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新闻,反转,内容平台趋势——长内容还有人看吗

1 真实内容的重要性

这两天刘学州的相关报道中,有很多人反应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问题。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同样的质疑,在历史上其实出现过,新闻的真实性准则,并不是天生的。

19世纪30年代廉价便士报为了争取读者和更多收入,杜撰捏造耸人听闻的虚假新闻,甚至让淫秽的黄色新闻充斥版面。这不仅引起了社会的强烈不满,连业内的正直人士也为之痛心,更让大众对报纸的信任降到谷底。你一个天天编故事的媒体,怎么指望大众信任你呢?1923年,全美报纸编辑人协会制定了《新闻界信条》,强调了新闻的真实性以及媒体人的责任。如果我们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那就等于是在毁灭新闻行业本身。

所以,很多人念叨新闻真实性时,一定要记住一件事,新闻的真实准则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出于自救,大家意识到如果没有真实性,你就是在砸自己的饭碗。

2 长文正在“复兴”

我第一次认识到这个问题,源自我的亲身经历,很多人知道,我是从知乎走出来的作者。为什么我来微博呢?因为微博老有人搬运我的内容,还老是爆款,于是我索性跟着兔姥爷直接入驻微博了。去除中间商,拒绝信息差价。

但我来微博的时候,我得到的一些经验是,微博是短平快的内容平台,所以内容要尽量短尽量快,不要像我之前在知乎那样长篇大论,最好就几行字,再配上图片话题就最好了。

我机智的按照这个捷径,挑选了当时热搜上的几个话题一顿写,然后最后喜提0转发。(这个梗我之前应该分享过)

后来,我反应过来,我那不是在创作,我是在扮演大V,我没有遵从真实的声音,于是我就又开始继续像之前知乎那样用亲身感受去写行业分析。反而,这样的长内容却被认可了。

甚至有人告诉我,在之前他们从没想过微博平台读者能接受这么长的文章。

真实是内容平台永恒不变的追求。

而到了现在,伴随着小约翰半佛等越来越多知乎走出来小伙伴的爆火,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在之前,知乎其实不乏大V来到微博抑或去B站,但是可能都没有火起来,很多人单纯的解释为,水土不服。

但小约翰半佛显然反驳了这个说法,真正的答案,我认为应该是,内容的差异化。

很多人留意到这半年来微博平台乃至短视频平台上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长文章长视频作者,甚至有一个专门的新知博主,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短视频时代,反而长文章变多了,不应该是越来越多大众涌现,信息越碎片化吗。

这个问题,在纸媒历史上也有类似案例。

在1851年,雷蒙德和乔治·琼斯分析纽约报界的情况后发现:《纽约太阳报》《纽约先驱报》《纽约论坛报》这三大便士报虽然都获成功,但《太阳报》和《先驱报》的新闻过于刺激,而《论坛报》又过于偏激。于是他决定创办一份纯正,议论平和的报纸,来打破当时在纽约盛行的花花绿绿的新闻报道方式,这就是纽约时报。

他们的报道原则就是:“力求真实,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

严肃而保守化的风格,和当时其他轻佻的黄色小报形成了显著差异,他们甚至针对黄色新闻有一个口号:“报纸不该弄脏人们早餐的餐巾”纽约时代就此成为全球报业巨头。

而目前微博以及各个内容平台上的长内容出现我认为也是一样,你看到了技术发展和大众的变化,但忽视了媒体人也是会变化的。

媒体其实是有二个方面组成的,一个是内容的创作,一个是内容的传播。

大家说的大媒体,往往不仅仅是说其的内容大内容深,也是在说他的传播渠道很强。

因此,当现在的科技让大众自身就能够承载以前媒体人担负着的传播信息的能力,乃至平台们能够通过技术手段进行信息流推荐时,媒体人该怎么做?

答案必然就是在内容上加强。

所以,最终呈现了一种你短我就长的现象。

简单来说,大众创作门槛越低,专业媒体的内容必须要做到更长更深。

只有这样,你的内容才能在无数的碎片化信息中脱颖而出。

半佛和小约翰,原本在知乎,都是偏向不抖机灵,不编故事的创作者。半佛是财经类内容较多,小约翰是历史类内容,虽然他们的文风比较诙谐,但这两类内容,无疑都需要大量信息和资料的支撑。

所以,早年在知乎时,不论是产量还是更新频率,相比其他各路抖机灵的,编故事的,开脑洞的,走情绪的作者,并不明显。(编故事的巅峰可以参考一人分饰几十角的王路飞)

但问题在于,微博是更大传播更快的信息广场,短平快的内容更多,无数的微博段子手每天都能产出无数你拍案叫绝的段子,情感博主们每天也都能有无数的投稿故事。

所以不论是段子手还是讲故事的,在微博的信息广场中,都不容易产生区分度。

但高信息量的长文章长视频,却能很快产生区分度。文字尤其是长文字仍有不可取代的价值,他的有效信息密度极高,对于微博这样的信息广场来说,这样超高信息密度的内容,很容易掀起传播。

这就是我理解的为什么这半年来长微博越来越多的原因。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平台本身,也会参与到内容的变革大潮中来,比如微博自己就上线了新知计划,对于长微博作者给予了大量的扶持。不仅入驻时就有运营对接,后续还会有各种内容策划。

不论在话题页,还是热门流量推荐页,抑或观点位,都给予了极大的曝光扶持,并且还配合了广告共享计划,让很多中小作者可以通过创作内容获取收益,这样的扶持下,当然会快速拉起一大批长文章作者。

比如奥运会过程中,介绍了中外乒乓恩怨的王不二,原本我只知道日本小山智丽是中国队出去的,但直到他详细介绍了中外各路队伍的选手来历,我才发现,原来中外乒坛高手,全都和中国队有如此多的关系,甚至可以说一直是同一圈人。

这就是长文章的意义,如此高的信息密度,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并且还涉及老中青等多代乒乓选手,中日韩等多只国家队,这样的内容,只有长文章才能最快捷的完成梳理让大众理清关系,换成视频,可能要超过一小时。

新闻,反转,内容平台趋势——长内容还有人看吗

我看了微博最近公布的官方数据,去年已经有超过1400为作者入驻,累计涨粉规模达2000万,入驻后累计曝光规模更是超过了300亿。伴随着越来越多作者的入驻,平台还在继续升级计划,扩大新知群体,扶持中小体量的专业作者。所以未来这一块我相信还会有更多长内容创作者浮现。

3 新知博主呼之欲出

同时,我还注意到一个情况,这两年来,越来越复杂的舆情也在呼唤长文章

什么是长文章?信息量大,视角方面多。

过去的报道,往往走的是掀盖子路线,典型案例如大凉山格斗孤儿。你的记者第一时间发现问题,采访到对象,然后曝光出来,可能就能引发关注。

这个路线要的就是平地一声雷,爆料要足够猛,所以往往为了追求爆料效果做艺术夸张。

但这两年来,我留意到所有走这个路线的报道,后续几乎都出现了反转。

为什么?

我认为是技术变迁带来的内容变化,微博作为新时代的信息广场,他和过去纸媒的最大区别就是公共参与度。过去是大家看你的报道,现在大家不但能看,还能立刻评论,立刻转发,甚至马上写一个自己的微博。

一个热点发酵,往往会引发出一系列专业且可读性强的分析产生连锁反应,揭示事件的各个角度。

典型案例是之前的限电,你会发现有科普电力行业内幕的,有科普电力行业上游能源产业原材料的,还有科普全球能源情况的。

这也是微博现在在社会公共事件中的一个极大作用,不论疫情还是暴雨抑或限电,微博上往往会有极其专业的科普,是真的切实提升了互联网的救助范围和社会意义,甚至因为传播特性,会成为公共事件中的核心信息交流集散地。

所以如果你只是报道了限电并下一个简单的结论,你很可能会被接下来平台上的各路专业微博打脸。

大凉山格斗孤儿就是这样,事实上现在回头看,这个报道从新闻真实性等角度来看是没问题的,他确实揭露了问题。但是,他也忽视了贫困地区儿童教育和就业问题,很多人认为他们反而断了孩子未来的出路。

而最后,解决问题的,还是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孩子们被安排进了义务教育学校,每月能领到到810元孤儿救助金,符合条件的孩子家庭还享受低保。

这就是过去掀盖子报道无法适应新内容平台的一个案例。

那么,新时代哪些报道是成功的呢?

——《外卖小哥困在算法里》

新闻,反转,内容平台趋势——长内容还有人看吗

他和之前报道的差异就在于,他试图从多个角度去找到问题,一般新闻往往会报道外卖小哥送外卖超时问题,也有的新闻会报道外卖小哥虽超时,群众却有暖心举动等。简单来说,要么体恤外卖小哥,要么理解焦急的用户。

但这一篇报道却在思考,平台算法对人的劳动的异化,是否是平台算法导致了消费者和外卖小哥的矛盾。

这其实就是一个趋势,现在的热点事件,往往需要面面俱到讲解所有问题,才能经受住新时代无数用户传播时的疑问。

所以,很多人说,短视频,信息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是不是要让自己的内容变短,去适应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觉得恰恰相反,信息越碎片化,你的内容可能反而要越完善越全面。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