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作者:阳光地带1962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

解放前,大陆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虽然已经大量国产了,农村人还这样叫。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大陆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文化结构的提升,“洋”货终于退出了民间方言俚语,还了这些产品的本来面目。

1,洋火儿:火柴。例句:把洋火儿(方言中火儿俩字要连在一起轻读)递给我点灯。

2,洋烟儿:卷烟、纸烟。例句:把你的洋烟儿拿根抽抽。

3,洋油:煤油。例句:去供销社打(方言:买)点煤油,晚上好点灯。

4,洋布:机织布。例句:要过年了,给你撕(买)二尺洋布做身新衣裳

5,洋钉:机制铁钉。例句:这墙上有个洋钉,正好挂衣裳。

6,洋蜡:蜡烛。例句:灯没油了,点根洋蜡吧。

7,洋娃娃:芭比娃娃。也比喻某个小女孩儿长得好看。例句:看这妞长得给洋娃娃一样,老是俊。

8,洋房:别墅。过去中国民居住室、厨房、厕所都是分建,西式别墅则都在一个建筑内,因此,老百姓称之为洋房。例句:这些洋鬼子住哩都是花园洋房,可气派。

9,洋人:外国人。称日本人为东洋人,东南亚人为南洋人,西方人为西洋人。如果蔑称,则在后面加“鬼子”二字。例句:东洋鬼子终于投降(念qiang)了。

10,洋葱:圆葱、荷兰葱。大陆著名的外姓农作物,现在依旧这样叫。都认识,不需举例。

11,洋白菜:包菜、牛心菜、圆白菜。例句:这洋白菜可不美吃(方言:不好吃),菜梆老硬硬,不瓤活(方言:柔和)。

12,洋姜:姜不辣、鬼子姜。现在依旧叫洋姜,主要做酱菜。例句:这洋姜腌的好吃,可脆。

13,洋柿:西红柿。例句:洋柿熟了,摘回家炒鸡蛋吃捞面条。

15,洋灯:带玻璃风罩的煤油灯。例句:她把洋灯点着,屋里一下子亮堂了。

16,洋铁皮:机制白铁皮。例句:这洋铁皮可平展,结实又好看。

17,洋铁桶:铁皮桶。例句:还是洋铁桶得劲儿,多轻巧。

18,洋车:自行车。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工作、挣工资的人,往往自行车和手表是标配,显示有钱。当时的农村人看到骑自行车带手表的,都会说:骑洋车,戴手表,不打粮食你吃屌!哈哈,满心的羡慕嫉妒恨!

(图片来自网络)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怀庆方言中的猛料(4)解放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落后,大量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老百姓习惯把这些进口货称为“洋”货。一直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