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物华史影】警示世人《金钱图》

【物华史影】警示世人《金钱图》

编者按

千年文脉蕴养,方得一城精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新会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素有“千秋郡县”“海滨邹鲁”之称,是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这块土地,值得代代新会人在自己的血液中厚植历史基因,而博物珍品正是最好的承载。本报开设《物华史影》栏目,带您走近新会博物馆,“零距离”感受新会物华珍宝,感受这座古城的旧时风貌和历史岁月。

本期我们一起走近新会博物馆收藏的《金钱图》。

近年,新会博物馆一幅馆藏绘画文物因集警示、批判、教育“三位一体”的风格,参与长达一年半的“广东省廉政文物展”活动,这幅在全省巡展的三级文物就是——《金钱图》。

【物华史影】警示世人《金钱图》

《金钱图》画心纵178厘米,横93厘米,画面中部画了一个大铜钱,大铜钱涂金铜色,为圆形方孔钱,直径34厘米,上下有两个满文,是一个清代铜钱。这钱比周边的人高一倍,以人的比例来估计有3米高,可谓大铜钱。画中,大铜钱被18个形形色色的人物重重围绕着,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根据人物与铜钱之间的关系,可将其分为4组。

第一组

紧紧抱着、抢着铜钱的有8人,其中1人骑在铜钱上面,1人在方孔中间,5人在左右及下面哄抢,1人把绳子用力往后拖。

第二组

在铜钱周边望着铜钱的有6人,其中1个看似是盲人拄着棍杖,有1个跪着的富人及老人,还有1个人用绳子牵着妇人和小孩。

第三组

有两个男人在打架,摔倒在地上。

第四组

有1个拄着拐杖的老人捧着书,指着铜钱对一男子说教道理。画中的各个人物简约粗放,造形夸张写意,可看出作者郑绩的笔墨纯熟。

《金钱图》为清代画家郑绩所作。郑绩,字纪常,号戆士, 新会双水镇桥美乡南兴里人,他初年行医,后以卖书画为生,晚年隐居广州越秀山梦香园。他是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广东有名的书画家,擅长画山水,其撰写的《梦幻居画学简明》在中国画论史上有重要地位。广东省博物馆藏有郑绩《山水图》,新会博物馆藏有郑绩《山水立轴》,在杜阮叱石岩下摩崖石刻“一洗红尘”是其所书。而收藏在新会博物馆的这幅《金钱图》就是其人物图的代表作。

郑绩一生中创作了不少表现世情民生的作品,他比之前人和同时代人,笔下有更多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表现,刻画出带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众生相。他以谐俗画的形式画出《金钱图》,以批判封建社会“人为钱死”的社会现象。《金钱图》还让人称道的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画结合,画作上部的一首诗共31列、224字,分为体裁相同的两段。“钱钱钱,命相连,黄童白叟口流涎。读什么书,参什么禅?屈膝低头望周全......”两段诗句把画中人物追逐财富、视钱如命的丑态嘲讽得淋漓尽致。此外,画作左侧有一位手拿着书的拄杖老人,书上有25个蝇头小字,文字出自孔子的《论语》十则,讲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这幅小图于整幅画作而言起到了画龙点晴的警示作用,既体现了作者愤世嫉俗的清高,又针砭时弊,警示众生。

【物华史影】警示世人《金钱图》

新会博物馆副馆长傅军节介绍,《金钱图》原收藏于郑绩的家乡新会区双水镇桥美村。在20世纪90年代,双水镇府将画转交新会博物馆收藏,并装裱成横披形式。经省文物鉴定站鉴定其为三级文物,并长期在展馆展出。2017年,趁着回家乡参加活动的机会,郑绩后人郑佩瑗来到新会博物馆,第一次见到父辈口口相传的《金钱图》。“我见到这幅画都有点震撼,那些人物都很生动,讽刺意味浓烈。我会一直记住祖辈们的教导,要用这幅画的人物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儿孙,要靠自己的本事立足于世,不要唯利是图,不要金钱至上。”

《金钱图》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也成为广东谐俗画的典型,想一览画作的市民,可以亲身到新会博物馆参观了解画作背后更多的故事。

本期内容在1月14日《新会侨报》上刊登

运营 |新会区融媒体中心新媒部

1月28日《新会侨报》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