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随着丝绸之路的兴盛,中国服饰文化在民族文化的熔炉中,不断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折射出中华文明兼容并蓄、包容和美的民族性格,新新不停、生生相续的文化精神。

为将古丝路之上盛大磅礴的服饰文化、繁盛精致的衣冠王国和浸润着千年文化自信的人文历史图景一一呈现,1月25日,“云想衣裳——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在成都博物馆盛大启幕。

186件/组珍贵文物,包含丝织品、服饰、陶俑、画像砖等,带领观众走进一个瑰丽盛大的衣冠世界,感受来自古时服饰艺术的勃勃生机。

来自荆州市马山战国墓的 衣、凤鸟花卉纹锦袍将先秦时期中国丝织业的发展故事娓娓道来;宁夏盐池出土的金方奇等实证了外来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甘肃高台县出土的采桑丝帛画像砖,真实描摹了魏晋时期西域当地纺织生产工艺,展现了中原纺织技术在丝路沿线的传播……本次展览集中了成都地区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和丝路沿线文博单位,既有省级大馆的经典馆藏,也整合了多家之前较少进入大众视线的地方中小型博物馆的精品文物。

古往今来,服饰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一脉。嫘祖始蚕、蚕丛教民养蚕、蚕神马头娘……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先民就已经将野生桑蚕驯化为家蚕,随之发明了缫丝、丝织技术,建立起原始丝织业。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汉代服饰制度随之建立。从冠服到发饰,从丝锦到纹纱,具有汉文化特色的服饰体系逐渐形成,于泱泱汉风中开启了一段美的历程。展览以“一带一路”“民族融合”“技术与文化交流”等为主题思想,通过“丝路初开与汉锦西传”“民族服饰的融合发展”“织造技术与样式革新”等主题,表现丝绸之路上的多源头服饰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轨迹,勾勒出一幅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延绵不断、欣欣向荣的绚丽画卷。

受本次西安疫情的影响,部分来自陕西的展品不得不暂缓上展。为此,展览特地推出沉浸式历史影像,带给大家与众不同的观展体验。观众将看到:展厅中央多台投影仪映射画幅交相叠合,映照于前方曲面壁之上,影像再现敦煌精美故事画、彩塑人物服饰形象,新疆楼兰遗址出土的兽头纹锦以及来自尼雅遗址的各色纹绣……浮光掠影间如同只身走进历史,亲身感受泱泱华夏服饰文化的变迁与流变。

【展品点击】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乘云绣” 西汉

湖南省博物馆

黄褐色对鸟菱纹绮地,以绮为绣地,织纹和绣纹交相辉映,图案中几何纹、动植物纹交替分布,尤显华贵。桃形花纹和云纹,遣策称之“乘云绣”,寓意“凤鸟乘云”。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紫缬襦 前秦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南北朝时期,以成都为起点的北方丝绸之路河南道十分兴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服饰文化在丝绸之路上争奇斗艳,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的主旋律。这一时期,吐谷浑、龟兹、大秦等西域古国,鲜卑、羌、氐等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间的服饰特点交融贯通,形成了恣意洒脱、不事雕琢的独特服饰风尚。前秦紫缬襦,扎染缬点呈方形,均匀平铺,错落有序;袖口宽博,腰身阔落,如此大面料的绞缬衣十分难得,身着其衣,尽带仙气飘逸之感。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绯碧裙 前秦

前秦绯碧裙,裙有碧、绯两色,共六片,采用裙幅之间跳色拼接织造,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尚爆款”。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狩猎图金“方奇” 十六国时期-隋代

盐池县博物馆

狩猎图金“方奇”,其纹饰具有明显的域外风格。狩猎武士带有游牧民族的特征,有翼狮子是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艺术因素,外框龙纹又是中国传统纹饰的代表,因此这件“方奇”成了丝绸之路上文化融合、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者”。

“丝绸之路服饰文化特展”启幕 来成博“沉浸式”观展

彩绘男俑 唐

庆城县博物馆

俑裹黑幞头,身穿黑底白花圆领内衣,外罩浅黑色右衽曳地长袍。腹部束黑色革带,袍左下摆提起掖在革带下,露出月白色里子和四瓣花红绫裤,足踏白色尖头履。陶俑圆脸丰颐,面带微笑,左臂曲握于胸前,右臂外撇,小臂搭粉色宽袖。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段祯 供图 成都博物馆 编辑 王玲 校对 田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