
(郑和下西地图)
不管是愿意还是愿意开门,古代中国还是在西方逐渐了解了五大洲、四大洋等西方地理知识,也开始知道澳大利亚的存在。
据李国志澳大利亚介绍,"澳大利亚"一词于1846年在《海洋四说》一书中首次使用中文,1848年,它被称为"澳大利亚","Movara MudGa"和"New Holland",指的是西班牙和荷兰的名字,简要介绍了澳大利亚的风景和民间传说;1866年,"NavigationAle"伴随着一张手绘地图,显示了澳大利亚的具体位置。
(一幅古老的英文地图,将澳大利亚称为"新荷兰")
中国工人在新金山的眼泪
布里斯班唐人街的记者看到了纪念钟,赞助商标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昆士兰州政府和布里斯班市议会,仿佛迟到了才得到官方的认可。然而,在过去的不到两百年里,澳大利亚大陆的华人和中国人的故事仍然太多,这些故事没有历史,值得更多有趣的研究。
(中国工人信息图片)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开放东南沿海贸易港口,英国等西方国家勤劳的商人开始将中国工人运送到美国、澳大利亚等地,拉开了华人移民澳大利亚的帷幕。根据《悉尼先驱晨报》1848年10月3日发表的《第一批中国工人去澳大利亚时间测试》一文,第一批121名中国工人在前一天抵达悉尼从事填海造地。
19世纪中叶,随着澳大利亚淘金热的兴起,连同其他国家的采金者,大量华人涌入澳大利亚,大多来自广东、福建,到1875年,已经达到4万人。
这些早期的中国工人带着"新金山"来到澳大利亚,称这片土地为富机,他们大多带着回国的愿望,为澳大利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在穷弱的清政府的支持下,海外华人也难以挺直腰,中国的悲剧已经上演。在针对亚裔和其他有色人种群体的"白澳"政策背景下,澳大利亚各地都通过了一系列排他性规定,使得在澳大利亚的华人数量基本上只出国,而且数量逐年减少。
与此同时,清政府在澳大利亚设立领事馆的努力也一再遭受挫折。最后,在两国总督和外交代表张东的派遣下,清朝使团于1887年抵达澳大利亚访问,这是中国古代官员第一次来到澳大利亚。经过几次耽搁,第一位清朝驻澳大利亚墨尔本总领事于1908年就职。
(张氏洞,清朝两光朝总督)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澳大利亚才开始意识到经济发展离不开移民的力量,并开始向来自欧洲,亚洲和其他大陆的大量移民敞开大门。
政治上有远见的澳大利亚前总理马尔科姆·惠特拉姆(Malcolm Whitlam)在任职期间颁布了新的移民法,将"白人澳大利亚"政策抛入了历史的尘埃,强调移民政策在种族,肤色和国籍方面是非歧视性的。是的,正是在他任职期间,他推动澳大利亚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并从此成为中国人的"老朋友"。
告别历史,把握现在,展望未来。习近平主席访问澳大利亚期间,必将为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未来增添新的亮点。要了解中澳合作能给两国人民带来哪些新动向,请关注新华社国际客户系列来访。(记者 孙浩)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