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时光静美 流年芳华——年味永相随

作者:聚散两依依980

日子总是在忙碌中流逝,转眼小年已过,过年的香风越飘越浓,春节的步伐越迈越快,时光静美,流年芳华。春节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是落在每一个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烙印,“回家过年”是父母对孩子最深情的告白,“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于每一个游子来说,回家过年就是一年工作的暂停键,扣动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弦。今年的春节与往年不同,由于家乡疫情严重,对于我这个远嫁的姑娘来说就意味着又不能回家与父母相聚,终究是有所遗憾。好在网络时代信息发达,可以借助网络经常和家人联通视频,聊聊家常,以解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今天视频时正赶上母亲在蒸年糕,能够有幸一睹眼福啦。蒸年糕是家乡过年时候的一项民俗传统。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过节吃年糕有吉祥的寓意,为了讨个好的彩头妈妈每年都会用黍米面和大枣蒸上一大锅软糯香甜的年糕。当母亲掀开锅盖时,热气腾腾的年糕跃入眼睑,糕体金黄,红彤彤的大枣油亮油亮,想想那个糯甜,再粘上白糖,馋得口水直流啊!隔着屏幕感受到了满满的年味。小时候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帮妈妈去给外婆和街坊们送年糕,为了让外婆吃到热乎乎的的年糕每次都是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到外婆家。听着母亲一边切年糕一边念叨着“昨天煮的肉,今天蒸年糕,明天做豆腐,后天蒸花馍......”母亲的碎碎念,勾起了我对儿时过年场景的回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映入脑海。(作者母亲蒸的年糕)进了腊月门,人们就开始杀年猪,我们小孩们早早的就会跑到屠宰点给师傅们帮忙,为的就是能得到猪膀胱,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这可是我们的顶级玩具,先充上气当气球,等外皮干了就是一个足球,小伙伴们三五成群玩得热火朝天,等气撒了剁碎又是很好的鸡饲料,可以说是把它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传统节日大都离不开美食,至今都怀念那时的猪肉灌汤包,边吃边顺着手指流油,那个香啊!简直无法用言语描述,虽然现在灌汤包经常吃,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只是物以稀为贵吧。家乡还有过年蒸花馍的习俗,母亲每年都要蒸上两大锅各种各样的花馍,有荷花馍、鲤鱼馍、刺猬馍等等,各种各样,造型生动,每年的蒸花馍承包了我一年的手工作业,练就我超强的动手能力,这也为我后来的雕塑学习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不得不感慨,艺术来源于生活啊!还记得小时候的豆腐都是父亲亲手做,自己家种的豆子天然无公害,从磨豆子、烧浆子、点卤水、压制成型每一步都是父亲亲力亲为,我们经常在一边参观帮忙,为的就是得点“福利”,吃一碗豆花,这也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一碗热乎乎的豆花加上卤汁和香菜,一口气儿喝完瞬间就能赶走冬日的严寒。当然,最让我们兴奋的莫过于赶年集了,生怕被落下,不用大人叫早早就起来等着,挤在人山人海中陪大人们买灯笼、鞭炮等年货,每年父母都会给我们姊妹几个添置新衣服、新书包和文具,作为学习一年的奖励,别提心里那个美啦!(作者包的饺子)“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伴随着声声爆竹,天空中不再寂寞,一朵朵烟花在空中争奇斗艳,每年三十晚上母亲都要张罗一桌子好菜,我们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吃完晚饭就是每年的重头戏了,边看春晚边包初一早上的饺子。包饺子的时候母亲总忘不了传授一些春节禁忌,比如:包好了摆放时要摆成圆形,寓意“圆圆满满”;剩面了就会说“来年有余粮”;说话时不要说“完”和“碎”等等,对于小小年纪的我们来说并不能理解其实是对新一年的美好期盼,只是觉得母亲太唠叨,长大了开始慢慢懂得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呢?“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每次读到这首诗时,脑海中都会映出,爷爷在灯下写春联的画面。春节有贴对联的风俗,爷爷写得一手好字,以前的对联基本靠手写,一到过年爷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只要乡亲们带纸来求字,爷爷定不辱使命,每一份对联都是精心书写,经常教育我们“做人要以诚相待,凡是登门者必是对我的信任,决不负之”。爷爷每年都是从小年一直写到年三十,随着爷爷岁数越来越大,写起字来也越来越吃力,于是就由伯父接力,在爷爷的教导下,伯父也能独当一面,小有名气,每年来求字的络绎不绝。随着现在科技的不断进步,出现了各种各样制作精美的春联,手写春联逐渐被取代,现在来求春联的越来越少了,但是我家一直还在自己写春联,每到过年伯父都会在集市上设个摊位书写春联,不为图财,只求给志同道合之人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并借此宣传普及书法。为了让孩子体会春节的文化底蕴,我每年都会引导孩子尝试自己书写家中春联,“以诚待人,以墨会友”是爷爷留给我们的家训,深深地影响着父辈和我们这一代,真希望她们可以把这种传统文化继续传承发扬下去。总听母亲抱怨年味越来越淡了,是真的年味淡了吗?我认为其实是我们自己在改变,时代在改变,观念和生活方式在改变。首先,我们的角色在改变,由一个蹦蹦跳跳、无忧无虑地一心等待过年的孩子变成了一个终日忙忙碌碌、有责任和义务准备如何过年的大人。其次,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平时餐桌上食品丰富多样,平时穿衣光鲜亮丽,物质生活不断提高,这就抹平了平时与春节的界线,失去了春节期间吃穿的特殊性,缺少了“久旱逢甘霖”那种迫切的期待感。因此,人们会觉得好像过年的气氛少了,年味淡了。其实不然,你看一家人围炉而聚,其乐融融;来场说走就走的自驾游,也是惬意无比;访亲送友,迎来送往,一片喜气洋洋;年年春晚,举国同庆,街灯华彩,引人注目;超市门庭,挂满春联灯笼一片红色的海洋。孩子们仍然是节日里的主角,,卸下学习的繁重任务,呼朋唤友,各自展示自己的新玩具,或上网游戏,领宠物,在任何时间段都能体会偷个菜的乐趣......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容却更丰富了。儿时的过年是一幅清新淡雅的素描,如今的过年是一幅浓绘重彩的油画。生活富裕了,过年的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但,不变的是那愉悦的心情和浓浓的年味。时光依旧静美,流年依旧芳华,年味永相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