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共十大王牌军-铁血雄狮13军

作者:浩然的战争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火中诞生,在战火中洗礼,一路从战火中走来。从诞生的那天起,经历了十年国内革命战争、十四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三年抗美援朝战争以及对苏、对越、对印一系列的反击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小变大,从弱变强,铸就成了一支威猛之师,钢铁之师,铸就了人民军队的辉煌与骄傲。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革命史。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强军无数,战将如云,党史军史公认的有十大王牌军。

铁血雄狮13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的部队,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四方面军第31军、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解放战争时期的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

1931年10月,红军第25军第73师在麻埠成立,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第217、第218、第219团。第217团是由第4军第11师第31团改编,其前身是1928年冬我党在河南商城南部组成的武装小组;第218团是由第10师第28团改编,其前身是1928年黄麻起义后诞生的光山赤卫队;第219团是由第12师第34团改编,其前身是1929年六霍起义、商南起义后诞生的红7团。此后,第73师先后参加了商演战役、苏家埠战役、潢光战役、第四次反“国期”。

1932年10月,第73师随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12月开始参加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7月上旬,第73师在四川旺苍地区扩编为第31军,王树声任军长,张广才任政治委员,李特任参谋长,黄超任政治部主任,下3个师共7个团,近万人。原第73师师部及所属的3个团部,分别扩编为第31军军部和第91、第92、第93师的师部。

1934年1月至10月,第31军参加了粉碎国民党军六路围攻的作战。11月,第31军由3个师缩编为第91、第93两个师。

1935年1月,参加广昭战役;3月至4月,参加强渡嘉陵江战役。1935年5月,第31军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由于受张国焘错误路线的干扰,第31军三过草地,屡历险境,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于1936年10月胜利東了英勇悲壮的长征。

在土地革命战令时期,第31军及其前身部队转战湖北、河南、安徽、山西、四川、甘肃、宁夏等省,参加战役12次、战斗数百次,和兄弟部队一起共开敌30余万人。

1937年8月,第31军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陈再道,参谋长李聚奎,政训处主任王新亭,下辖第771、第772团,全旅共5000余人。第771团由第91师改编,团长徐深吉,副团长韩东山,参谋长刘金轩,政训处主任黄振堂;第772团由第93师改编,团长叶成焕,副团长王近山,参谋长孙继先,政训处主任谢富治。

9月30日,第386旅随师部东渡黄河,至10月中甸在晋东北地区展开。22日,第772团第三营在长生口设伏毙伤日军了30余人,取得了第386旅在抗日战场上的首胜。26日、28日,第772团在刘伯承的亲自指挥下,在七亘村重复设伏,歼灭日军400余人。1月2日,第772团在黄岩底战斗中歼敌500余人。

1938年1月13日,以第772团之第四、六、十一连为基础,连同新兵团在辽县(今左了权县)组成了第129师补充团,韩东山任团长,丁先国任政治委员,余林胜任副团长,周希汉任参谋长,冷裕光任政训处主任。同时,为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恢复了政治委员制度,王新亭任旅政治委员,许世友任副旅长,张南生、肖永银分任第771、第772团政治委员。2月至4月,第386旅先后进行了长生口诱伏战、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长乐村了追歼战,开灭日军4000余人,军威大振。7月,第771团与东纵第2团等部组成第129师独立旅。5师补充团和新1团(由东进纵队第1、第3团合编)划归第386旅制,全旅近8000人。

1939年2月,第386旅在冀南参加香城固诱伏战,击毙日军大队长以下250余人,战后新1团被授予“朱德青年团”的光荣称号。8月底,边纵先遣支队第3大队编入第386旅,后改称第4团。

1940年6月,太岳军区成立,领导机关由第386旅兼,下辖第1至第3军分区。第386旅也进行了整编,除第5772团保留原番号外,新1团、补充团、第4团分别改称第16、第17、第18团。8月下旬开始,第386旅参加百团大战,歼灭日军千余。

1941年,日寇在遭受百团大战的沉重打击后,对我抗日根据地发动了疯狂地“扫荡”,担任机动作战任务的算386旅采用灵活多变的战略战术,粉碎了日军的铁壁合围。

1942年4月开始,第386旅进行整编,王近山任旅长,谢富治任政治委员,刘忠任副政治委员,周希汉任参谋长,张祖谅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772、第16两个甲种团。原政治委员王新亭率第17、第18团及决一旅第57团组成南进支队,向中条区挺进

1943年3月,第386旅兼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旅长王近山、政治委员刘忠分别兼任军分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不久第386旅番号暂时取消。9月,冀南军区第20团调归第2军分区建制。10月,第16团奉命调陕甘宁边区,由王近山亲自带队西行,24日在山西洪洞县东部韩略村附近设伏,全歼日寇华北派遣军组织的由军官组成的“战地考察团团”120余人,包括少将旅团长1人、联队长6人。

1944年10月,第772团调归太岳军区第3军分区,士敏独立团改编为第2军分区基干团。

1945年8月,太岳军区根据中央军委和刘邓首长指示,恢复第386旅番号,刘忠任旅长,张祖亮任政治委员。下辖第72、第20团,并指挥士敏独立团。

在八年抗战中,第386旅转战晋冀鲁豫地区,先后参加战役战斗850余次,歼灭日伪顽军25000余人,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45年9月,第386了旅参加上党战役,歼敌7560余人。

10月,太岳军区部队组成太岳纵队,不久即改称晋冀鲁豫军区第4纵队,陈赓任司令员,谢富治任政治委员,韩均任副司令员,杨奇清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10、第11、第13旅。

第10旅由第386旅改称,周希汉任旅长,刘忠任政治要员,楚大明任副旅长,雷起云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28(原第772团)、第29(原第20团)、第30(原士做独立团)团,全旅近7000人。

第11旅由决死第1旅改称,旅长李成芳,政治委员刘有光,副旅长蔡爱卿,政治部主任胡荣贵,下辖第31、第32、第33团。

第13旅于10月下旬成立,旅长陈康,政治委员廖冠贤,副旅长黎锡福,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明,下格第37(原大岳军区第4军分区第17团)、算38(原第3军分区第57团)、第39(原第4军分区基干第2团)团全旅近6000人。

1946年6月,国民党挑起到全面内战。7月,第4纵队参加了闻(喜)夏(县)战役,全歼拥有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第31旅等部6300余人。8月,参加同蒲战役,攻克赵城,歼敌3000余人。9月,参加临(汾)浮(山)战役,全歼号称“天下第一旅”的胡宗南部整编第1师第1旅,俘其中将旅长黄正诚。11月底至次年初,第10、第13旅参加晋西南战役,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

1947年1月,第4纵队第10、第13旅发起汾孝战役,歼敌3600余人。4月,第4纵队发起晋南战役,歼敌2万余人,解放县城25座。

7月,为配合陕北我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协助晋冀了鲁豫野战军主力进军大别山,第4纵队和第9纵队、第8纵队第22旅、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共8万余人组成陈(赓)谢(富治)集团,于8月23日强渡黄河,腰斩陇海路,迫使进攻陕北和尾追刘邓大军的国民党军撤出部分兵力对付陈谢集团。至11月底,陈谢集团共歼敌5万余人,攻克县城30余座,在豫陕鄂边界地区完成战略展开,成立了豫陕鄂军区(后改为豫西军区)。

1948年1、2月间,第4纵队在河南叶县地区开展以诉苦和“三查”“三整”为中心内容的新式整军运动。

3月8日,陈谢集团和华东野战军第3、第8纵队发起洛阳战役,14日攻克洛阳,全歼国民党青年军第206师等部2万余人,第28团活捉其师长邱行湘。

5月9日,第4纵队改称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

11月,第4纵队参加淮海战役,数次担任阻击重任,歼敌近万人,为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以第28团为例,战前全团共有战斗人员1635人,战后仅剩108人,减员1527人,可见战斗之惨烈。

1949年2月,遵照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和部队番号的指示”,中原野战军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下辖第3、第4、第5兵团。第4兵团下辖第13、第14、第15军,陈赓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2月21日,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第10、第13旅和豫西军区部分部队在河南郾城县黄阁村正式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军,周希汉任军长,刘有光任政治委员,陈康任副军长,廖冠贤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下辖第37、第38、第39师,全军共29298人。

第37师由第10旅改称,周学义任师长,雷起云任政治委员,崔致堂(兼参谋长)、赵华青任副师长,刘德裕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0旅所辖第28、第29、第30团依次改称第109、第110、第111团。

第38师由第13旅改称徐其孝任师长,南静之任政治委员,王长有、李慕愚(兼参谋长)任副师长,张丕绪任政治部主任,原第13旅所辖第37、第38团改称第112、第113团,1949年1月组成的南阳、宜阳独立团合编为算114团。

第39师由豫西军区第6、第3军分区部分部队组成,黎锡福任师长,侯德才任政治委员,朱兆林任副政治委员,毛凯任参谋长,张钩任政治部主任,第6军分区第39(即原第13旅第39团,1947年11月调归豫西军区)、第40(第39团之一、五、九连和白河大队等地方武装于1948年1月合组而成)团改称第115、第116团,第3军分区新164团(即原西北民主联军第38军第55师第164团)改称第117团。

4月21日,第13军参加渡江战役,突破长江天险,进行千里追击,先后解放了彭泽、弋阳、鹰潭、南昌、丰城、宜春等数十座城镇,歼敌13400余人,缴获各种炮67门、轻重机枪675挺、长短枪4500余支。第109团在渡江作战中,率先突破敌江防,荣获兵团授予的“渡江杀敌算一功”锦旗。

5月底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第13军随第4兵团归第四野战军指挥,参加对白崇禧集团作战。10月,第13军参加广州外围作战,歼敌4000余人。

11月18日至12月中旬,第13军参加粤桂边围歼战,共进行大小战斗28次,开敌21000余人。

1950年1月1日,第13军参加滇南战役,历时49昼夜,连续征战三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4次,开敌15000余人,俘虏国民党陆军副总司令兼第8兵团司令汤尧,将五星红旗插到了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解放战争中,第13军及其前身部队征程遍及山西、河南、湖北、安徽、江苏、福建、江西、广东、广西、云南共10个省,参加战役22次、战斗数百次,歼灭国民党军155400余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0年2月1日,第13军军部进驻云南开远,成立滇南卫戍区,周希汉、刘有光分别兼任卫戍区司令员、政治委员。下辖蒙自边防区、宁洱边防区、文山边防区。蒙自边防区由第38师和滇桂黔边纵第10支队组成,第38师师长徐某孝、政治委员张丕绪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宁洱边防区由第39师和滇桂黔边纵第9支队组成,第39师师长黎锡福、政治委员候德才兼任司令员政治委员;文山边防区由第13军军直抽调部分干部和滇桂黔边纵篇4支队组成杨江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另外,第37师抽调部分干部和滇桂黔边纵第8支队组成玉溪军分区。

3月,第37师进驻昆明,担任城防警备,师长周学义、政治委员雷起云兼任昆明警备司令部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

4月开始,第13军在滇南进行大规模剿匪斗争,先后进行了大小2079次战斗,歼匪55000余人。

1951年,第13军先后抽调干部战士9600余人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同时,根据中央军委颁布的《国防军陆军编制表》,第13军改称陆军第13军,并进行了正规化现代化整编,成为一支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雄师劲旅。

第十三军与云南省军区部队于1960年11月至1961年2月发起了中缅边界勘界警卫作战,沉重打击了逃缅的国民党军,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热带丛林地区作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968年12月,第13军调防重庆,接收54军营区。在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中,该军作为西线主力,巧渡红河,突破敌人纵深前沿,胜利完成了攻克越西北重镇柑塘市的任务。

1985年,第13军和第50军编成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十三集团军,军部位于重庆。该集团军属甲类集团军,为全机械化部队。十三集团军是全军中最擅长山地、高原、热带丛林作战的甲类集团军,有山中猛虎之称。

十三集团军在朝战结束后的1954-2008年间,对外参加过中越、中印战争,柬埔寨维和、海地维和、非洲维和,对内参加过解放西南(1952年)、西南剿匪、西藏平叛、新疆平叛等军事行动,是1989年之后,唯一一个有师级以上作战调动的甲类集团军,也是1995年以后唯一一个有多次参与实际作战任务的军级作战单位,是解放军快速反应部队之一。

第十三集团军所属部队长期驻守云南,主要作战任务为威慑印度、越南,防止西藏动乱。

2004年参加解放军军一级山地作战演习,第13集团军参演部队以极大优势战胜其他军区部队,其纯熟的山地战法震惊参观的众多国外观察员。

2006年,从第十三集团军的战士成长起来的少将王西欣接任集团军军长,在一年时间内全军建制和作战能力焕然一新。在演习中甚至击败号称全军最强的万岁军(即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八集团军)派出的参演部队,震惊全军。后王西欣少将亦被调往第38集团军任军长。

2008年,第二次全军大规模山地作战演习,第十三集团军再次粉碎其他军区专门针对13集团军山地丛林作战的反制战法,大比分战胜全军中的王牌部队,再次震动东南亚各国的军事观察员。在汶川大地震中,第13集团军全体出动,最快的部队仅3.5小时便奔袭400公里到达现场,几乎达到零预备时间,即使最偏远的山区,通过第13集团军陆航部队空投,亦只使用了不到7个小时的时间,反应速度之快,震惊国内外观察者。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地震,第十三集团军集结出发仅用18分钟。

2016年原属成都军区的第十三集团军,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西部战区。

2017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以原18个集团军为基础,调整组建13个集团军,番号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七十一、七十二、七十三、七十四、七十五、七十六、七十七、七十八、七十九、八十、八十一、八十二和八十三集团军。

第十三集团军番号撤销。

下回:至尊天下第一军-1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