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NexentaStor iSCSI/ NAS 存储服务器软件图解教程(4)-CIFS 共享设置

继续:

之前为大家简单介绍的Nexenta Management View /*NexentaStor Web 管理界面的部分功能。

接下来两篇主题我准备给大家先介绍点比较实用的功能——CIFS 和iSAN 。

SUN Solaris CIFS (通用网络文件系统)是在solaris 内核模块中实现的一个文件共享服务。

如果你以前用过Samba,那么你一定会喜欢CIFS ,因为它和Samba一样,和Windows平台之间有着很好的互操作性!

通过对一个ZFS文件系统(目录)启用CIFS共享,你的NexenaStor服务器就摇身一变成了一台NAS服务器。

iSAN ,即iSCSI SAN 。NextenaStor 的OS 是基于opensolaris内核的Nextena ,

通过COMSTAR 这款软件,我们可以将服务器主机转变成一个 SCSI target 。

NextenaStor 所提供的NMV (GUI)和NMC (CUI)极大得简化了我们将主机配置成为iSAN 服务器的操作。

这一篇主题先为大家介绍 CIFS NAS 服务器的配置。

NexentaStor CIFS NAS Server 的配置步骤实例:

1.为NAS Server 创建一个ZFS 文件系统(目录),之后我们将对此目录启用CIFS 共享服务。

首先我们以管理员帐户root 或 admin 登录NMV ;

然后选择NMV主界面上的“Data Management” 页;

接着点击“Data Sets”图标打开“Data Sets”设定页;

在“Data Sets”设定页中,单击左边“Folders”功能模块下的“Create” ,

随后页面右半页将显示“Create New Folder”的设定表单,如下图所示:

NexentaStor iSCSI/ NAS 存储服务器软件图解教程(4)-CIFS 共享设置

表单中“Volume” 这里默认显示的是我们使用系统盘(root pool所使用的磁盘)以为的磁盘(数据盘)创建的第一个ZFS 存储池 (ZFS Pool,简称ZPool)

//注意:用来安装操作系统的Root Pool 默认是系统保留的私有存储空间,不参与共享存储服务。

//当然你可以踢开NMV和NMC,强行在root pool上创建额外的ZFS 文件系统(目录)并设置共享,但是不推荐这么做。

//通常出于性能考虑,对于数据盘创建ZFS 存储池,我们都建议使用整块磁盘(即基于裸盘创建),而不是使用传统的UFS盘片来创建。

我的系统上只配置了5块盘,2块是mirror 的ZFS Root Pool 已经被用来安装系统,另外的3块盘创建了如图所见名为 dpool01 的 ZFS RaidZ Pool。

所以”Create New Folder”表单中“Volume“这项我使用软件显示的默认值;

”Create New Folder”表单中其他需要填写的参数有:

“Folder Name” :即ZFS 文件系统的名字,因为”Volume“参数已经指定了ZFS 所在的存储池,所以这里不需填写存储池的名称;

”Description“:是ZFS 文件系统的批注,可以不帖;

”Record Size“:即目录存储文件时的基本block 大小,默认是128k;

//对磁盘存储有基本概念的应该都知道,1个文件的大小即使只比block size 大1个字节,它仍然会占用2个Bblock.

//较大的block size 有利提供磁盘存续效率,但容易造成存储空间的浪费,大家可以根据经验做适当得选择。

”Compression“ :即对存储的文件自动使用gzip压缩后存储,目前从很多测试来看,这个功能还太前瞻化了;

//我们经常提到ZFS的某些功能的先进性是处于实现的边缘,自动压缩就算一个吧!

”Number of Copies“:即为所存储文件自动创建的副本数;

//想像一下ZFS RaidZ2 双奇偶校验加每个文件3个副本。。。

”Case Sensitivity“:我们知道UNIX和Linux 上是严格区分字符大小限的,为了方便Windows用户这里我们可以改为mixed ,

即对存储的文件和目录名不区分大小写。

贴写好所以参数后单击”Create“,系统将根据你的要求为你创建一个新的目录(ZFS 文件系统)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