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腊月赏雪》 清 故宫博物院藏

说着说着就到了年根儿,该来一场飞飞扬扬的大雪了吧,瑞雪兆丰年,那才该是过年的景象。下雪了,孩子们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滑雪、玩雪,你堆个红鼻子、蓝眼睛的大脸猫 ,我堆个吹胡子、瞪眼睛的加勒比海盗,一阵阵银铃般的欢笑,震落了家家屋檐下红灯笼红春联上的积雪......

说到堆雪人,古人也在下雪天做这种童趣悠然的游戏,不过他们堆的可不是小人儿,而是“狮子”,称作“堆雪狮”。在文献记载中,古人堆雪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不仅是小孩子堆,达官贵人、小姐嫔妇也出来堆。

北宋成书的《东京梦华录》载,开封府的富贵人家会在大雪天设宴,家中堆雪狮子,摆设雪灯作为装饰,在当时是一种颇为豪华的排场。不仅富贵人家堆雪狮玩耍,连皇宫里也流行堆雪狮。

南宋成书的《武林旧事》中,详细记载了当时皇宫赏雪的基本流程:每到下雪之时,宫里要堆大大小小的雪狮,并且要在雪狮子身上装点各种金玲彩线,作为主要的人造雪景来观赏玩乐。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清《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腊月赏雪》(局部)

在古代文人笔下,下雪的场景是非常美的,堆雪狮更有情趣。北宋文学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在《在戏作雪狮绝句》中,描绘了“雪狮子”的模样:

六出装来百兽王,日头出后便郎当。

争眉霍眼人谁怕,想你应无熟肺肠。

你这“百兽之王”的狮子啊,看着威风凛凛,可太阳一出来你就颓败了,立眉瞪眼的,谁怕你呀,你这憨态可掬的样子倒很可爱呢。南宋诗人王沂孙在《声声慢.催雪》中,表达了小女儿家对堆雪狮的期盼,

休被梅花争白,好夸奇斗巧,早遍琼枝。

彩索金铃,佳人等塑狮儿。

下了好大的雪,这团团雪花与梅花争奇斗巧,将绿竹红梅点化成玉树琼枝。等雪晴了,我们带上彩线铃铛,到院子里堆雪狮子去!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堆雪狮子图》(局部) 俞明 1921年绘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浪迹江湖的南宋胡仲弓在一首《宫词》中,还写出了堆雪狮的情态:

瑶花飞处忆瑶姬,一日倾杯十二时。

青玉案前呵冻手,推窗自塑雪狮儿。

雪花像仙女倾杯倒下的玉屑,整整落了一上午。等不及雪停,宫女们呵着手儿,推开窗跑到院子里堆雪狮。南宋诗人华岳作有《雪狮儿》,其中两句很有意思:“却将冻手和衣拍,笑我金铃用橘皮。”他用吃剩的橘皮来装饰雪狮,当作它脖间所佩的金铃。南宋末年词人刘辰翁在一首《八声甘州》中,写道:

甚花间、儿女笑盈盈。人添雪狮成。

任踏青无路,凌波有地,步步光尘。

则描述了雪狮子堆成之后的喜悦心情。

到了元代,这种“堆雪狮”不仅是风俗,还是一项技能。元初诗人苏彦文在《越调.冬景》尾声中有“最怕的是檐前头倒把冰锥挂”“巧手匠雪狮儿一千般成”的句子,说明精致高大的雪狮子,是能工巧匠费尽周折堆砌而成的。元朝诗人谢宗可还专门写有一首《雪狮》,诗曰:

幻出狻猊雪一团,玉光如焰起毫端。

棱棱冰霰藏锋锐,飒飒风霜满肺肝。

气逼熊罴应股栗,威临犀象亦心寒。

从人错认盐形虎,莫向朝阳仰鼻看。

诗人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雪狮的形态、气度和威仪,最后一句颇有深意,人们把你看做盐做的老虎,再怎么威风八面,抬头向朝阳处一看,早已斑斑驳驳不成样子。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银世界》插图,喜多川歌麿创作,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

明清两代,堆雪狮这样民间活动得到了普及,一般宫女和普通人家也常把下雪天堆狮子作为一种习俗。明代诗人朱权的一首《宫词》写得很巧妙,诗云:

一夜瑶花满禁阶,晓来旭日映西斋。

宫人团雪作狮子,笑把冰簪当玉钗。

该诗叙述了宫中少女团雪堆雪狮的情景,巧笑倩兮,错把冰凌当成玉钗,簪在乌云似的发髻间。清代布衣诗人顾嘉誉还写有一首长诗《雪狮歌》,中有“街头跳掷嬉儿童,竹帚扫雪冲寒风。爬罗随手试抟弄,物态一一无雷同”之句,说明当时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也爱在雪天扫雪堆雪狮。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清末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瑞雪丰年》(局部)

堆雪狮的题材在年画中也有反映。清代画师高桐轩所作杨柳青年画《瑞雪丰年》,描绘的便是寒冬腊月,雪霁天晴,儿童嬉戏堆雪狮子的欢快场景。画上的题诗挺有趣:

一时快雪喜晴烘,游戏场中六七童。

好趁仓盈庾亿地,何妨白战补天功。

丰年好大雪,原来儿童堆雪狮是为了祈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呢。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人为何热衷于“堆雪狮”,而不是堆雪老虎、堆雪人呢?原来“狮子”是外来物种、稀有物种,在汉代,安息国王给朝廷进贡了几只狮子,狮子遂被称为“瑞兽”“百兽长”。人们雕琢石狮置于门前当作“守护神”,镇守四方,护佑安详,狮子成为尊贵显达、镇宅祈福、有祥瑞之兆的象征。这些石头雕塑的狮子,就成为大人小孩雪后堆雪狮的直接参照物。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销闲清课图·赏雪》(局部) 明 孙克弘绘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到了清代,人们除了雪天堆雪狮,还把堆雪罗汉,作为玩雪时流传广泛的爱好和习俗。雪罗汉又称“雪弥勒”“雪佛”,是用雪堆成的弥勒佛形象。唐宋以前,造像是很严肃的事情,是祭祀供奉、巫术、人生礼仪所用的道具。到了清代,在弱化信仰内涵的基础上,才有了玩具造像,堆雪罗汉便在这一时期出现。

清初文学家褚人获在其杂记文集《坚瓠补集》中,记有康熙南巡时所见的一则灯谜,谜面诗为:

色相空时觉洒然,知君降自大罗天。

笑他尘网真成碍,坐到冰消即是禅。

不敢趋炎情默默,何妨守冷腹便便。

想伊也惧春心动,早已消融在腊前。

这则灯谜的谜底是雪罗汉。灯谜写得非常巧妙,表面是在写“罗汉”,但同时也展示了谜底中“雪”的特点。几乎每一句都语带双关,“显”“隐”兼备,让人玩味。如“知君降自大罗天”句,明写罗汉是天上得道神仙,隐含雪罗汉由从天而降的雪堆成。再如“想伊也惧春心动”句,既写罗汉怕春心涌动,又指雪人惧怕春天来临。读来令人浮想联翩,韵味无穷。

看古人怎样“堆雪人”

丰子恺漫画《雪人》。

在现代作家笔下,堆雪罗汉也是妙趣横生的游戏。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雪》里,都写到了“塑雪罗汉”。在散文诗《雪》中,他写道:“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写得非常细腻、生动。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作有两首儿歌,一首是《雪狮》:“雪狮子、假威风,太阳公子会打猎,把你活埋污泥中。”另一首是《雪罗汉》:“大胖子,笑嘻嘻。太阳一来,化作烂污泥。”我们一遍遍读着这些诗文,想起儿时的情景,不由跃跃欲试,幻想着随了诗文里的小伙伴,一起堆雪狮子、雪罗汉,一起哼童谣、唱儿歌。

可现在还能遇到以前那样漫天飞舞、银装素裹的雪世界吗?堆雪狮、堆雪罗汉,或者堆那圆头圆脸圆身子的大雪人,也许只能在迷蒙的梦中,在美妙的诗文描述里想象了。

-作者-

刘琪瑞,男,山东郯城人,一位资深文学爱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声》《乡愁是弯蓝月亮》和小小说集《河东河西》。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