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赔了两年后,这个春节,民宿终于赚到钱了

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赵东山

编辑|李薇

头图摄影|史小兵

挂上灯笼、拉花,摆上各种颜色的郁金香、兰花、牡丹,贴上新潮设计感的虎年对联、福字,添置可爱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为了这个春节,胡红伟在腊月里就忙了起来,她期待这个假期,客人们能在自己经营的民宿过个好年。

胡红伟经营的民宿在北京郊区昌平区的群山中,是一个自带院子的三层别墅,共8间房。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人无法出京过年,她明显感受到了民宿需求旺盛,她经营的民宿春节期间的房源早在一个多月前就被预订满了。

在北京郊区怀柔区渤海镇六渡河村,朱江经营的民宿春节期间的房间也是早早地就被预订光了。在他看来,民宿为大家庭或朋友之间聚会提供了一个恰到好处的场所,可以容纳多人,还有丰富的活动安排,既方便又新潮。

同样在怀柔区经营民宿的王孟儒也告诉《中国企业家》,他经营的民宿春节假期的客房也早在一个月前就已经订满,且价格近乎平时的2倍。“包个民宿过大年”成为2022年春节的新趋势。

“做民宿6年,这两年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从直观的销售来看,每年至少减少了1/4的利润。”胡红伟向《中国企业家》坦言,“今年的春节是第三个受到疫情影响的春节。2020年春节,疫情突然暴发,导致我们春节假期只在大年三十接待了一波客人,之后的客人都因疫情临时退定。2021年春节前一个月,疫情更是导致我们提前在春节期间暂时歇业。”

“过去的一年,民宿经营者的心情都很波动,退订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胡红伟表示,“本来我们有提前几天不可退的预定政策,但因为疫情原因,客人说来不了我们都及时给客人全额退款了。”所以,的确有不少民宿因疫情永久关停,也有不少经营者赔了又赔仍在咬牙坚持。

但这个春节,情况在发生变化。

民宿平台途家的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独栋整院民宿订单量比2021年春节上涨约56%。每晚预订均价达到3126元,平均入住时长达到2天~3天,春节客单价超过万元,比2021年略有上浮。春节已经售罄的整租小院里,每晚8000元以上的占比达到37%,5000元至8000元的占20%,2000~5000元占29%。

火爆的预订和入住率,给了民宿经营者们继续坚守的信心。

本地人游本地

吴晨期待一场旅游已经很久了,“已经连续两年没有出过北京,我可太想为旅游业做贡献了!”吴晨感叹道。

早在2021年“双11”,吴晨就抢购好了一家三口春节期间去长白山度假酒店+滑雪的行程。为此吴晨一直加班加点工作,就想着能攒出几天调休,早点出发去长白山过春节。临近出发的日子,北京出现新冠阳性病例。1月24日,吴晨的健康宝突然出现弹窗,起因是她曾为孩子购买过感冒药,必须当天进行核酸检查。核酸检测正常后,健康宝的问题终于解除。

然而,1月25日晚,吴晨突然收到航空公司信息,被告知航班将推迟,如此一来,到达长白山酒店时全家人的核酸检测将过48小时有效期,而根据酒店政策,检测结果在有效期内才能分配房间。一连串不确定后,吴晨只能无奈地退掉了机票和酒店。

期待已久的旅行终究未能成行,吴晨临时起意决定转向北京滑雪场周边的民宿。令她惊讶的是,这些民宿春节期间的价格已经逼近甚至超过长白山五星级酒店的价格,部分民宿的价格一晚超1万元。不过,即便价格如此高昂,吴晨还是订了两晚:“年底了,就想好好放松一下,再也不想忍耐那种被牵制和憋屈的感觉。”

事实上,有这样心态的,远不止吴晨一人,这些心态背后的消费力转移正在支撑起一个新的市场:消费者的旅行半径正在缩短,围绕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周边游,尤其是民宿成为大众的普遍的选择。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2021年国庆节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半径为141.3公里,比前一年国庆中秋假期缩减71.7公里,减少33.7%。以都市休闲、近郊游为主的“本地人游本地”特征明显。

2020年是个分水岭

跨省旅游极容易带来不确定性,在“本地人游本地”的趋势下,原本热门旅游城市的酒店和民宿变得萧条,而基于大城市的周边本地游成为一种新的消费选择,也因此吸引了新一批的创业者入局民宿。

朱江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创业的。2021年上半年,他在京郊怀柔开起了四合院民宿。“开张半年以来,满房率已经达到50%以上,7、8月旺季时几乎天天满房。”朱江表示。

在王孟儒看来,2019年之前和2021年之后进入民宿行业的是两拨人,因为2020年长达5个月的旅行真空期,让之前的大部分民宿经营者几近退出了市场。而2020年下半年之后,新兴的民宿大多借势于大城市周边游的兴起,且在民宿形态上完成了从农家院到高端化的形态变化。

王孟儒开发的民宿整个庭院采用日式设计,针对不同的节日,还会装扮不同的氛围。在饮食上,顾客既可以自己动手做饭,也可以邀请酒店的主厨提供餐食;在娱乐服务上,除了常规的KTV、德州扑克等项目外,民宿也提供定制的剧本杀上门服务等等。这套民宿仅前期装修成本就超过100万。客源则基本全部来自北京,几乎没有外地游客。

这样的民宿正在围绕超一线城市周边兴起。

携程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春节期间,同城、同省的住宿趋势相较2019年、2021年,预计将进一步加强。周边游、本地游“时间短”的特点也体现在了用户的连住选择上,2021年春节用户选择只住一天的比例相较2019年同期提高了7%,预计2022年春节期间预订间夜在1天的订单量占比将与2021年春节基本持平。

不过,正如王孟儒所言,目前的民宿经营者大多是在2021年才入局,《中国企业家》在翻阅京郊民宿的资料时发现,其开业时间均不超过2年,大部分都开业仅半年。

胡红伟也表示,6年前她刚开始构思民宿的时候,北京的民宿市场,能提供一般消费者玩乐休闲的还很少,基本上还是农家院。后来证明,这个市场需求很大,渐渐北京各个郊区的民宿如雨后春笋,涌现了很多有设计感、品质可信赖的民宿品牌。

“不过,水涨船高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个问题。很多民宿的确有专门的设计团队、运营团队运作,但只适合拍摄网红照片,实际居住感很差,更像是在一个建筑模型里到此一游。”胡红伟表示,“民宿我理解还要注重这个‘民’,即民风、民俗,应该包含当地风土人文的内化。”

鱼龙混杂过程中,一些民宿倒闭了,尤其疫情以来,胡红伟在房东群经常能看到出售二手物品和整体转让的信息。

办法总比困难多

2020年以来,疫情不时在部分地区小规模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酒店和文旅项目的经营,让一切像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如果以往更多是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现在还要考虑到未知的疫情因素。”何帆告诉《中国企业家》。

2018年,何帆和女朋友为了逃离北京繁忙的都市节奏和生活方式,决定在海南文昌开一家民宿。何帆将民宿选在了海南文昌边的一个小镇,在勘景时,他发现周边的万豪、希尔顿酒店也在建,他预测这块地盘儿之后肯定会大热。事实证明,刚开始的一年半确实如此,由于懂互联网运营,何帆的民宿起初深受文艺青年们的喜欢,还形成一个固定的客群。

每年寒暑假,何帆的民宿都会迎来大旺季,几乎每天都是满房,甚至需要提前半个月预约。为解决客房紧张的问题,何帆还计划在2019底找合适的时机扩大生意规模。然而,疫情将这一切都打破了。何帆这样描述过去两年中酒旅人的心态变化:“一开始提心吊胆,生怕自己所在区域出现病例,现在干脆佛系躺平,自己无法控制的风险也没必要担心了。”

在酒旅行业,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自我调侃:“一月疫情二月封,三月四月恢复中。五月六月刚缓冲,七月洪涝和台风。八月九月抗疫中,还有三月就年终。勇敢活着算成功,多少楼台烟雨中。”

疫情之后,何帆一直在断断续续经营着民宿。到了2021年,客流减少,何帆一度把民宿改成长租公寓租给房客,但即便如此也难收支相抵。

小本经营的民宿难做,财大气粗的酒店也不容易,据不完全统计,自进入2021下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家酒店走上法拍网站,这里不仅包括受到疫情冲击的单体酒店,也包括经营不善的连锁酒店,不乏中高端酒店品牌。

不过,任何一次危都是与机相伴。在像何帆这样的个体民宿经营者退出或转型的时候,也有像王孟儒这样的入局者选择扩张。

此外,申请成为临时隔离酒店成为了一部分酒店的选择,抓住周边热门景点的发展变革也是其中的机会之一,比如北京环球影城的开业吸引了全国各地众多的游客,也因此带动了酒旅的发展。

用户选择也直接反映在携程这样OTA平台的财报上。2021年第三季度,携程实现总营收53亿元,同比下降2%,但携程省内酒店预订量相比于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约35%,其中本地酒店预订量增长60%以上。2021年,在携程购买2小时以内高铁火车票的游客人次同比增长近三成,尤其在小长假,短途高铁游深受出游人群的追捧。

而在本地游、周边游的政策引导以及春节阖家团圆的需求场景下,用户也更多地将目光放在了温泉度假、亲子酒店等主题酒店上。其中,“带娃趣玩”和“温泉汤池”超越“休闲度假”“自然风光”,占到总用户点击量的70%。从节前3周的销售情况来看,占据周销量前3位的本地周边酒店也多是亲子、温泉主题。

虽然困难很多,但每个人都在思索着新的解决方案。

吴晨决定即便在京郊也要好好放松心情,跟家人过一个轻松的春节。

王孟儒希望疫情能尽快得到控制,人们可以自由地流动,这样他100多万的投入资金回本周期将大大缩短。

胡红伟说如果重新选择,她还会选择做民宿,因为她看到了国家目前对民俗旅游有很多支持政策,虽然现在受到疫情影响,但是长远来看,这种需求是可持续的。

何帆则即将在民宿到期之后跟房东退租,他正在准备在餐饮领域的创业。在他看来,“旅游可能并不是所有人的必需品,但餐饮是即便有疫情,大家也会继续吃饭的。”

当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希望疫情彻底过去,大家都能像《在路上》书中描述的一样,四处旅游,到全世界感受,在去远方的路上自由地呼吸。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