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毛巾擦拭冰鞋、用棉刀套保护好冰刀,将其放到干燥地方,认真、细致地保养完冰鞋后,樊康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准备休息。
在马上开幕的北京冬奥会中,他将以补冰员的身份为首都体育馆花样滑冰项目提供志愿服务。“服务冬奥会,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这是我大学最清晰的一个目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樊康向我们说道。

图为樊康
樊康是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大四的一名学生,是北体大跨界跨项选材项目的首批冰上舞蹈专业学生,在此之前是一位拉丁舞舞者。接下来的时间,他将和其他同样来自北体大的8个小伙伴一起,承担花样滑冰项目的补冰工作。
补冰员作为所有志愿者中唯一能上冰的岗位,其特殊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花样滑冰是一个兼具艺术性和技术性的项目,运动员在完成点冰跳、刀刃跳、旋转等动作后会在冰面上留下小坑。樊康说:“我们的角色就像‘冰面美容师’,在短时间内把这些小坑填好、补好,这样下一组运动员才能有更好的发挥。”
补冰员上冰前在等待
这个极为“特殊”的岗位,要在比赛局间的几分钟内,将1800平方米冰面上的坑全部处理好,这需要补冰员有超高的花滑专业素质和补冰的技术。
补冰的过程中,找坑和补坑是主要工作。每次比赛后,赛场上都会产生80到100个小坑。在上冰的一刻准确地找到全部的冰坑十分不易。现场灯光的照射下白色的场地很可能会让冰坑“隐形”,因此寻找冰坑更是难上加难。
而补坑则是工作中的另一个挑战,找到冰坑后先用雪将坑补平,浇水后,再用小铲子把多余的雪刮开,看似简单的动作却十分考验补冰员的体力和心理素质。“穿着冰鞋,在冰上频繁地蹲起,补冰的动作一气呵成,这是工作中最大的挑战”樊康说道。
补冰员工作中
任务艰巨,不容有失。培训的经常凌晨才能结束,第二天又要元气满满,继续上岗。但樊康依然乐此不疲。
“冬奥申办成功,报考时我便毅然地选择了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冰上舞蹈专业。但在艺考之前,虽然已经有6年的拉丁舞练习经验,却从未上过冰。”樊康向我们回忆。
谈及这一路的经历,樊康也颇有感慨。“从开始学习冰上舞蹈到2022冬奥会我用了三年半,我实现了自己最初的梦想!练习的开始是胆怯的,第一次上冰的时候腿夹成了X型,走起来像只小鸡仔。在反复摔倒、爬起的练习中,也掌握了花滑的基础。在之前的花样滑冰测试赛中,也积累了丰富的补冰经验,为冬奥会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被问及是否想以运动员的身份站上赛场,他表示有缺憾,因为自己目前的能力还达不到。“但能以另一种形式参赛,我也实现了梦想!”
首都体育馆14年前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排球项目的主赛场。这次冬奥会,首都体育馆将“一馆两用”,同时承办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两个项目的比赛。老馆焕然一新,也传承着独特的奥运记忆。
樊康在生活中还有一个爱好——摄影。在平常,樊康的摄影技术经常会受到同学的称赞。这次冬奥之旅他也在行李中带上了自己的相机,准备记录下这次参与冬奥的精彩瞬间。
照片来源:樊康
“为冬奥会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服务好这个世界人民的冰雪盛会,”樊康是这样期待的。“一步一个脚印,珍惜这份工作。北体人从来不带怕的!”接下来在比赛前的准备日,樊康将继续进行补冰练习和培训。
和他一样共计460余名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志愿者们,将活跃在北京、延庆、张家口的14个场馆。在媒体运行、对外联络、体育专业等岗位上,他们将成为“燃烧的雪花”,向世界展示出色的中国。
文 字:靳珂萌(实习生)
编 辑:靳珂萌(实习生)
校 对: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