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导语:

上一期,我们和大家聊了自主品牌在过去一年的发展,这里承接上文和大家继续扒一扒2021年合资车市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变化。

相比自主品牌稳中求进的发展态势,合资车市在这一年发生了许多耐人寻味的根本性转变,面对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频繁发动的攻势,合资品牌是如何见招拆招的呢?下面我将从缺芯之痛、销量下滑、转型遇阻、品牌向下、股比开放这五个关键词,来和大家一起回顾在2021年,合资阵营都发生了哪些事情?

关键词01:缺芯之痛

2021年,“缺芯”成为了贯穿全球车企的全年热词之一,同时这场芯片荒也让合资车市哀鸿遍野。缺芯直接导致了车企减产、销量下滑,哪怕是像大众、丰田、本田这些合资车企中的扛把子也没能幸免,频频传出某品牌、某工厂停工几周/几月的新闻,彻底打乱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另一方面,因为缺芯所引起的加价、停产、减产、延迟交付、减配交付等问题,也一直深深困扰着广大消费者。可以说,在这种缺芯之痛中,不论是主机厂还是消费者,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结果。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当然了,这次缺芯危机带来的影响也并不全是负面的,缺芯倒逼车企着手自研芯片,很多合资车企痛定思痛,反应过来,芯片供应不能过度依赖芯片供应商,走上了自主研发芯片之路,毕竟谁也不愿意一直被人卡脖子。

以现代汽车为例,饱受缺芯之苦的现代在2021年6月份就开始与三星合作推进自研芯片本土化进程。而像丰田、大众等拥有着完整供应链体系的顶级车企,则是进一步扩大自己在芯片厂商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从而保证充足的芯片供应。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关键词02:销量下滑

本来销量下滑和缺芯是抹不开关系的,但有些深层次的逻辑还是分开来讲比较好。2021年中国车市虽然受到了缺芯、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但整体来看还是实现了销量增长的。据乘联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车市累计销量2014.6万辆,同比增长4.4%。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并且在细分市场榜单中,合资车企的销量仍然给力,以轿车为例,销量排名前十五的车型合资品牌占了三分之二的席位,日产轩逸更是以513207辆的亮眼成绩荣登榜首。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然而,合资车虽然在销量榜单上占有优势,但这种优势正在慢慢衰减,同比销量下跌趋势明显,一些车企更是趋于边缘化。以乘用车累计销量前三名的一汽-大众、上汽大众、上海通用三家头部合资车企为例,相较2020年,这三家的零售额分别下滑了15.7%、7.1%和9.2%,这种跌幅是非常罕见的。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而日系阵营和德系阵营也都不同程度上有所缩减,日系第一次在市场份额争夺战中胜过了德系,但日系的现状依然不乐观,不管是SUV,还是轿车领域,日系的销量也都不同程度地下滑了不少。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日系和德系的走颓除了受缺芯影响,更多是因为在新能源车领域进步迟缓,燃油车基本盘也一直受自主阵营的冲击。具体来看,大众ID.系列2021全年销量7万余辆,远远没有达到年初公布的最低销量目标,跟比亚迪一比更是差之甚远。同时自主品牌在轿车领域的推陈出新,也令一众合资轿车感到压力山大,更别提自主最为强势的SUV板块,依然是哈弗H6、长安CS75等王牌车型占据销量榜前几的位置。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关键词03:转型遇阻

市场被自主品牌夺走,合资品牌焉能坐视?大象转身,不变则死,2021年转型成为各大传统车企关注的议题,在新能源大背景下,一个社会共识日渐清晰——传统燃油车淘汰加速。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在不断上升,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车之间的淘汰赛逐渐白热化,未来新能源汽车取代燃油车的速度会变得越来越快。基于这种基调,合资车企纷纷抓紧转型内容的探索,加速电动化产业布局。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这其中,曾经叫嚷着“电动车是一场骗局”的丰田章男到底还是没能倔强到底。虽说2021年相当一段时间内丰田都游离在新能源赛道之外,一心专注于氢动力。末了,到了年底丰田还是没逃过真香定律,一口气发布了十五款纯电动车型。很显然,丰田急了,它开始正式将电动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核心议题之一。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在合资品牌中,对转型电动化最上心的无疑是大众了,早早就开始了布局新能源,ID.家族虽然没能在2021年达成预期的销量目标,但这次尝试给足了大众信心,明确了转型电动化的方向。ID.4系列已经是合资电动车销冠,而ID.6这款合资中大型纯电车型,也正在稳步上升,收割蔚来ES8、岚图FREE留下的平民中大型SUV市场不成问题。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没错,相较于自主品牌,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的试探比较保守,而且进展缓慢,这是个不争的事实,但合资车企不断加大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是毋庸置疑的。

关键词04:品牌向下

新能源转型遇阻,燃油车基本盘也不能丢,同时还要面对自主阵营的不断向上猛攻,可以看出合资阵营在过去一年过得有多煎熬,也因此它们只能放下矜持,降低自己的准入门槛,选择以价保量的方式来应对竞争压力。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以日系品牌中少数几个在2021年取得销量正增长的丰田为例,一汽丰田于去年的广州车展正式发布的全新紧凑型SUV——卡罗拉锐放,作为一台合资紧凑型SUV,其搭载了2.0L+CVT的丰田黄金动力总成,官方指导价区间为12.98-16.98万元,已经是明显逼近了自主紧凑型SUV如哈弗H6、长安CS75PLUS等车型的价格区间。要知道在此之前,丰田产品矩阵中,定位为小型SUV的C-HR官方指导价为14.18-19.08万元,所以从丰田之于卡罗拉锐放的定价策略,我们能明显感知到合资阵营的紧迫感。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而丰田的老对手大众,虽然没有在2021年推出更为亲民的车型,但这并不代表它没有悄悄地降低德系合资车的准入门槛。一汽-大众捷达作为大众集团与一汽成立的合资品牌,旗下在售的三款车型VA3、VS5、VS7均搭载了大众集团的技术,并且价位均在10万元左右,直接与自主品牌的车型展开了正面竞争。实际上,大众的这般做法也着实尝到了甜头,2021年捷达品牌累计销量达到16.9万台,同比涨幅为8.9%。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如果说自主阵营都在做着品牌向上这件事的话,那么合资品牌则可以说是品牌向下了。

关键词05:合资开放

2021年关,一则取消乘用车制造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可谓是“平地一声惊雷起”,惊动了整个车市。合资股比开放标志着在合资股比限制政策施行了数十年后,中国汽车工业已经从底子孱弱的萌芽期过渡到高质量增长阶段。合资车企作为保护政策的产物,伴随着政策消失之后必将上演一轮股权争夺的戏码,作为赌桌上掌握了技术的那一方,外资方有加大筹码的需求,毕竟资本增值的本能是无法遏制的。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东风悦达起亚是最明显的例子,外资加注,东风集团决定黯然退场;随后,又有大众增值江淮大众,持股75%,甚至为改名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广汽菲克,广汽的股权减至30%,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到,在股权争夺战中,外来资方已经占据了巨大的优势,而且这种趋势还会一直扩大下去。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未来也许不会再存在合资品牌这一说,就算存在,“合资”这个两个字的含义肯定会有新的注释。

自主品牌在加速品牌升级,布局高端市场,没有了政策保护和合资品牌这块缓冲地带,未来和外来品牌的竞争将会更加直接、尖锐,放开了手脚的外资品牌拥有更多的优势,给自主车企带来更大的压力。当然,技术进步需要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但合资也得与时俱进才行,合资股比开放对外资品牌是助力也是压力,自主车企被激发出来的潜力不容忽视,稍有不慎就会被超越,类似的情况已经在新能源领域初露苗头。

年终盘点(二)丨转型遇阻,疲态尽显,合资车市已变天

写在最后

2021年疫情肆虐,全球缺芯,合资品牌颓势明显,不过鉴于合资品牌的体量摆在那里,和自主相比还是有很大的优势,但这种差距正在缩小。传统合资品牌在燃油车领域的优势正在被蚕食,而在新能源领域的差距却在逐渐被拉大,这一来一回,合资品牌加速转型新能源势不容缓。另一方面,合资股比的开放,加速了合资品牌与自主品牌在新能源领域你追我赶的态势,未来谁能独占鳌头,我们拭目以待。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