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一朵雪花,飘向鸟巢,见证了中国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的浪漫相约。2008年,盛夏的北京奉献给世人一场气势恢宏的奥运会开幕式;4日晚上,第二十四届北京冬奥会在鸟巢拉开帷幕,奥运之火熊熊燃起,世界再次进入奥林匹克时间。

2月4日的鸟巢,寒风已使气温降至零下,但现场的数万名观众,依然能感受到阵阵暖意。这是因为,北京冬奥会组委会向观众发放包含帽子、防风衣、毛毯、暖宝宝等在内的“御寒大礼包”;更因为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向全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和有关融合、和谐、温暖的大国理念。

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说,他最喜欢的是开幕式最后的点火仪式,虽然出乎意料,却表达了“火”最初对于人类的意义:生生不息,永远传承。

中国文化娓娓道来

和14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不同,这一次虽然不穿古装、不讲5000年的故事,但是冬奥会开幕式的每一分钟,体现的都是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哲学思想,是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

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开幕式以二十四节气开启倒计时,最终定格在万物复苏的“立春”。此后,黄河之水自天上来,冲决而出,携来蓬勃生机,落地凝为本次开幕式的重要元素——皎洁冰雪。

一滴水变成冰。一滴冰蓝色的水墨从天而降,幻化为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整个画面的意境,来自中国古老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这是对中国母亲河的浪漫想象和赞美。翻腾的浪涛最终凝结为一片晶莹剔透的冰雪天地,也好像是凝固了时光。

这次开幕式的各代表团的出场顺序也别出心裁:采用汉字笔画顺序,引导牌远看是晶莹剔透的雪花,近观则由一个个中国结构成,轻盈与温厚并存,彰显中国蕴藉、平衡的细节美学。

和谐地球融为一体

一起向未来,是本次开幕式的主题。开幕式每一个细节,都将这个理念诉说。

“黄河水”倾泻而下,滚滚而来。随后,河水慢慢冰冻,变成一片冰的世界。聚集在场地上,随后出现了一个巨大的冰立方。

随后激光刻刀开始雕刻,每届冬奥会的举办地陆续出现,激光刻刀继续雕刻,以激光雕刻回顾了24届冬奥会的会徽,随后冰雪消融,五个冰雕雕出的五环缓缓“破冰”出现,令人震撼,最终定格在了2022北京冬奥会,随后一个冰雪五环从冰立方中破冰而出!“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走近,大家融为一体。

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各代表团的引导牌也别具一格,雪花的花瓣由中国结构成,纯净之余,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敦厚。每一个代表团都是一朵雪花,而这些和而不同的雪花都将汇成和谐的奥利匹克大家庭,浪漫热情的大雪花将永不融化。

这朵冰雪,也兑现了承诺。“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是中国在申办冬奥会时提出的一个愿景,如今早已成为现实。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0月,中国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就达到3.46亿人。

点火仪式大道至简

主火炬到底在哪儿?有经验的观众,或许从入场时就开始寻觅。原来最后一棒火炬就是主火炬,留在大雪花的中心,继续燃烧!

在此之前,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曾表示:“这次在点火和火炬上,有一个重要改革,这跟一百年以来都不一样。”

随着火炬手赵伟昌走进国家体育场,经过中国速度滑冰国家队总教练李琰、中国首枚冬奥会金牌获得者杨杨、田径运动员苏炳添、短道速滑名将周洋,依次在鸟巢体育场传递。

最后由中国青年冰雪运动员迪妮格尔·衣拉木江和赵嘉文一起走进由手举和平鸽的孩子围成的心形造型中,随着升降台靠近大雪花,二人合力将火炬留在了由形似小雪花的代表队引导牌组成的大雪花中。

北京再相逢,为什么张艺谋最爱开幕式这个“点火”环节

在这个环节上,开幕式主创团队的设计不仅巧妙,还有点可爱的幽默感:在《构建一朵雪花》部分中,全部参赛代表团引导牌组成了巨大的雪花台。这朵大雪花加上缠绕的橄榄枝叶,构成了火炬台——它其实早就出现在观众视野里,直到最后的火炬接力,才揭晓了另一重身份。

观众们看到点火方式最大的反应可能是想不到,但传达的理念又会一看就懂,所以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其实想传达的理念已经非常清晰,那就是:低碳环保,展现文化自信。

(本报北京2月4日专电)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