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翻译||李维荣:宋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作者:翻译教学与研究

来源:2021 年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

转自:国际汉学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介绍

宋琦是一位多面手,在很多领域都有一定的开拓性。正如宋启哲的《宋一郎》所说,"对于影迷来说,他是香港国际电影业的先驱。对于张来说,他是张的密友和顾问,多年来一直帮助她写书。在红色研究领域,他是最早倡导文本优先的红色科学家之一。在翻译界,除其他外,他远早于Czeslaw Milosz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俘虏思想"足以让他出名。(宋益朗,2015:1)

翻译||李维荣:宋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宋琦在香港文艺界有一定的传奇色彩,但他的研究与他的贡献并不完全相称。就像在历史洪流中一样,宋琦虽然在很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是中国文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他的名字似乎总是像一个默默的一瞥,隐藏在文字背后,龙看不到尽头。(李青, 2015)

香港中文大学的孔慧仪接手了宋琦之后的"翻译系列",与宋琦有了更多的接触。孔慧仪在宋琦死后写了一篇纪念宋琦的文章,指出宋琦是一个熟悉《红楼梦》和宋琦的"美迷"。(孔慧毅,2017)大陆包括孙连五(2018年,2020年),王玉萍(2012年),蔡怡江(2000年)和李雪莹(1989年)关于宋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宋琦与红楼之梦,宋琦与电影。201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吴兴华全集》,其中第三卷是《风在水面上:给宋琦的信集》,其中收录了吴兴华写给宋琦的60多封信。2015年,宋启哲的宋益浪编纂《宋淄传——从宋春轩到张爱玲》,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大陆版名为《宋的客厅——从钱启书到张爱玲》,华诚出版社2015年出版),主要回忆父亲与钱启书、吴兴华、吴启璐、吴兴华、韩傭、倪倭、倩倪、倩倪倪、倩倩倪、倩倩倪、倩倪倪、倪倪、倪、倩倪、倪倪、倩倪倪、 傅磊、张爱玲等,从自己的经验角度提供了大量值得注意的历史资料。当然,有些回忆也是可以讨论的,比如谢志曦的《errote》(2017)。直接讨论宋琦的翻译有郑彦国(2002),讨论宋琦的《红楼梦》的翻译批评有李静(2018)等等。

虽然宋琦在翻译实践和理论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很少有学者致力于从宋琦和翻译的角度来分析宋琦的贡献。2017年,作者与香港大学的李林仁共同为在张家界举办首届宋琦翻译研究研讨会做出了贡献。由香港大学、湖南大学和吉首大学共同主办,湖南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会主办,吉首大学外籍华人学院主办,来自香港大学、台湾东吴大学、湖南大学、厦门大学、合海大学等两岸的30多位专家学者探讨了宋琦与翻译的关系。 (舒伟,2017)本文基于宋琦翻译研究研讨会上的讲话。

翻译||李维荣:宋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宋一郎是翻唱宋启琪-宋春轩到余玲

一、宋琦生平及其翻译实践调查

宋琦(1919-1996),吴兴仁,浙江,又名宋琦,又名宋玉芬,英文名Stephen C. Soong,常用笔名林一良,还以林毅良、余淮、飞腾、杨进、唐文兵、欧阳、欧阳探究、旁观者、魏磊、梁文兴等笔名出版了大量的创作和翻译, 是中国现代戏剧先驱宋春轩(1892-1938)哲子。(陈子山, 2001:438;宋益朗, 2015:32;张峰, 2015:268;孙炼五, 2018;蔡珊, 2014)

宋琦1919年5月出生于上海。由于父亲的藏书非常丰富,宋琦从小就深受影响,曾涉事过各种中外名作,十几岁时,即诗歌、文学、小说和戏剧对他未来的诗歌创作有着浓厚的兴趣,翻译和电影都有深远的影响。1935年,他在上海完成中学学业,北上燕京大学西语系学习,主修西方文学。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被父亲奉命在上海避战,恰逢8月13日事变,调往内地,最终经香港回上海特许大学留学。1938年春,他进入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与夏吉安、刘双仁等人同班。1939年,他回到燕京大学学习,次年获得皮头皮金汤匙奖和"燕"字奖,毕业于西语系,获得荣誉文学学士学位,并于1941年12月留下来教珍珠港事件,家人没有放心,他独自一人,请他回到上海。抗日战争期间,他在上海从事戏剧活动,并与朋友一起组织了"金沱剧团",为后来的戏剧界培养了很多演员。在剧本的写作过程中,"一切快乐",流行,耸人听闻。胜利后,他开始在上海十里田做生意,1946年与余福珠的女儿于文美结婚,1949年移居香港。1971年,他参与建设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首任主任为孙淑玉,1973年接任主任,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助理。他与夏继安、夏志清、张爱玲、钱玉树、傅磊、吴兴华、张志莲有着深厚的关系。这对夫妇尤其与张爱玲关系密切,夏志清最初读的是张爱玲,钱琦的书作品都是宋琦推荐的。1995年,张女士在洛杉矶去世,遗体由这对夫妇监护。(宋益浪, 2015:34-35, 56-59, 84-87, 240-241;孔慧毅, 2000:215-216;王东, 2015:281;2019: XXIV-XXV)

陈子山指出,宋琦,除了是张爱玲、"张帆"和张爱玲研究专家的密友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评论家、翻译家、诗人和编辑,他在文学甚至文化领域取得了许多成就,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 尤其是香港文学史,应该占据一个不容忽视的地方。

宋琦的一生以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翻译实践与理论探究、戏剧与电影剪辑、出版创作与编辑等结束。宋琦与翻译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开展翻译实践,二)在翻译作品和汇编中表达翻译思想,三)组织一系列翻译出版工作,四)建立翻译中心和香港翻译学会,主持翻译出版物。

1.1 英美文学和哲学著作的翻译

宋琦从16岁起就对翻译感兴趣,因为"当代创意文学不能完全满足我对文学的渴望,我必须转向翻译。(林二良,1984:177)但他真正开始翻译的是21岁时翻译拜伦的歌词。从此,他与译者结成了莫名其妙的联系。(林毅梁,1984:177)

1954年,他和翟哲翻译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自由与文化》(1939)。这部作品,在最终出版之前,他们翻译了三遍。当他主修哲学时,宋琦自己主修西方文学,翻译《自由与文化》之前翻译过很多文学作品,杜威的作品并不难,按理说,翻译应该不会有大问题。然而,当他们开始翻译时,他们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难。(林毅良,1968:3-4)

他翻译生涯中最传奇的是波兰流亡作家Czeslaw Milosz(Mivas,被大陆翻译为Mivas)翻译的《俘虏的心灵》的翻译。他在1956年翻译了这本书,在出版之初几乎没有什么效果。然而,米沃斯在198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的翻译《心脏病发作》于1981年在台湾皇冠出版社重印。在回声发生近30年后,一个翻译是翻译史上的一个好故事。

他还翻译了当代英国小说家伊芙琳·沃(Evelyn Waugh)的《重访的新娘头》(Brideshead Revisited),他翻译了来自大陆的伊夫林·沃(Evelyn Waugh)。这是宋琦第一次尝试翻译小说,但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最后,宋琦只翻译了小说第三章、第四章的前半部分,分别于1957年4月发表在《文学杂志》第二卷第二期上,然后收录在前言和后记中,第四章的前半部分没有出版。(林毅良,1986:79)宋琦最终没有翻译小说,因为句子太长等因素导致翻译越来越慢。他坦言,"第三章中的几个句子不容易翻译,我终于硬着头皮去处理过去了,我不满意。在翻译第四章时,发现难度越来越大,不管抒情的场景,半页的句子,字意模糊,都让开发进度越来越慢,最后不得不挂上无战的牌。(林毅良,1986:80)

在他的美国诗歌选择中,他选择了17位美国着名诗人的109首代表性诗歌,包括爱默生,梭罗和惠特曼。译者分别是于光忠、张爱玲、宋琦(林毅良)、梁世秋、余光祖、夏薇,他们都选了一段时间。其中,主力是于光忠和宋琦本人。其中,宋琦写了梭罗、艾米·洛厄尔、威利夫人、康拉德·艾肯、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莱的生平和五位诗人的著作,并翻译了五位惠特曼、五位洛厄尔、五位弗罗斯特、一位弗罗梅、六位来自威利夫人、六首来自艾肯、七首来自米勒,共35首诗。例如,惠特曼的"哦,船长!我的船长!弗罗斯特的《摘苹果之后》和其他熟悉的美国诗歌。在所有译本中,宋琦本人对这部作品比较满意,他曾经对自己说:"四十多年来,翻译工作更令我满意的是我编纂的《美国诗选》。(林毅良,1984:177)这部作品从选材到译者选,由宋琦独自完成,反映了他自己的诗歌命题和诗歌翻译的命题:比起现代诗歌,更喜欢传统诗歌而不是现代诗歌,更喜欢翻译方便的诗歌,放弃了具有一定翻译难度的现代诗歌。这就是为什么整个选择没有选择艾略特,庞德和卡明斯(E.E.卡明斯,大陆翻译卡明斯)和现代诗歌的其他根本原因。(林依良, 1961:3-4)

1.2 宋琦著作和汇编中的翻译题目

宋琦多才多艺,终生涉足商业海洋,但同时涉足文学评论、翻译、戏剧和电影等诸多领域,写作、翻译、编辑三方面的成就十分丰富,其中许多作品都得到了重印。①

文学作品有《前言与后记》(2)(《身体出版社》,1968年)、《林亦良诗》(洪凡书店,1976年)、《<红楼之梦>宋淇红书房收藏》(中国书店),《走向更上一层楼》(九歌出版社,1987年)、《著作》(3)(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年)、《林亦良》(陈子山,皇冠出版社,2001年)。

文学翻译和编辑作品包括《自由与文化》(林毅良,于喆,今日世界社会,1954年),《心》(火炬汇编社,1956年),《美国文学批评选编》(与吴鲁琴、夏志清、夏吉安合著,郭、张爱玲合著,今日世界,1961年)、《美国诗歌选集》(与于广中、张爱玲、梁世秋合著, 于光祖、夏伟等,《今日世界》,1961年)、《美国的现代七大》(与张爱玲合著,李华和叶山译,《今日世界》,1967年),《四海集》(与黄国斌、于光忠合著,夏志清,皇冠出版社,1986年)。

翻译作品包括《林亦良译本》(志文出版社,1974年)、《梦西游红楼:红色建筑新英文译本的详细回顾》(1976年)、《文学与翻译》(皇冠出版社,1984年)。译本由翻译横断面(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翻译十部(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69年)、翻译丛书(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撰写。

宋琦和高晖一开始了《翻译系列》,并决定借鉴经营西方杂志的经验,不仅出版半年一期的"翻译系列"本身,还出版衍生作品"翻译系列",包括"再现书"和"再现平装本"。在这个系列中,宋琦曾合编或合编四本书,《没有歌:中国词选》(歌曲无音乐:中国Tz'u诗歌,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1980年),《昨天和今天》(皇冠出版社,1981年),《迷雾:来自中国的新诗人》,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3年,"山上的木头:新中国诗歌的选举"(山上的树: 《新汉语写作选集》,由香港中文大学Yuford合编,1984年),"知识集:中国诗歌和诗学"(《宋的兄弟情谊:中国诗歌与诗学》,中国中文大学,香港,1985年)。

在上面的翻译、作品和汇编中,宋琦或多或少都留下了对翻译的思考。例如,《林亦良诗集》看似与翻译无关,但在图录中可以看出,其中三篇与翻译直接相关的文章:"诗歌随笔翻译的难度"、"诗歌翻译的难点"、"重译诗歌的难度"。这印证了乔志高所说的"林依良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编辑和杰出的文学评论家"。多年来,他撰写书籍,剧本,杂志,并通过不同的媒体与翻译人员合作。(乔志高,1984:11)

1.3 网联翻译好手,翻译名作

宋琦对翻译的贡献也体现在他组织了一系列翻译,引进了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出版了一批这方面的高质量翻译。这可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时期是他在美国新闻处工作期间,另一个时期是编辑《翻译丛书》期间。

到达香港后,宋琦不得不找工作,因为上海人经营的四海银行的钱被一些股东一扫而空。当然,翻译是他得心应手的工作,自1951年以来,他一直在美国新闻社的图书汇编部门工作。据夏吉安介绍,宋琦很能干这份工作,因为"他脑子敏捷,做事负责,然后凭借自己的商业经验,美国人要找到这么强的'中国人'并不容易。(王东,2016:184)在新美国,宋琦网有一大批优秀的中英文译者,除了《美国诗选》中的余晖、张爱玲等,著名还有夏吉安夏志清坤中、徐成斌主教、唐新轩(后任《香港读者文摘》主编)和方鑫(即: 他自己的妻子宋宇文梅、余文梅,以及其他不同的笔名,如杨文静和梅文静)。于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张爱玲译)、欧文的《李波之梦》(即《沉睡谷的传说》)等一些美国名著,具有高质量的中文译本,在美国文学在中国的传播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翻译部负责人宋琦改变了该系前五年无书的状况,主要措施是一方面大幅提高翻译费,比前一年高出五六倍,另一方面是联系和招聘高级翻译人员。这些措施间接解决了一些学者的经济困难,例如夏子安,他在给他的兄弟夏志清的信中多次提到这些困难。(王东, 2016:143,184,308)

由于身体原因,宋琦于1953年1月辞去了新办公室的工作。然而,他开始的工作模式在新美国仍然保留下来。这导致了后来奥尼尔的《长夜漫漫》(1973年)和菲茨杰拉德的《大亨传记》(1974年)的翻译,以及唐新轩对菲茨杰拉德的《黑夜不中心》(1980年)的翻译。

1.4 筹备翻译中心、香港翻译会及建立翻译刊物

从美信辞职后,宋琦病前从事剧本创作。他于1956年加入香港电力公司担任生产总监,并于1965年因病辞职。他于1965年受邀加入Shore Pictures,并于1967年因病辞职。(林二郎, 2015:62-78)

1968年,应香港中文大学创会校长李中央民的邀请,宋琦担任校长特别助理。(陈方正,2000:64;谢刚,2018:306)李卓民本人主修文学,在担任校长期间,他还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因此,他一直非常了解香港中文大学文学文化的发展。他之所以聘请宋琦担任校长特约助理,也是为了重视宋琦的文艺实践和成就。因此,当宋琦提议在香港中文大学设立翻译中心,在香港设立翻译协会时,他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1971年,宋琦开始组织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两年后孙淑玉担任首任主任,宋琦担任翻译中心主任。同年,宋琦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学翻译界朋友共同创立了香港翻译学会。这些努力为翻译系列的创建奠定了基础。

其实,为宋琦建立刊物,并不罕见,因为宋琦早在1940年就开始办刊物了。1940年,他创办了两本杂志:《西方文学》(1940年5月首次出版)和《燕京文学》(1940年11月首次出版)。《燕京文学》在北京创刊,半月刊,每月5、10日出版,《西方文学》与徐成斌合办,林氏出版社出版,1941年8月停刊。1972年12月,应《星岛日报》胡贤的邀请,文林杂志创刊,1973年3月,宋琦辞职,文林杂志停刊一年后停刊。(林二郎, 2015:87-90)

在宋琦创办的各种出版物中,最重要的是翻译系列。该刊物享誉国内外,深受西方知识界的好评。1972年,在各方的支持下,宋琦在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创办了学术期刊《演绎》,第一任主任聘请了他的好朋友、美国之音退休的高级双语学者高可易,两年后接替他,直到1985年他下台。翻译系列的成功有很多原因,其中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翻译系列有一批具有专业专长的优秀中外学者担任翻译,二是宋琦和高科琰卓有成效的编辑原则。篇幅有限,本作不深入,其用意是后续文章专门探讨一下。

翻译||李维荣:宋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宋琦和于文美

二、宋琦翻译思想探索

因为宋琦早在16岁就对翻译感兴趣,并在21岁时就开始翻译实践,(林亦良,1968:3)和宋琦一直善于思考,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都是及时总结的。因此,如果我们考察宋琦的作品、翻译和编纂,最涉及的是翻译,其次是文学。

宋琦认为,1954年《自由与文化》的翻译,是他第一次有意识地回顾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的翻译研究开辟了自己的道路。(林毅良, 1968:3-4)由于种种原因,对宋琦的学术研究与他的成就不相称。令人高兴的是,近年来,海峡两岸都逐渐深入研究了宋琦的学术成果。对于宋琦在翻译方面的成就,还有待进一步的总结和总结。通过详细阅读宋琦著作、译文和汇编作品,可以概括宋琦对翻译的一些想法。

2.1 "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理念

翻译始终以读者为中心,可以说是一首歌齐翻译从事翻译的一大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他与翟哲合作编纂了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的自由与文化中。

这部作品,在最终出版之前,他们翻译了三遍。他们发现,翻译中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些字面上的意思问题,往往远远超出了翻译本身的范围。(林依良,1968:11)当他们第一次翻译时,他们采用了尽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原则,并且通常尝试逐字逐句,逐句地进行。翻译完后,请两个朋友试着读一读,但是他们看不懂两页,他们摇了摇头,说自己一点也听不懂。(林毅良, 1968:11-12)有了第一次翻译经验后,他们决定采用另一种翻译方法:先仔细阅读原文,然后扔掉原文角色中文重写;也就是说,他们用中文来表达杜威的原意,目的是完全按照汉语的品味和习惯进行翻译。翻译完毕后,邀请两位朋友来审校。在阅读了与原文的翻译后,他们指出,问题包括:在特别强调原文的地方,汉语经常被轻轻地带来,有时完全被忽视,许多地方,中国人从根本上误解和曲解了原文,至于原文立场的审慎和严厉,这在中文中是不可见的。因此,他们得出结论,这可能是一本关于民主的小册子,但绝不是杜威。(林毅良, 1968:11-12)在这两次失败之后,他们发现问题在于翻译前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好,对杜威有偏见:一是他们认为社会哲学不能算是纯粹的哲学,所以不是正统的; 其次,杜威在这本书中讲的很多都是老式的,没有任何新的贡献, 他的文章笨拙,僵硬,晦涩难懂,远远不如当代哲学家罗素的驱动力,也比不上桑塔赫纳的对称性和细微差别。(林毅良,1968:13)如何做好准备?他们总结了两件事:一方面,他们阅读了其他几本杜威的书,后来帮助他们理解了杜威的写作方法和文章的风格;第二,杜威在书中引用或提到的作家和作品,所有这些都略有未知,设法追踪原著的来源,以证实杜威的观点并澄清书中的歧义。特别是,关于杜威的工作和讨论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最受欧文·埃德曼(Irwin Edman)的《哲学家的假期》(The Philosopher's Holiday)一书的启发,该书涉及杜威的一部分。(林毅良, 1968:13-14)通过埃特曼的《哲学家的假期》,他们明白了三个道理:(a)平凡的真理难以书写,读起来也很平静,专心致志于上帝才能接近和体验;(二)平凡的真理难以书写,读起来也很平静,专心致志,可以接近和体验;(二)平凡的真理难以书写,读起来也很平静,专心致志,可以接近和体验;(二)平凡的真理难以书写,读起来也很平静,专心致志的上帝才能接近和体验;(二)平凡的真理难以书2)杜威的作品不仅对外国人来说很难读懂,而且在自己国家专门研究哲学的人一开始往往会觉得格格不入;(iii)我们通常的思维习惯是惰性的,喜欢用一般的,现成的名词和术语来回答所有问题。就像非黑即白的答案:是或否,好或坏,真或假,这都是意识形态上的懒惰,不愿意也不愿意多想;(林毅良, 1968:14-16)于是他们做了第三次尝试:在翻译中,他们用的方法不再是读一个翻译段落,而是要有一点疑问,回过头来回头看看,再看看下面说了些什么,这样就会"钻空"。(林莹,1968:17)

从以上详细总结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宋琦检验翻译质量是否合格,关键是看读者是否能读懂自己的译文,而从他们的译文中能读懂原作者的意图。可以说,他们的翻译严格"以读者为中心"。

2.2 翻译前做好充分准备

宋琦一直认为,翻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准备不充分,那么肯定不会有好的翻译结果。上面提到的宋琦和俞哲对杜威的《自由与文化》第一次翻译失败的关键原因是准备不足。

如何做好充分的准备?根据宋琦关于翻译的各项著作,可以概括以下几点:

首先,当然是最基本的、技术性的,即一些字面上、字面上的意思,对准确理解和把握。宋琦指出,如果译者不理解事实或文字的含义,再加上译者对同名的翻译不一致,结果当然是一团糟。译者自己也感到困惑,读者怎么才能对译文有清晰的认识呢?(林毅良,1984b:69)不过,宋琦也发现翻译难度大,不是这些词的难度大,字面理解,而是超越了翻译本身,比如原来的思想问题。(林莹,1968:11)

第二个是更深层次的问题,那就是要对原作有一个精确的理解,而不是偏见。当他们翻译《自由与文化》时,前两个译本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对杜威有偏见,导致他们对自由和文化没有哲学上的把握。(林毅良,1968:13)为了翻译这本书,为了做好翻译的准备,他们不仅把书读好,还深入阅读了杜威与这本书相关的一些其他作品;最终目标是彻底意识到它们的模糊性。(林一亮, 1968:13-14)不仅哲学作品应该被翻译,其他文学语言的作品也应该被翻译。例如,在翻译《美国诗选》时,他们的原则是一样的:译者不是让诗歌被翻译,而是在阅读了诗人的整个诗集之后才开始翻译。(林毅良,1961:5)在对《傲慢与偏见》译本的评论中,他也明确表示,"在翻译文学作品,尤其是经典作品时,译者只阅读他打算翻译的作品是不够的。(林依良,1984:77)

第三,要把握原作的风格。宋琦的阅读和翻译作品主要以文学作品为主,他掌握原文风格的方法也颇具文艺性:取原文和译本几次,使译者与原作者达到精神契合;(林毅良,1984:42)

第四,解决语言问题当然是好翻译的基础,此外还需要解决比语言更多的问题。据宋琦所说,"从那个国家的民族感情、风俗、制度、风俗、宗教、地理、历史、国情、民族性格,一直到那个国家独特的动向、表情"(林亦良,1984:78)如果一般都能理解,那么在翻译上肯定会方便得多。当然,你学得越多,你肯定会对翻译有越多的帮助。

另外,要做好翻译工作,还必须注意原版的问题,而且要注意的是,一定有足够的时间。(林毅良,1984:78)

2.3 对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看法

翻译涉及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在翻译界得到了热烈的讨论。宋琦在他的翻译实践中基于一些类似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不要纠缠于"直译"和"意大利语翻译"的问题。宋琦明确表示,所谓"直译"和"意大利语译"之争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林毅良,1984:27)不管"直译"和"直译"的组成如何,好的翻译必须符合这种汉语的语法(林毅良,1984:29)翻译中的问题有时不是"意大利语翻译"和"直译"的问题,而是"字母、达、优雅"的问题,而是译者人生观和对文学领域的经验和理解的问题。(林毅良,1984:36)

第二,促进翻译。他认为,"外文翻译成汉语应该以汉语为基础,这是自然正义的问题"(林毅良,1974:124)"外文作品翻译成中文好词,要精通外文中国内政。(林毅良,1984:83)翻译历史,但所有有影响力的译本都是从外语翻译成这句汉语,而不是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外语,如亚瑟·沃利的《白居义》,李白和《西游记》被翻译成英文,把它们带入英文经典系列,却没有看到他把莎士比亚和艾略特翻译成中文;王尔德能够写"莎乐美",艾略特和斯文彭(A.C斯温伯恩也能够写法语诗歌,但他们没有被看到将着名英语使用者的作品翻译成法语。(林毅良,1984:83)国际翻译界通常将外语翻译成中文视为翻译,而将国家作品翻译成外语则被视为反向翻译。因此,宋琦支持回避。目前,汉语作品外译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从宋琦的角度来看,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国内译者至少应该与国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让这些译本有更多的翻译因素,而不是相反。

第三,翻译文学作品的条件:语言能力和非语言能力。前者要求译员能够读、写、说,而后者则要求译员具有常识、判断力和敏感度。译者要有丰富的常识,社会各方面都是人所熟知和听觉的,这样他们才会有基本的判断力,另外,译者很容易被字面上弄错,如果对文字不敏感,就像盲目骑马一样,随时都会落入陷阱。(林一亮, 1984:86-89)

第四,翻译的演变。这有两个方面:第一,翻译,像其他事情一样,总是朝着前进的大方向前进;(林毅良,1984:38)第二,翻译应该不断创新,每一次,都应该有新的翻译来取代或取代以前的旧翻译,因为时代变了,文本的语言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变了。(林莹,1984:84)

第五,新古典主义翻译观点。这主要体现在宋琦关于如何翻译诗歌上。宋子江普遍指出,宋琦的诗歌翻译主张植根于他的新古典主义诗学:反浪漫主义诗歌的感伤基调,反节奏的新诗,惠特曼无韵诗的韵律翻译都是集中的表达。(宋子江,2018:95-99)

第六,翻译的可能性。宋琦认为翻译是不可能的。严格来说,不可能充分表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林二良,1974:117)他举了两个"父亲"一词的例子,这个词在世界上所有语言中都是合法的,因为"父亲"和"儿子"的关系和概念本身很普遍,但美国有一个印第安部落,其语言有两个名词,被称为"父亲",是相互排斥的,不能世代使用;也就是说,四二十加十,而英文的sventy年翻译成"七十岁"当然没有问题,但圣经的树分数年和十年,如果翻译成"七十岁",无形中把原来一种凄凉而强烈的味道放在了祭祀上。(林二亮,1984:27)但是,翻译是可能的和必要的。这涉及到翻译的社会功能。一方面,如果译者能够透彻理解原文,掌握原文的风格,对国家文本有很强的表现力,翻译经验极其丰富,在翻译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林二良,1984:29-42),那么就有可能做好翻译工作。另一方面,翻译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动社会现代化:如果要把一部杰作的内容和思想变成自己的部分,翻译比多读、熟悉原著更有效,如果想真正理解哲学家的意识形态,小说家要对人们的人生观有同情心, 最新而尖锐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这些作品翻译成母语,让它们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林毅良,1974:125)

第七,翻译教学应该何时开始的问题。宋琦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是基于香港的特殊情况:香港自1997年回归祖国以来,汉语成为法律的官方语言,越来越需要中英文双语人才。(林毅良,1974:147)他认为翻译教学应该从中学开始,因为在我们这个社会,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中学教育往往是正规教育的终点。(林毅良,1974:149)鉴于各种现实情况,他认为翻译课程不妨从《四》开始,因为到了《四》,学生们已经对中英文有了基本的了解,而且中学还早一点。如果课程内容丰富且教学精良,中学两年的翻译应该为学生与大学的翻译课程建立联系奠定基础。同时,他也认为,合格的教师和教材在翻译教学中也很重要。(林依良,1974:150)

翻译||李维荣:宋琦的翻译实践与翻译思想

宋启哲、宋益朗

结语

宋琦对翻译的思考持续了近60年,当然以上文章都不能完全概括。而且,虽然宋琦已经从事过各种工作,包括戏剧、编剧、剪辑、创作等,但翻译实践及其对翻译的理性思考一直是他一生中思考最多的方面,或者说是他使用最多的领域。

本文仅从翻译本身来探讨宋琦的翻译实践和翻译概念,如果要更全面地了解宋琦与翻译的关系,就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宋琦与其他领域的关系,如宋琦的文学思想、编辑思想、编剧思想、翻译评价思想等,对于宋琦的翻译概念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无疑是宋琦未来深入研究题目应该具备的意义。

注释:

(1)1982年,台北大林出版社以《诗与情感》为题重印了这部作品(大林图书馆51号)。

(2)《前言与后记》于1968年7月由香港人体出版社首次出版,同年11月由台北仙人掌出版社重印,《迈向更上一层楼》于1987年5月由台北九歌出版社首次出版,1998年3月更新,2006年7月重印。《美国诗》1961年9月,香港今日世界协会第一版,1989年10月,北京三联书店重印。《美国叙事的现代七种大小》1967年5月,世界学会第一版,1988年北京三联书店重印。《自由与文化》于1954年由世界社会出版社出版,1976年由台北学生图书局重新出版。1956年香港火炬汇编学会第一版,1981年台北皇冠出版社重印。

(3)《文斯》有一位编辑陈子山的后记"美丽的文章有着悠久的历史——'到更高层次'重印有一种感觉。从后记的标题来看,《思想之书》似乎是《下一个层次》的重印本。事实上,事实并非如此。除了保留"再一层楼"的标题外,"Vince"还添加了很多文章,比"To the Next Level"更多。

(4)乔志高,英文名高锟,在美国之音工作了19年,卸任翻译系列第一任主编。

引用:

蔡英文《难忘的两代人——张爱玲探访宋一郎》和《小团圆》,见蔡登山家《回望民国:从张爱玲到杜月闰》,台北:独立作家,2014年。

蔡一江:"红楼梦<>-宋琦红研究合集,《红楼梦学》,2000年第2期,第291-293页。

陈方正,"与中国大学共成长:中国大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历史史(1949-1997),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

陈子山,《后记》,见林毅良,《林一良》,陈子山,台北:皇冠出版社,2001年。

谢志曦,"易文有一本奇怪的传记,只是怕把它当成理所当然——《宋启传》吴兴华章误写",《东吴学》,2017年第2期,第5-10页。

孔慧仪,"风浪中的宋气",见陈方正,《与中国大学共成长: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的历史(1949-1997),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第215-217页。

《宋琦:几经起伏》,孔慧仪著,《没有感情的记忆》,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57-71页。

李静,"从原著的差异到何译的得失——宋琦红楼梦的特征综述",《中国文化研究》,2018年第2期,第154-167页。

李学莹,《林大玉的理想悲剧——与宋琦先生的探讨》,《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第109-111页。

李青,"宋琦是绅士而不是溪流",新京报,2015年1月17日。

宋益朗,《宋淳传——从宋春芳到张爱玲》,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15年。

林同梁,《序列》,见林英,1961年,《美国诗选》,香港:今日世界,1961年。

林英,"前言和后记",见林依良,"前言和后记",香港:文学月刊,1968年。

林一亮,《林依良译本》,台北:志文出版社,1974年。

林一良,文学与翻译,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林英良,《曲高与寡妇:一部打响英美电视的名著》,见林依良《四海集》主编,台北:皇冠出版社,1986年。

乔志高,"乔志高",见林以良,文学与翻译,台北:皇冠出版社,1984年。

宋子江,《美国诗歌中文汇编(1934-1961),岭南大学博士,2018年。

孙连五,《林一良集》增刊,《中国阅读期刊》,2018年1月17日第14版。

孙连五,"冷漠的眼光——吴兴华,宋琦与北京学派",《现代汉语学报》,2020年第2期,第69-78页。

王东,主编,《夏志清夏吉安书信集:第一卷(1947-1950),《纪进笔记》,香港:中国中文大学,香港,2015年,注二,第281页。

王东,《第五卷的人与物》,见《夏志清夏吉安书信集:第五卷(1962-1965)》主编王东,《纪进笔记》,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19年。

王玉平,《世界喜剧与宋琦的电影实践》,《现代汉语学报》,2012年第2期,第32-38页。

谢刚:"在世界中部:文学多结构的一代与世界道路的探索",香港:中国图书局(香港)有限公司,2018年。

秀伟,"第一届宋琦翻译研究研讨会在我校召开",https://www.jsu.edu.cn/info/1076/9819.htm。

张峰,"哈佛研究:与哈佛教授对话30年",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年。

郑彦国,《香港学生宋琦翻译评论》,《外语与翻译》,2002年第3期,第32-33页。

作者简介:

李伟荣,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研究方向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国五年传播外范式转变研究,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D0D44ShvGBEZWlf4htFJSQ

提取代码:bche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