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1951年6月的朝鲜战场,我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一个多月了,美军发现了志愿军的单兵补给最多只能坚持7天的秘密。李奇威立刻改变

作者:李砍柴

1951年6月的朝鲜战场,我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一个多月了,美军发现了志愿军的单兵补给最多只能坚持7天的秘密。李奇威立刻改变打法,令志愿军陷入被动。

尝到甜头的李奇威指挥美军快速向北推进,妄图包围志愿军主力,彻底扭转不利局面。

然而自以为神算的李奇威没有想到,在铁原的63军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打法,打破了他的如意算盘。

63军188师563团在美军必经之路上,将1300多人分散成几十人、甚至只有十几人的小分队,占领了关键的高地和隘口。

面对美军的绝对火力优势,志愿军的阵地就是绝境,没有生还的可能。可就在这绝境中,我军战士并没有崩溃,而是将战术发挥到了极致。

美军不拔掉阵地,就无法保证机动部队的绝对安全,于是美军只能硬着头皮啃硬骨头。

为了保证胜率,白天美军用几万发炮弹覆盖整个阵地,直到他们觉得安全了,再派士兵强攻。

面对能把阵地掩埋的火力,志愿军也没有退缩,而是将计就计。敌人炮火猛烈时,我们坚守阵地,节约弹药。

白天等美军摸近了,志愿军再打,甚至冲出掩体贴身肉搏。到了晚上,志愿军则抽调小股军力,趁夜色偷袭美军。

没见过这种阵势的美军,完全不是志愿军的对手,尤其夜间更加不敢恋战,只能后撤。

这样的战术牢牢地拖住了美军,但也给志愿军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6月5日这天,563团团长马兆民感觉到了异样。已经是大白天了,没有炮火声,也没有美军摸上来。

正在此时,4连连长的电话打了过来:“老马,我这儿接到报告,美国鬼子昨天被8连、9连打退后,今天没再上来。而是他娘的摸上724高地了。这会儿可能已经钻到8连后面了。”

724高地在马兆民部队的东侧,地势较高,能看清整个阵地的部署。团长马兆民迅速命令8连回撤。

正在此时,马兆民发现8连的东侧是1连2排,如果8连撤走,1连2排肯定会被敌人包围。

可是如果让1连2排先撤,8连东后侧失去火力掩护,也有被围歼的危险。

马兆民此时多么希望,手里哪怕有一个班的兵力,能去接应一下,1连2排也能撤离啊。

可是我军的消耗已经到了极限。更别提守阵地的战士们,几乎都已经3天没有吃的了。

没有任何预备队可以调动,马兆民气的拿起电话,直接打到师部:“师长,我们完全没人了。伤亡实在太大了,我准备组织团机关的干部,组成一个排,我当排长去一线……”

话还没说完,师长张辉英就劈头盖脸地骂起来:“瞎搞!老马,你要是死了,阵地丢了谁来负责!”

旁边的政委赶紧抢过电话,好言相劝:“老马,你别太激动。你是团长,你得指挥,不能上前线。”

马兆民手拿电话,眼泪却止不住地流:“政委,我对这个团有感情。我不会乱来的。”

放下电话,马兆民平静地命令:“8连继续突围,1连2排坚守阵地。”

然而他的心如同被人剜去了肉一样疼,他以前就是一连的连长啊。

1连2排仅剩的12人接到命令后,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但没人退缩。

他们拼命拖住敌人,为转移的战友争取更多的时间。他们实在是太顽强了,美军久攻不下,将坦克直接开上山坡,对着阵地瞄准射击。

打到最后已是深夜,1连2排只剩下8名战士。不知道打退了敌人多少次进攻,直到子弹全部打光,只剩下几枚手榴弹。

不愿当俘虏的他们,最后在班长的带领下,退至悬崖高喊:“胜利属于我们!祖国万岁!”最后纵身一跃,消失在悬崖后。

团长马兆民时刻关注着战局,时断时续的枪声在他耳里,就是战友们还活着的证明。

可是现在枪声停了,最后的希望破灭了,他忍不住泪如雨下。

政委得知这一英勇事迹后,激动得热泪盈眶,立即下令派人找寻我们的战士。

幸运的是,跳下山崖的8名战士,有三名虽身负重伤,还是顽强地向我军方向爬行,最后被搜寻队伍找了回来。他们分别是:翟国灵、侯天佑、罗俊成。

而另外五名牺牲的战士是:李秉群、贺成玉、崔学才、张秋昌、孟庆修。

这八位英雄后来被授予“志愿军八勇士”的光荣称号。

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名字。是他们的血肉之躯铸成铜墙铁壁,拦住了凶猛的敌人。是他们的英勇无畏,才护住了今天的万家灯火!#人物#

1951年6月的朝鲜战场,我军发起第五次战役一个多月了,美军发现了志愿军的单兵补给最多只能坚持7天的秘密。李奇威立刻改变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