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极目新闻记者 高东起 韩婷

直播/视频剪辑 彭柳刘

45年前,湖北咸宁市崇阳县农民,无意中发掘出国宝级文物——商代铜鼓,并上交国家。

45年来,崇阳铜鼓曾被送到美国、日本、英国等地巡回展出,名扬四海,是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

45年后,这件国宝首次回到“家乡”过年,和其它文物一起在咸宁市博物馆展出,陪伴广大市民游客欢度春节。

2022年1月25日,“到咸宁看国宝过大年”系列文旅惠民活动启动,邀请广大游客到咸宁“看国宝、泡温泉、滑冰雪、品美食、赏文艺”,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崇阳铜鼓成为最大亮点。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睹物思情,七旬老人讲述国宝发掘

极目新闻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崇阳铜鼓高约75厘米,鼓面直径约40厘米,由铜鼓身、铜鼓座和铜鼓冠三部分组成。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这件铜鼓质地厚实古朴,造型奇伟庄重,花纹流畅粗放,代表了大陆商代青铜工艺的制作特点与水平。”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介绍,这面铜鼓是大陆目前所见最早的铜鼓,同时也是仅存于世的两面商代饕餮纹铜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于日本,现藏于京都泉屋博古馆。该铜鼓作为国宝级文物,是研究大陆古代青铜艺术和奴隶社会礼乐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曾入选“中华文物精品展展品”,被送往美、英、法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巡展。还曾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上,公开向世人展出。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一位满头银发、精神矍铄的老人,看到崇阳铜鼓时格外激动。他叫刘三保,今年已经74岁高龄,退休前担任咸宁市崇阳县博物馆馆长。

面对国宝,刘三保的思绪拉回到45年前。1977年6月14日,崇阳县白霓公社新堰大队(现白霓镇大市村)连降大雨,山洪暴发。村民程正华、程国章等4人,去大市河边查看水灾,程正华忽然发现一件奇怪的大“疙瘩”。上前用手摇它,但摇不动。四人一起掏挖数小时,居然挖出一件铜鼓。村干部赶紧向上级汇报。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刘三保当时在崇阳县文化馆工作,次日他就赶到现场查看,大吃一惊,认为这是一件宝贵文物,于是宣传国家文物法规,程正华等人将铜鼓上交。随后,文物专家反复考证鉴定,确认这是面商代铜鼓,距今约三千多年,后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成为该馆十大镇馆之宝。

如今,现场发掘文物的程正华等四位农民均已离世,但铜鼓的故事仍在绵延流传。

“我对崇阳铜鼓情有独钟,曾经到湖北省博物馆看过两次。1993年,在文物报上得知铜鼓在北京故宫展览,专门赶了两天路去看。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铜鼓在首都博物馆展出,我又赶过去欣赏。”刘三保对极目新闻记者说,每次看到它都特别亲切。

文旅惠民,72件精品文物陪伴过年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湖北省博物馆72件馆藏精品文物在现场展出,以青铜器、玉器、瓷器为特色,展示了湖北省文博人70多年考古成果。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其中,崇阳铜鼓、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均为湖北省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优雅精致,描绘了王羲之爱兰、陶渊明爱菊、林和靖爱梅鹤、周敦颐爱莲四个故事,是大陆古瓷中极富特色的品种,被誉为“陶瓷中的熊猫”。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现场,还展出了咸宁市博物馆镇馆之宝——咸宁甬钟,它是目前发现的最重的西周甬钟,出土于咸宁市通山县,对研究长江文明进程,中原文明与南方文明的关系有重要意义。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不少游客慕名而来,经过预约登记、测体温、验绿码,进入场馆置身时空隧道,开始“探宝之旅”。

咸宁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六年级学生,易美晨、吕君仪闻讯赶到现场参观。“在咸宁家门口看到这么多国宝,还是第一次。学到了很多知识,大开眼界。”

32岁的李媛洁,带着女儿、侄儿赶来看国宝。“我以前在咸宁市博物馆当了8年讲解员,见到的都是复制件,今天第一次看到了真品,非常激动。”李媛洁说。

据悉,本次展览将从1月25日持续到3月31日,不收取任何费用,现场还设有抽奖,温泉票、滑雪票、纪念品等着市民抽取,惊喜不断,陪伴广大市民游客欢度新春佳节。

分别45载,国宝“回家”过年

文旅融合,营造更美的诗和远方

咸宁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李振对极目新闻记者介绍,咸宁市开展“到咸宁看国宝过大年”系列文旅惠民活动,还包括温泉旅游优惠促销、九宫山滑雪抽奖、推广咸宁百道特色菜,以及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活动,涵盖第八届“山水咸宁”美术作品邀请展、“欢乐过大年 喜迎冬奥会——我们的美好生活”咸宁市2022年新春文化惠民暨“村晚”示范展示活动、“瑞虎迎春 筑梦咸宁”咸宁市春节文艺晚会、“市民学堂”线上培训班、“阅满香城”系列读书活动。通过系列活动,丰富春节期间群众文化生活,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文化氛围,提升咸宁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拉动春节文化旅游消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此外,李振介绍,咸宁具有文物保护的传统,将沿着前人的足迹继续前进。今年1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咸宁市博物馆等单位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又围绕崇阳县天城镇王家咀出土的西周大甬钟,开展了考古调查工作,最终确认了王家咀与螺丝顶两处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其研究价值巨大。崇阳白霓、通山楠林桥两个片区的考古调查工作也即将展开,为以往出土青铜重器寻找到较为明确的聚落与人群载体,梳理出该地区商周时期文明发展的历史脉络,助力长江文明探索。

李振表示,咸宁素有“湖北南大门”之称,境内有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八处,5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咸宁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做优全域旅游,充分挖掘温泉文化、红色文化、三国文化、砖茶文化等特色资源,大力推广温泉养生、康养旅居、万里茶道、湖光山色、航空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推进向阳湖中国文创产业聚集区建设,做好孙郭胡城址、王家畈学堂、天岳关抗日遗址、原省煤机厂旧址等文化遗迹和工业旧址的保护利用文章。作为新时代文旅人,要学习前辈精神,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为广大游客营造更美好的诗和远方。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