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原文:http://virtualworld.blog.51cto.com/1412963/1692146

I'm old, but I'm not obsolete.

我老了,但并未过时。

最近上映的好莱坞大片《创世纪》主角阿诺.施瓦辛格在片中多次重复这句台词以证明他还有用,事实是他这个T-800老家伙最后不但战胜了更高等级的老对手T-1000液态金属终结者,最后更是战败了即不是人,也不是机器,而是比两者更强的T-3000约翰·康纳。

T-800最后战胜了比他等级更高的机器人,靠的是自身的功能均衡设计、稳定的性能和表现以及团队协作能力,而在软件行业要想在市场上占得先机需要的是优秀的软件质量和市场久经考验的使用口碑;除此之外,对虚拟化这种云计算软件来说,流畅的用户体验和稳定可靠的后台运行系统更是用户考虑的最重要因素,而要实现这些特点,究其核心对桌面虚拟化软件来说就是对传输协议的考验。

桌面传输协议是一组用来在桌面服务器和用终端之间进行通信的协议。主要完成服务器到用终端的图形、图像、音频的传输以及用户终端到服务器输入信息的传输,包括鼠标、键盘、外设等输信息,如下图所示。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桌面传输协议负责把虚拟桌面显示的内容从服务端通过网络传递到远程用户终端。数据的传输过程需要用到TCP/IP网络中的传输层协议,可以使用TCP协议或UDP协议进行传输。目前的桌面传输协议大多使用TCP协议,也有协议使用UDP协议来传输视频流数据。使用TCP协议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不会有数据丢失,但是TCP协议会产生一些ACK确认报文,会增加网络传输开销。UDP协议适合用来传输对丢失不敏感的数据。

传输协议对桌面虚拟化平台而言就相当于是手机中的芯片,是软件的核心所在。中国的手机虽然品种繁多,但是CPU不是采用联发科就是是高通的、摄像头清一色是索尼的,就连操作系统都是谷歌的,小米手机为什么走不出国门,没有核心技术缺少专利就是他最大的短板。所以在软件行业,特别是桌面虚拟化领域,拥有自主产权的高效传输效率的传输协议是能否在市场上取胜的关键所在。

一般来说目前国内外市场上的桌面虚拟化产品所采用的传输协议有这样几种,包括ICA协议、PCoIP协议、RDP协议,以及开源协议SPICE。下面我们就这几种协议做个简单介绍。

ICA协议

ICA协议全名是IndependentComputing Architecture,是Citrix公司自1989年公司成立以来就一直拥有的私有协议,用于Citrix的桌面虚拟化产品XenDesktop和应用虚拟化产品XenApp上。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如上图所示,ICA协议所传输的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时他也要遵循TCP/IP的协议规则,所以他被封装成TCP的数据包格式,不同的是,由于ICA协议本身是私有协议,数据包格式和加密类型外界无从得知,自1989年Citrix公司开始开发ICA协议,到1993年推出全球第一款虚拟化软件,一直至今业内从未有过任何ICA协议的安全事件发生,包括ICA协议本身的漏洞或者是因为Citrix产品而导致的数据泄密事件从未发生,被证实是有史以来最安全的产品。

在保证传输效率的前提下,为了保持用户的自定义性,Citrix在ICA协议中定义了32个虚拟通道,每个通道分别传输不同的数据内容。其中16个虚拟通道是系统通道,传输包括视频、音频、剪贴板、磁盘、打印以及外设通道的数据,而另外16个通道留给了客户自定义,在国内很多行业客户都有各种各样的外设,例如键盘评价器、数字加密键盘、***扫描仪、高拍仪、读钞机、吐卡机,以及各种行业特殊打印设备等,如果上面的16个系统通道无法识别这些设备时就可以利用剩下16个自定义通道来定制开发。

正如同电影台词中说的,I'm old, but I'm not obsolete. Citrix的ICA协议已经诞生了26年,是不是也是obsolete呢?并非如此,Citrix其实一直在对ICA协议做改进和升级。2014年1月份Citrix公司收购了一家叫做Framehawk的公司,然后在前不久刚刚发布的XenDesktop/XenApp 7.6 FP2产品包中整合了Framehawk公司的LFP 传输协议(LightweightFrame Buffer Protocol),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外一篇博客《Citrix发布支持Framehawk技术的HDX协议,用户体验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此版本中,ICA协议被进一步升级,如下图所示: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上图中蓝色的用户传输图形图像协议数据,绿色代表基础虚拟通道,而灰色代表可供开发的专门虚拟通道。我们可以看到为了保证用户的良好体验,光是视频传送部分就有高达5种不同的传输技术,包括Flash播放通道、多媒体传输通道、Thinwire显示通道、DCR显示通道,以及被无缝整合到ICA协议中的Framehawk技术。

Thinwire是ICA协议中主要的远程图像传输虚拟通道技术,它基于矢量数据的处理方式,将图形数据分为多种格式,包括位图数据、文字、图形命令等,传输到用户终端后再进行渲染显示,这种方式带宽占用非常低,广泛适用于各种网络条件,由于基于TCP协议,安全性特别好,近来更加入了H.264的编解码技术。

而Framehawk是基于UDP协议,特别适用于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高丢包率和高延迟的宽带网络环境下的视频等流畅访问需求。各位可能要问了,PCoIP协议也是基于UDP的,那是不是说基于UDP的协议的体验就要优于基于TCP的传输效率呢?答案是不见得。无论是基于TCP的Thinwire还是基于UDP的Framehawk在实际场景中体验效果都要远优于PCoIP传输协议,特别是在广域网下尤其明显。这就类似于两个武林高手过招,可能大家都是同一套动作套路,这时候比拼的就是谁的内功深厚了。同样是出拳,内功深厚的高手平常一招也能致敌于死命。因为篇幅问题我们就不对ICA协议做进一步分析,仅让大家知道ICA协议其实这么多年一直在不断在进取,用接地气的一句话来说就是与时俱进。

PCoIP协议

第二种传输协议叫做PCoIP协议,很多朋友都认为PCoIP协议就是VMware开发的用于他们Horizon产品桌面虚拟化的传输协议,但是事实上却并非如此。

VMware是一家非常优秀的公司,尤其是在数据中心领域。VMware公司的vSphere产品在服务器虚拟化领域一直是业内首屈一指的产品,这和这家公司在创立之初就是励志要做服务器虚拟化是密不可分的。VMware在私有云Hypervisor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也试图在其他领域有所建树,所以在2008年研发了自己的桌面虚拟化产品View,由于起步太晚,再加上开发核心传输协议的门槛太高,就采用了最快速的合作方式,即与总部设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家叫做Teradici公司的传输协议PCoIP协议合作。不过,Teradici公司开发PCoIP协议的时候是把此协议用于其公司包括瘦客户机和一些硬件加速卡的产品,而并非是桌面虚拟化,所以在和VMware签订合作协议后才开始改进PCoIP协议。Teradici公司成立于2004年,在Teradici公司的官方主页上可以看到在2008年VMware公司开始关注PCoIP协议,在2009年VMware的View 4.0租用了PCoIP协议;

在北美,VMware对外宣称是和Teradici合作开发PCoIP协议,但是只要上Teradici公司主页看介绍就知道只是租用而已,VMware公司只是负责开发桌面虚拟化软件界面,这就有点类似于这几年国内的手机业,自己只做硬件整合和软件界面,手机核心的芯片技术都在高通公司中。这几年VMware公司虽然在桌面虚拟化领域发展较快,但是还是受制于体验效果不佳(虽然基于UDP协议,PCoIP协议仍然体验较差)和单一发布模式(只有VDI单一模式)带来的桌面虚拟化成本居高不下问题阻碍了其进一步拓展客户,在2013年底,VMware公司从Citrix公司高薪挖走了原Citrix公司桌面和应用程序原副总裁兼总经理Bob Schultz以及企业移动原副总裁兼总经理Sumit Dhawan。Schultz和Dhawan被公认为是Citrix公司云计算方面最有头脑的两个人,Schultz加入VMware之后担任了终端用户计算的首席战略领导这一新角色,而Dhawan加入VMware来后领导桌面业务和组织,他将负责整体业务,包括战略、产品组合和工程。基本上可以看出来VMware公司现在ECU产品线的领导都是从Citrix公司挖来的,随后在2014年4月份就匆匆发布了VMware公司第一款应用虚拟化产品RDSH(包含在Horizon 6中),此时,距离Citrix做应用虚拟化已经过去了21年。

此外,为了解决PCoIP协议的天生不足问题(PCoIP协议出生之时就不是为虚拟化软件准备的,而是为T公司的硬件上的图形加速设计的),VMware不得已在View产品中增加对微软RDP协议的支持,用户如果在使用桌面虚拟化发现PCoIP协议无法实现的一些基础功能时,例如外设的重定向功能,可以在注销当前通过PCoIP登录的桌面后再选择微软RDP方式登录,当然,桌面的软件状态全部没有了,用户体验会受到不小的影响;

最后,为彻底解决View产品在核心技术上依赖于其他公司的困境,VMware公司试图开发自己的协议Blast。最初是在2011年VMworld2011大会上宣布AppBlast项目,截止到目前为止Blast协议还未正式发布,最新消息是Blast只能在Html5上访问。购买了VMware公司View产品的用户估计会比较郁闷,现在他们在登录桌面的时候就要选择是通过PCoIP协议登录还是通过微软的RDP协议登录,不知道未来会不会要变成三个协议,PCoIP、RDP和Blast三个协议中间选择登录,相信对最终使用者来说这是一个不小的折磨,别说最终用户,就是行业内的工程师都不一定说的清楚这三种协议到底有什么区别。

RDP协议

RDP全名叫做远程显示协议(RemoteDisplay Protocol ),为微软公司所有。业内有一种说法是当年微软觊觎Citrix的ICA协议已久,但是无法获取,没办法只好走收购的道路(毕竟自己开发周期太长了,这点和VMware租用PCoiP协议类似),买了一家小公司,然后再命名为RDP的。有没有和Citrix谈判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不过事实是RDP协议确实是微软公司收购英国的一家叫做Data Connection Limited的软件公司而来,当然,现在RDP已经完全是微软的知识产权。

在1995年微软发布Windows NT4.0 Server的时候RDP协议第一次亮相,当时的版本是4.0。Windows NT4.0 Server其实是微软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多用户版本的操作系统,之前的操作系统都是单用户版本,也就是说同时只能有一个用户登录这个操作系统。有意思的是,帮助微软打开多用户功能的不是微软自己,而是Citrix的功劳。在维基百科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文字描述:

The Terminal Services Edition of NT 4.0 relied on Citrix's MultiWintechnology, previously provided as a part of Citrix WinFrame atop Windows NT3.51, in order to support multiple users and login sessions simultaneously.Microsoft required Citrix to license their MultiWin technology to Microsoft inorder to be allowed to continue offering their own terminal-services product,then named Citrix MetaFrame, atop Windows NT 4.0. The Citrix-provided DLLsincluded in Windows NT 4.0 Terminal Services Edition still carry a Citrix copyright rather than aMicrosoft copyright.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维基百科获取完整资讯。

在后续的版本中,RDP也不断得到功能的增强。不过基本上RDP的更新是随着操作系统新版本的推出而版本号升级的。随着Windows 2000 Server发布的就是RDP的5.0版本,增加了对本地打印机的支持和网络带宽使用的改进。Windows XP上使用的是RDP的5.1版本,提供了对24位真彩和声音的支持。

目前最新的版本是8.1,是使用在Windows 8.1和Windows Server 2012 Server R2版本上。不过可惜的是TerminalServer和RDP这条产品线(或者根本没有这条产品线,只是几个人在维护?)从来都不是微软的重点。这么多年来微软收购了无数家软件公司,从CRM到防病毒软件,基本上都没有成功过,现在试图转型到移动和云计算也是姗姗来迟。所以这么多年来RDP一直都没有重大的产品改进和更新,只是在上一个版本上做一些软件Bug的改进和小功能的增强。虚拟桌面在传送给最终用户使用时为了节省带宽,类似于Citrix的ICA协议一般都只是传送图形的变化量以节省网络传输带宽,而这么多年来即使屏幕有少量变化(例如输入一个文字)RDP协议仍然需要传送整屏画面的数据量,这就导致用户在使用远程桌面时需要远超过ICA协议的网络带宽才能获得流畅的体验,如果是广域网访问这将导致图像非常卡顿。一个很简单判断是传送图像变量还是传送整屏图像的方法就是在带宽不足的情况下,RDP的画面是一行一行的刷新画面,而不是仅仅刷新只是变化了的画面的那几个像素点。

当然,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RDP是基于位图数据的传输原理。这种方式要求在服务器端对图形数据进行渲染,将生成的位图数据进行压缩编码,最终传输到客户端的再显示位图数据,采用这种方式的不仅仅是RDP,PCoIP也是此原理。所以采用这两种协议的桌面虚拟化软件速度都较慢,体验较差。和基于位图数据的传输原理相对应的就是ICA协议采用基于矢量数据的传输原理,体验效果就好很多。

除了传输效率较低外,安全也是很多用户不愿意在关键系统和应用上采用RDP技术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或许是树大招风,或许是RDP本身确实有很多漏洞,这么多年来微软爆出了不少RDP的安全事件。

SPICE协议

SPICE协议(Simple Protocolfor Independent Computing Environment),中文名称是简单协议独立计算环境,是RadHat公司(即红帽公司)桌面虚拟化解决方案中的传输协议,也是其宣称的方案的三大主要技术组件之一,(另外两个技术是企业虚拟化Hypervisor,即包含KVM(基于内核的虚拟机)技术的红帽企业版Linux,以及红帽企业虚拟化桌面管理平台)。

SPICE协议其实来源是由Qumranet公司开发的一款开源网络协议,2008年红帽以1.0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Qumranet获公司,从而得了这个协议。与此同时,由于Qumranet公司也开发了基于内核的虚拟机(KVM)技术,红帽后续就将KVM作为其虚拟化战略的一部分来考虑。2009年年底红帽公司发布了Linux 5.4企业版,在此版本之前,红帽都是采用Xen来提供虚拟化功能,5.4版本正式包含KVM作为内置的虚拟化平台,Xen和KVM同时存在。2011年,随着新版操作系统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6的发布,红帽完全放弃了以开源Xen为虚拟化平台的思路,开始全面支持KVM作为hypervisor。

2011年初,红帽的老搭档IBM找上红帽,表示KVM这个东西值得加大力度去做,于是同年5月IBM和红帽,联合惠普和英特尔一起,成立了开放虚拟化联盟(Open Virtualization Alliance),一起声明要提升KVM的形象,加速KVM投入市场的速度,由此避免VMware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从5月到8月这短短3个月间,开放虚拟化联盟的成员已经增加到将近300个,联盟发展的速度十分可观。IBM现在全线硬件都对红帽Linux和KVM进行了大量的优化,有60多名开发者专门开发KVM相关的代码。

上面是从网上找到的资讯,看起来KVM似乎风头正劲,不过时至今日KVM也没有进入到Gartner Magic Quadrant for 2014 x86 Server Virtualization的第一象限,即领导者象限,仍然在第三象限徘徊,很显然这么多年来一直在打酱油。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SPICE协议,它包含有3个组件:

SPICE Driver :SPICE驱动器存在于每个虚拟桌面内的组件;

SPICE Device:SPICE设备存在于红帽企业虚拟化Hypervisor内的组件;

SPICE Client:SPICE客户端存在于终端设备上的组件,可以是瘦客户机或专用的PC,用于接入每个虚拟桌面。

这三个组件协作运行,确定处理图形的最高效位置,以能够最大程度改善用户体验并降低系统负荷。如果客户机足够强大,SPICE向客户机发送图形命令,并在客户机中对图形进行处理,显著减轻服务器的负荷。另一方面,如果客户机不够强大,SPICE在主机处理图形,从CPU的角度讲,图形处理并不需要太多费用。下图是 SPICE三个组件示意图。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SPICE架构包括客户端、SPICE服务端和相的QXL设备、QXI。驱动等,如下图所示。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客户运行在用户终端设备上,为用户提供桌面环境。SPICE服务端以动态连接库的形式与KVM虚拟整合,通过SPICE协议与客户端进行通。SPICE协议最大的特点是其架构中增加的位于Hypervisor中的QxI设备,本质上是KVM虚拟化平台中通过软件实现的PCI显示设备,利用循环队列等数据结构供虚拟化平台上的多个虚拟机共享实现了设备的虚拟化。但是,这种架构使得SPICE协议紧密地依赖于服务器虚拟化软/硬件基础设施,SPICE必须与KVM虚拟化环境绑定。

此外,SPICE协议也有一些与生俱来的不足:

  1. 在广域网环境下性能较差。虚拟桌面解决方案的目的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桌面操作,但SPICE协议在广域网环境下的用户体验较差,尤其是在播放视频时。SPICE协议播放720 P的视频,每秒需要传输至少7 Mb左右的数据量。在广域网网络环境中,很难满足这么高的带宽需求。
  2. 服务端读取指令延迟。SPICE服务端会从命令队列中获取相应的图形操作命令,然后进行相应的处理。如果命令队列为空的话,SPICE服务端会调用epoll—wait,并设置超时为10 ms。如果有大量的图形命令请求,10 ms的超时设置会造成读取命令延迟。
  3. 视频处理能力不足。SPICE服务端在检测到视频后会使用MJPEG算法进行视频压缩。SPICE设置固定的视频播放帧数fps一30,jpeg压缩率也是固定不变的,没有考虑到网络环境对视频的影响。如果网络环境较差的话,视频播放体验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4. 客户端启动缓慢。SPICE的客户端在启时需要测试网络状况,导致客户端启动缓慢。。
  5. 客户端ACK延迟。SPICE协议使用TCP协议进行数据的传输,SPICE客户端只有在接收到滑动窗口里最后一个消息时才将ACK信添加到发送队列中,因此只有在虚拟通道接收完息后ACK确认信息才会发送出去。如果接收队列里有很多小的消息报文,会导致显示通道延迟。

以上特点导致红帽公司在推广桌面虚拟化方案时,遇到了用户体验差的根本性问题,至今没有得到好转。由于体验问题一直得不到根本改善,再加上公司投入资源不足,目前红帽公司在中国地区已经不再推行他们的桌面虚拟化产品。

结束语

到这里,相信大家对目前市场上桌面虚拟化厂商所采用的传输协议已经有了一个清晰的了解。但是读者可能会问我,好像你还没说到很多协议,例如XX公司的的HDP协议、UXP协议、SRAP协议、SUNDE-VDI协议,以及MRP(资源映射协议),他们宣称自己完全独立自主知识产权,这是真的吗?

我们都知道Citrix从开始开发ICA协议到推出第一款虚拟化产品中间经历了四年时间。而华为公司从2008年开始研究桌面虚拟化技术,并在NC部门投入了大量研发人员开发软件(在此期间华为公司也购买了Citrix的桌面虚拟化产品并在内部几乎是所有的研发桌面部署了十几万个Citrix的桌面虚拟化终端,同时OEM着Citrix的XenDesktop产品打包卖给其他高端客户),但是直到六年后的2014年华为才正式发布了自己的桌面虚拟化产品FusionAccess(目前主攻低端客户进行试点推广),之中的曲折可想而知。而VMware公司这么多年根本都没开发出来,作为国内外的顶尖科技企业尚且如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国内的其他厂商可能是实际情况名不符实。

事实上,本文介绍的RDP协议和SPICE协议已经被大量厂商在国内使用。由于微软公司并未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用户对其公司出品的软件进行使用,导致盗版现象在国内一直屡禁不止,不论这是不是微软公司的市场营销手段,但是不争的事实是使用RDP协议是没有技术限制,几乎可以免费使用,这是国内的桌面虚拟化厂商的一大主要分支。

而对于SPICE协议来说,它是包含在KVM上的全功能免费开源虚拟化解决方案,所以借助前几年三大运营商的数据中心云桌面、各城市云计算等概念之风,国内从2012年前后出现了大量新注册的软件公司,以KVM为核心基础,进行简单的应用管理界面开发后包装成VDI桌面虚拟化产品,到2014年底国内已经形成了上百家桌面云或者虚拟桌面的所谓云计算公司去争夺桌面虚拟化的低端市场。

正是这些免费使用或者开源协议的广泛传播造成了目前国内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但是为什么北美、欧洲,甚至离我们很近的港澳台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还是目前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还很不够(欣喜的是国内已经慢慢朝着方向好转),不用说个人用户盗版使用微软产品,就连很多大中型企业也不买正版Windows,更何况是冷门的RDP许可证。就在上个月底浙江省金华市中级人民法院还成功调解了微软、欧特克公司诉众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侵犯软件著作权的纠纷系列案,索赔2000万的这个案件最后以众泰集团赔偿对方50万元人民币,并用100万元购买了正版才了结。而我们在网上查到众泰集团有6000多名员工,就算1/3的员工使用电脑也有2000多台PC机,算下来众泰集团以每台PC只花了500元就买到了正版Windows以及价格极其昂贵的AutoDesk设计软件,违法代价是非常低的。

至于开源SPICE协议其实也并不是说免费使用而没有任何责任的。开源软件并不等同于免费软件。开源软件是指在软件发行的时候,附上软件的源代码,并授权允许用户更改/自由再散布/衍生著作,开源并不抵制商业收费。

开源协议中最有名的就是GPL(General public licence) ,该协议就是GNU运动发布的协议,GPL的出发点是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和引用/修改/衍生代码的开源/免费使用,但不允许修改后和衍生的代码做为闭源的商业软件发布和销售。这也是 GPL代表的自由软件和普通开源软件的最大区别所在。大部分SPICE代码是采用GNU GPLv2许可证发布,部分代码是采用LGPL许可证。也就是说如果某家公司想采用SPICE协议作为其公司桌面虚拟化产品的传输协议,是必须对外公布其软件修改后的源码,并且公开说明是在基于SPICE上开发的,同时绝不能不公开而在市场上销售的,否则就是非法使用。

其实,即使撇开法律风险问题,众多国内厂商的日子也并不好过。这些号称VDI桌面虚拟化的小厂家由于都是基于KVM或者RDP等开源产品进行的二次开发,本身不具有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难度很大。通常VDI小厂家都是以云桌面或者云计算公司出现,编造各种专业名称和术语,就怕用户知道是基于KVM和SPICE协议的产品。同时,国内小厂家通常采用微博推广、搜索引擎优化等方式来进行网络营销,编造各种虚假客户案例。

但是随着用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基本已经很难相信例如:完全独立开发的远程显示协议、1台部门级服务器能支持100个VDI客户端同时跑1080P高清、产品稳定性和性能超过Citrix等过火的宣传口号。而一旦进入测试,KVM和XEN等本身存在的重大缺陷隐患暴露无疑,性能低,稳定性差、外设兼容性差、各种应用组件不完善等问题直接被淘汰出局,只能靠低价和商务关系来进行市场销售。

同时由于KVM的开源,任何一个软件公司都可以在一年完成VDI桌面虚拟化的基本功能模块,各家产品除界面外差距很小。因此,小厂家也很难找到愿意深入合作的大型IT集成公司,各大IT集成公司都是在集成项目中直接带入自己的VDI桌面虚拟化产品。

中国人从来不乏智慧,尤其善于追随新概念。譬如大数据,每家公司都说自己搞大数据;譬如云计算,处处都是云公司,言必称云战略,而随着桌面虚拟化概念的兴起,也同样会出现大量的伪桌面虚拟化产品。特别典型的就是原来的网络还原卡、网络同传系统,或者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的厂家摇身一变就变成了桌面虚拟化厂家。

我们预测在2014年将有超过1/3的VDI桌面虚拟化小厂家(或者称为桌面云/虚拟桌面企业)倒闭,超过50%的小厂家苦苦支撑或者转型。去伪存真这对行业来说是个好事情,大浪淘沙,潮水退去后看谁在裸泳。

我们最后从功能上整理一下这几种协议的优缺点,如下表所示:

国内VDI市场之乱象分析,第二篇:传输协议篇

备注:RDP和SPICE的支持厂商中我们没有分别列出对应的微软公司和红帽公司,是因为桌面虚拟化已经不是这两家厂商的重点发展方向,在这两家公司的主页上也找不到桌面虚拟化的产品介绍。

I'm old, but I've always been the best.,这就是Citrix ICA协议的真实写照。

在后续的篇幅中我们还会更详细的讨论功能比较,我们下期再见。

致谢和参考:本文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以下,在此表示感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