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简评马明月的散文新著《天山明月》

南子

好几年前,曾零星读过马明月描绘北疆伊犁河谷一带的自然风光和各民族生活的散文,便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作品,感情饱满浓郁,文笔细腻生动,与走马观花的旅行者写下的游记,有着本质区别。只有对一片土地深怀挚爱的人,才能够写出这样的文字。

《天山明月》是马明月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这个颇有冲击力的、古意盎然的书名,让人想到那首“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的古诗。

马明月出生成长、工作生活在新疆,这部打上了鲜明自传性烙印的散文作品,以近30万字的篇幅,书写自己的“生活志”。他以一种抒情诗般的华彩笔调,激情洋溢地讴歌新疆,描绘了伊犁、喀什、和田、喀纳斯、塔城、哈密等地的风土人情之美、山川旷野草原之美,以及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之美。

在这部作品中,他反复地描绘和铺陈新疆大自然丰富深邃的美,将经历和体验到的一切表达出来。他对新疆这片土地的爱是那样炽烈和深切,因此对自然风光的描写在本书中占了很大篇幅。大自然不仅仅是刻画人物和讲述故事的背景,同样作为一个主角而存在。

作品中那些写得最为动情、笔力也尤为酣畅饱满的篇章段落,往往都是这一类地方:他的目光既被雪峰、牧场、河流这些广袤壮阔的风景吸引,也时常会投向老屋院子墙角处的几棵苹果树,屋后那一条水流湍急的沟渠。雄浑辽阔,热烈奔放,妩媚宁静……从宏观到微观,大自然各种形态的美都成为他尽情观察和描写的对象。风景被赋予强烈的精神属性。大自然的雄浑辽阔,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也具有了质朴、豪迈和旷达的气质,达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出的境界辽远浩荡、沉郁苍茫,吻合了新疆大地的质地。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到一种真切的感动,一种深刻的感恩,主体和客体、人和自然,在这样的文字中达到了高度契合。

值得关注的是,他在延续对新疆自然风光无限倾情的同时,也有了一种崭新的、更为丰富的面向,那就是讲述自己在南疆农村当第一书记的驻村经历,和村民间发生的动人故事。一个个丰富而富有质感的人物和细节,呈现出现实主义的坚实性,它弥漫流荡在整部作品中,浓郁而鲜明。而故事由此生发开来,形成一幅幅动态的风景,连缀成折射时代风貌的长卷。

这些从火热的社会现场中来的创作经验,是他思考的结晶,更是生活的馈赠,是当下书写的直接灵感,更是往后长久岁月中将不断激荡于作家内心的丰厚素材。

马明月写这些人物时,是以时代命运观照个人命运,用个人命运切入时代命运,从个人命运的变化反映这个时代的变迁。作者若没有吾爱吾民的赤子情怀,没有对土地的信仰,就写不出故事中的微澜和微澜中的那许多澎湃。

新疆的风物和人的生活,就这样在作者笔下形成了一个整体,如时光链条的一节节链环,今天和昨天交叉重叠着出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故事和人物,被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描绘,给人以感动。

这部作品作为记录个人经历的“小史”,对生活进行了宽广的描绘,让《天山明月》获得了一种个体与群体、当下与历史的建构,也因此有了文学厚度。它是中国故事的新疆篇章,是你我的故事,更是我们的梦;我们都是追梦人,又是故事的演绎者。

《天山明月》是作者对自己半世人生的一次回望。这些年来,他不停地“出关”或者回归,始终在路上。他的创作也始终娓娓相随,形成一部部行走的文学作品。不管今后的生活会怎样展开和变化,这些经历都将成为滋养作者灵魂的不竭源泉,也将会深刻地影响到他的写作。在精神的世界中,它们有着巨大的体量,就像他曾经每天望见的雪山和草原。

掩卷沉思,我不由地想起《天山明月》中“我在心里悄声说”的那一句话:“天山和草原是我们的美丽家园,让我们年年相约,在天山和草原相见!”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