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软件项目全面质量管理-质量概述(一)

一、软件质量的定义

概括地说,软件质量就是“软件与明确的和隐含的定义的需求相一致的程度”。

软件质量因素的定义

1.正确性(Correctness):系统满足规格说明和用户目标的程度,即在预定环境下能正确地完成预期功能的程度;

2.健壮性(Robustness):在硬件发生故障、输入的数据无效或操作错误等意外环境下,系统能做出适当响应的程度;

3.效率(Efficiency):为了完成预定的功能,系统需要的计算资源的多少;

4.完整性(Efficiency)或安全性(Security):对未经授权的人使用软件或数据的企图,系统能够控制(禁止)的程度;

5.可用性(Usability):系统在完成预定应该完成的功能时令人满意的程度;

6.风险(Risk):按预定的成本和进度把系统开发出来,并且为用户所满意的概率;

7.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理解和使用该系统的容易程度;

8.可维修性(Maintainability):诊断和改正在运行现场发现的错误所需要的工作量的大小;

9.灵活性(Maintainability)或适应性(Adaptability):修改或改进正在运行的系统需要的工作量的多少;

10.可测试性(Adaptability):软件容易测试的程度;

11.可移植性(Portability):把程序从一种硬件配置和(或)软件系统环境转移到另一种配置和环境时,需要的工作量多少。有一种定量度量的方法是:用原来程序设计和调试的成本除移植时需用的费用;

12.可再用性(Reusability):在其他应用中该程序可以被再次使用的程度(或范围);

13.互运行性(Interoperability):把该系统和另一个系统结合起来需要的工作量的多少。

二、质量成本

1、什么是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又称质量费用。根据ISO9000系列国际标准质量成本的定义是:将产品质量保持在规定的质量水平上所需的有关费用。它是企业生产总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质量成本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2、质量成本概念的产生和发展

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通用电气公司质量管理专家A.V.菲根鲍姆首先明确提出质量成本的概念。

20世纪80年代,菲根鲍姆进一步发展了质量成本的内涵。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J.M.朱兰博士“矿中黄金”理论的提出,使质量成本理论更趋完善。此时,质量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即由统计质量管理进入全面质量管理阶段。进而把产品质量同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这对深化质量管理的理论、方法和改变企业经营观念都有着重要意义。

我国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引进并在企业中推行质量成本管理。例如,先后在哈尔滨、株洲、桂林和上海等地的一些工厂进行了试点,然后逐步总结经验,加以推广。现在全国推行质量成本管理的企业数以万计,大部分都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些企业或整个行业,开始建立了质量成本管理的制度和标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3、质量成本的组成

根据国际标准(ISO)的规定,质量成本是由两部分构成,即运行质量成本(或工作质量成本,或内部质量成本)和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1.运行质量成本

运行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而支付的一切费用以及因质量故障所造成的损失费用之和。它又分为四类,即企业内部损失成本、鉴定成本、预防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等。

①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又称内部故障成本

企业内部损失成本是指产品出厂前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废品损失费用、返修损失费用和复试复验费用、停工损失费用、处理质量缺陷费用、减产损失及产品降级损失费用等。

②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指评定产品是否满足规定的质量水平所需要的费用。主要包括:进货检验费用、工序检验费用、成品检验费用、质量审核费用、保持检验和试验设备精确性的费用、试验和检验损耗费用、存货复试复验费用、质量分级费用、检验仪器折旧费以及计量工具购置费等。

③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指用于预防产生不合格品与故障等所需的各种费用。主要包括:质量计划工作费用、质量教育培训费用、新产品评审费用、工序控制费用、质量改进措施费用、质量审核费用、质量管理活动费用、质量奖励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的工资及其附加费等。

④外部损失成本

外部损失成本是指成品出厂后因不满足规定的质量要求,导致索赔、修理、更换或信誉损失等而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申诉受理费用、保修费用、退换产品的损失费用、折旧损失费用和产品责任损失费用等。

2.外部质量保证成本

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指为用户提供所要求的客观证据所支付的费用。主要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