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为什么意大利运动员感觉和“冰丝带”融为一体

1月28日,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迎来首个开放日,适应场地的运动员和踏勘场地的媒体记者让这座北京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热闹起来。国家速滑馆场馆运行团队秘书长程淑洁对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表示,场馆各方面运行平稳,团队将利用赛前的最后时间继续检验工作、磨合队伍,力求在冬奥会赛时达到最佳状态。

运动员点赞场馆

1月28日上午11时30分,“冰丝带”迎来当日首批运动员——来自意大利、比利时和爱沙尼亚的10余名速度滑冰选手步入内场,并在简单参观后陆续更衣上冰,开始训练。

为什么意大利运动员感觉和“冰丝带”融为一体

意大利队在“冰丝带”进行训练。

据了解,“冰丝带”当天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20分安排4次训练,每次训练时长1小时15分钟,训练间隙,工作人员使用浇冰车及时对冰面进行维护,保障冰面质量。程淑洁告诉记者,场馆的冰面质量得到了外国运动员的好评,“我们请了试滑员每天测试冰面情况,然后根据他们的反馈有的放矢地调整、维护,这样我们的冰面质量可以说是越来越好。”

为什么意大利运动员感觉和“冰丝带”融为一体

训练间隙,浇冰车出动对冰面进行维护。

“冰丝带”的内场景观同样让外国运动印象深刻。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在现场看到,外国运动员们进入内场后就显得十分兴奋,不时拍照、交流。程淑洁说:“意大利的选手和随队官员都反馈说,场馆非常漂亮、很震撼,特别是咱们场馆的主色调是由浅到深的渐变蓝色,他们的队服也是蓝色,所以有意大利队员笑称,自己在滑行时有和‘冰丝带’融为一体的感觉!”

除运动员外,“冰丝带”内的媒体工作人员也逐渐增加。记者在“冰丝带”媒体工作间和媒体看台看到,不仅桌面“信息岛”等工作必备的硬件设施已经布置妥当,志愿者们也已经到岗,热情、高效地为前来进行前期工作的记者们提供周到服务。

防疫始终放在第一位

“冰丝带”人气渐旺,防疫工作也面临挑战。程淑洁表示,场馆运行团队始终将防疫工作放在首位,“不管是运动员、媒体记者、奥林匹克大家庭成员等利益相关方,还是赛时的观众,只要他们来到‘冰丝带’,我们就要保障他们的安全。”

据了解,“冰丝带”内部根据不同人群设计了不同的分区和流线,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之间活动区域相互独立、不重叠。此外,场馆运行团队严格遵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相关规定推进相关工作。程淑洁举例说:“比如在场地内心的更衣凳,我们就用标识提示队员隔座落座;在运动员力量房,每当器械被使用后,我们就会安排工作人员进行消杀。场馆团队希望尽最大的努力,保障他们安全参赛、完赛,创造佳绩。”

为什么意大利运动员感觉和“冰丝带”融为一体

“冰丝带”场馆运行团队媒体副主任张驰向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展示了媒体工作间的防疫设置布置。在这里,每个工位之间都设有透明隔板,手消等防疫物资也触手可及,“我们也调整了一些功能区域的容量,比如新闻发布厅,我们预计赛时启用50%左右的容量,并通过预约的方式控制人员规模。”

此外,在混合采访区,记者与运动员区域之间通过围栏来保证双方相距2米,以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值得一提的是,为方便记者记录,“冰丝带”媒体团队特别贴心地在记者和运动员的间隔区域内摆放了桌子,让记者有放置录音笔、手机等录音设备的空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安排,在满足防疫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给记者创造便利。”张驰说。

根据赛程,“冰丝带”将在2月5日迎来北京冬奥会“首秀”,当天下午4时30分,这里将进行速度滑冰女子3000米的比赛。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