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20年1月24日到2022年1月19日,727天过去了。昆明空港经济区396.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一张牢固而精密的“疫情防护网”已经运行了727天,没有破口,没有故障。

△昆明空港经济区的防疫工作人员
这张“疫情防护网”,是由昆明空港经济区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指挥部编织而成的。每一个网格背后,是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他们中,有守护在留观酒店的医护人员,有疫苗接种点的护士,有社区工作人员,有每天接打上千个电话的卫计局工作人员,还有在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中工作的检测人员……他们用自己的不眠不休,换来了辖区10多万群众的健康,以及无数云南百姓餐桌上的安全。
一封有温度的感谢信
2020年1月24日,新冠病毒肆虐下的武汉“封城”的第二天。包括昆明在内,全国所有的城市都提高了警惕。
接到疫情防控的任务,空港经济区各职能部门工作人员迅速投入疫情防控第一线,筑起一道防疫的铜墙铁壁,也为当时滞留昆明的武汉旅客提供了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
“昆明温度永远在我们122人心中燃烧,让我们为这样高效的昆明速度点赞!——国外旅游回来滞留昆明的122名游客(武汉),2020年1月29日于昆明”。
△空港经济区防疫人员将留观人员的需求写在纸上,请同事帮助采买
空港经济区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一直保存着这样一封感谢信。信是当时滞留在昆明的122名武汉游客集体签名写下的。在这艰难的时刻,该中心全体医护人员的精心照顾,让他们在千里之外的昆明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科科长符涛记得,2020年1月24日的晚上,接到院领导电话后,90多个职工迅速集结,分别前往4家留观酒店,肩负起了照顾隔离人员生活起居的任务。“当时酒店的服务人员全部撤出,我们不光担任医护,还客串了酒店服务生。” 符涛说,每天他们要为隔离者测体温、做好餐食供应和慢性病人的药物保障,满负荷的工作之下,休息成了奢望。
除了劳累的工作,大家还要面对病毒感染的风险。“当时我一直在照顾一名70多岁的老人,他没有典型的症状,但在一次检测中被确诊了新冠肺炎。”符涛说,幸运的是,老人得到了及时的救治。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空港分局驻守宝象万吨冷链港周年纪念活动
当被问及“是否害怕”时,符涛和所有受访的中心工作人员都说:当时心里只有治病救人一个念头,没有一丝害怕。与符涛一样,在对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采访中,得到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他们用自己的坚韧为辖区换来了安全的环境。
一位身兼数职的转运司机
疫情暴发之初,大板桥街道卫生监督协管站工作人员李箭菲还沉浸在刚为人父的喜悦中。当接到防疫任务后,他和同事们迅速响应,被分派到一家隔离酒店协助工作。由于时间紧迫,他甚至没来得及回家一趟。
回忆疫情发生之初的那段时间,李箭菲最深刻的感受就是累:“当时我们在留观酒店,要协助做好环境消杀、垃圾清理,还负责人员转运等工作,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有疏忽。”高强度连续工作了60多天后,随着疫情缓解,李箭菲终于有了2天的假期。“回家之后,我立即洗澡上床睡觉。家里人一直没有影响我,等我睡足了12小时以后,为我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早餐。”
△工作人员搬运货物
有了这段高强度工作的经历,后面的工作再累,李箭菲都能很快适应。他大概估算了工作量:“每趟运完之后,车厢要用酒精全面消毒,再用紫外线灯照射30分钟以上,才能接送下一趟,再加上路上消耗的时间,两辆转运车几乎都是全负荷运转。”为了节省时间,他尽量减少穿脱防护服的次数,减少吃喝,两餐并一餐,忍着饥渴工作。有一次,他换下防护服之后,一口气吃了三桶泡面。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李箭菲两年多来几乎没有顾家的时间,“我家大宝4岁,二宝2岁,有几次回家,二宝都不认识我了。幸运的是,家里人都很理解支持我的工作。等孩子们长大一些,我一定会和他们讲讲爸爸和其他叔叔阿姨是怎么把病毒挡住,保护好大家的。”
一批最先在云南做核酸采样的人
38岁的杨辉,在空港经济区从事医疗检验工作已有12年。2020年前,他成为云南省第一批核酸采样培训班的学员。
培训班上完第三天,杨辉就接到任务,为机场一名工作人员检测核酸。他回忆,第一次独立进行采样,心里很紧张,在脑海中反复多次回忆培训要领,操作也有些紧张生硬,前后用了快20分钟才完成采样。
“那个时候大家对病毒和核酸检测都很陌生,我按照培训老师的要求,花了半个多小时才穿上防护服。采样前,也没有告诉家人,怕他们担心。”
△空港经济区辖区居民进行核酸采样 薛明瑞/摄
一口气还没松多久,核酸采样任务接踵而至。接了电话,杨辉晚上10点多到达医院,穿好防护服,带上采样箱,赶去完成核酸采样和环境采样。“两天后,单位告知我,上次采样的检测结果是阳性,就是说,我接触了到新冠肺炎患者。得知结果后,我反复回忆采样时防护、操作是否安全,确定我的防护是到位的。只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会后怕。”
“核酸采样工作责任重大,关系到检测的精准性。并不是用棉签戳戳鼻子和喉咙就行,角度、位置都很重要。”杨辉说,他曾经连续8个小时工作,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采完一个人都要手部消毒一次,工作结束时,手指已经完全麻木。
700多天,杨辉已完成3000多份核酸样本采集。一直奋战在一线的杨辉谈起家庭,觉得最对不起的就是妻子和两个孩子。“这两年对孩子的陪伴是缺失的,希望疫情早日结束,可以有时间陪伴家人。”
一批冲在最前面的党员干部
冯光发,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空港分局局长。2021年初,空港分局被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彰为“全国市场监管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冯光发所在的中共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机关第二十二支部委员会,被昆明市委组织部命名为“五星级”示范党支部。
△严格例行检查
冯光发是支部的书记,也是一名老兵,做事雷厉风行。2020年1月30日,空港分局吹响抗疫“集结号”。正在重庆老家为去世母亲办理后事的冯光发接到通知,火速赶回昆明。
冯光发说,当时空港经济区设立了5个留观点,需要轮流值守。支部全体党员个个写了“请战书”,主动要求到留观点驻点。冯光发带头首先值守酒店,副局长、支部委员、支部党员依次轮番上阵。
在这个紧要关头,副局长杨旭东的父母突然因病住院,他在监狱系统工作的妻子因封闭管理无法回家照顾,年幼的孩子也无人照看。得知这一情况后,组织安排杨旭东回家处理家事,却被他谢绝了。“分局本来人就少,我是党员,更不能因为自家有困难就打退堂鼓。我要和大家一起坚持到底!”杨旭东选择了舍小家,为大家。
△检查进口冷冻食品
那段时间,党员们白天做好本职工作,晚上值守留观酒店,薄薄的口罩成了他们唯一的装备。他们在尽力防护的同时,经常疏导滞留旅客的焦虑情绪,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有了众多工作人员的努力,空港经济区疫情防控常态化取得了值得称道的成果。
一群在云南最先试水新冠疫苗接种的人
昆明空港经济区是云南唯一一个临空特色产业园区,辖区国土面积396.6平方公里。作为辖区内唯一的公共卫生服务机构,自新冠疫苗投入使用以来,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接种了超过26万剂次疫苗。
空港区域性质特殊,对机场工作人员的服务是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重点。云南首批500支新冠疫苗的接种,就是该中心完成的。它们的接种对象是昆明机场的海关工作人员。
△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因为我们是云南首批接种疫苗的单位,当时可以说没有经验可循,中心迅速组成了疫苗接种工作的领导小组。”符涛说,根据疫苗说明书和过去接种其它疫苗的经验,卫生服务中心迅速制定了接种方案,于2020年12月25日顺利安全地完成了云南首批接种工作。
之后,疫苗接种成了中心的日常工作之一。高峰时,44名医护人员一天接种了9700支疫苗。“我们单位工作人员以女性为主,家有老人小孩要照顾,但没有一个人因为家事耽误工作。”符涛说,同事们的坚持让她十分感动。
在大板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人员的努力下,空港经济区的疫苗的接种率达到103%,超额完成了任务。
一位每天要接打上百个电话的流调人员
赵倩倩今年31岁,是空港经济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计生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她已经连续两年没有休过公休了。2021年12月,国内疫情反弹,形势紧张,她一个多月时间天天都在加班。
除了日常工作外,赵倩倩还有一项更重要的工作:做流行病学调查。“你有去过某地吗?”“去那边干吗?”“你现在人在哪里?”这些调查要点信息,赵倩倩问得最多,也最仔细。
△流调人员赵倩倩和同事们,最高峰时一天拨打了5000多通电话
2022年1月13日这天,赵倩倩的电脑桌面上有一份新的“疑似风险人员”名单,涉及100人。“这算少的,一旦有新的确诊病例出现,可能涉及几百个疑似风险人员,我们平均每天要打上个百流调电话。”
2021年12月份,赵倩倩的电话费创下了“历史新高”——250元,国内通话超过2000分钟,都用在了当月的人员信息核查和流调上。这还不包括她在办公室用座机拨打的电话。“我和同事的手机都曾经因为每天打电话太多,被运营商系统误认为是诈骗电话而封过号。那时我们就要带着身份证和单位证明去营业厅办解封手续。我们偶尔也会调侃,说没被停过机、没被封过号的人,都是流调工作没干合格的。”
呈贡和安宁相继出现本土疫情后,赵倩倩和同事们的工作量创下新高,一天拨打了5000多通电话,“手机发烫了换座机,一直接听电话的左耳生疼,拿电话的手酸胀麻木。打完电话,耳朵都在嗡嗡叫。”赵倩倩说。
与疫情共处的这700多天过得很快,仿佛就是昨天。赵倩倩说,她2022年的新年愿望是希望疫情尽快结束,她想回家陪父母,想一家人出去旅游。
一对在进口冷链食品监管仓里“隔离”的情侣
进口冷链食品也可能携带新冠病毒,2020年,这一新闻让人们顿时警觉起来,进口的冷冻食品成为防疫的关键。在昆明,有一个甚少人知又极为特殊的防疫地点——超大型冷链仓库。
△施艳慧和张博在集中监管仓内对接工作
位于空港经济区的宝象万吨冷链港,是云南省最大的冷链物流基地。为了保障冷链食品安全,基地曾用28天时间建成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把防疫工作做到了仓库里。2021年10月,这个功能齐全、设备先进的监管仓投入使用,为进入云南的进口冷链食品做好疫情风险防控。每天,有超过120吨的进口冷冻食品进入监管仓。
2022年1月11日上午,在宝象万吨冷链港2号月台前,工作人员正在排队进行一周一次的免费核酸检测,监管仓的核酸采样人员张博也在其中。刚结束14天居家隔离的张博拿到核酸检测结果后,又将进入监管仓,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封闭核酸采样工作。
张博上一次进入监管仓,是2021年12月27日。在仓内工作一个月,再加上出仓后14天居家隔离,意味着每过44天,他才能自由活动1天。而在监管仓内,他和另一位同事每天要负责200多吨的进口冷链货物采样。
“我是2021年1月进入监管仓工作的,到现在刚好满一年。这一年,我除了在工作就是在隔离,几乎没有自由活动的时间。”22岁的张博是玉溪人,毕业后来到宝象万吨冷链港,负责监管仓核酸采样人员。在特殊的地方从事防疫工作,他比同龄人多了些果敢和坚毅。
△空港超大型冷链仓库
监管仓内的工作不仅枯燥,还会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进仓前,张博会备好一个月的换洗衣物以及一些面包、水果等零食。仓内工作人员生活物资有保障,饮食有专人配送,有专门的住宿区,一切都是为了让这里的人们安心工作。
张博和同事们每天早上7点半起床,8点核对货物信息,9点开始对当天货物进行核酸采样,11点将第一批样本送检,下午4点查看第一批样本送检结果,同时将第二批样本送检。每天,货物进入监管仓时,张博需要在电脑上对货物信息进行四证(医学检验实验室报告单、海关进口货物报关单、进口冷冻食品集中监管仓出库证明、消杀处理报告单)核验,随后在每车货物中,对31个样品进行随机采样,并统一送检。
“身处疫情防控一线,会感到害怕吗?”
“很少会。”面对提问,张博显得很坦然:“我们会做好全程防护,工作中其实是安全的。要说真正忐忑的时候,是实验室通知复检。这可能是货物的流通环节有了状况,可能是货物在流通中携带了病毒。”对核酸采样人员来说,等待复检的过程是最让他们揪心的。
记者采访时,仓内走来一个身着防护服、戴着防护镜和口罩的人,看不清相貌,只能通过身高推测是一名女生。张博看到她时,忍不住频频回头张望,女生走近后,两人隔着大门轻声交谈,打了几个旁人看不懂的手势。
△空港经济区防疫人员对留观酒店进行消杀
原来,这位女生名叫施艳慧,是张博的高中同学,也是未婚妻。两人同时进入监管仓工作,施艳慧主要负责信息录入。一年来,两人从未像情侣一样约过会,更多的是在集中监管仓内对接工作。而且,因工作时间的差异,每3个月中,两人也仅有1个月的时间同处仓内。起初,施艳慧难免有抱怨,但在张博的耐心劝说和安慰下,她也逐渐明白,他们其实是在艰苦的岗位上,做一件守护无数人健康和安全的伟大事业。
一位谈起家人心怀愧疚的共产党员
谈及众多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同事们,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空港分局监管一科科长张二涛言语中充满感慨。他2020年11月从部队转业进入市场监管局,当月就接到驻场监管的任务,在一线坚持至今。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21年11月迎来驻场一周年时,大家共同写的一封家书。
“当时我写了一封信给我8岁的儿子,想让他知道,冲上防疫一线的逆行者,除了医护人员,还有像我们这样的人。”张二涛说,大家分享这些信件时,有同事曾当众落泪。
△市场监督管理空港分局的党员干部们
“我们局里很多人都是共产党员,这个时候就是要冲在一线。遇到想退缩的时候,拍拍胸脯,看看胸前的党徽,就知道该怎么做了。一定要坚持下去。”张二涛说。
只是,谈到家人时,张二涛还是十分愧疚。“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不能随便请假。我的父母在老家河北,母亲患了脑梗,瘫痪在床,因为工作原因,我至今无法回家尽孝,父母身边只有姐姐在照顾,我每天通过视频通话,了解母亲的情况。”张二涛说,希望疫情早日结束,让自己抽出时间,回家看望老母亲。
在和疫情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的经验和智慧不断积累。如今,对进口冷链食品的监管已经形成集中监管仓驻场监督、“云智溯”二维码追溯管理和风险监测排查“121”机制三种方式相结合,为冷链食品安全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空港经济区的“第一”和2021年疫情防控成绩单
空港经济区在疫情防控中
建立了138个防控网格体系
成立115支党员群众志愿队伍
3个留观酒店临时党支部
1507名党员投入到疫情防控网格化包保工作
累计接纳服务留观人员15071人次
截至2021年11月底
空港经济区疫情防控指挥部
累计核对上级推送的重点人员信息15353条
接种疫苗238333剂次
对监管仓及驻点监管人员、销售点环境、从业人员进行核酸检测,17798份样本均为阴性
昆明空港经济区,是昆明和滇中新区的“北大门”,疫情防控外防输入的正面主战场。
2020年1月25日,全国首个留观点在这里启用。
2020年11月底,全省最大的冷链进口食品集中监管仓在这里开设。
2020年12月25日,全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的首针新冠肺炎疫苗在这里接种。
2021年以来
空港经济区市场监管分局连续373天
安排2611人次驻点值守
每天安排7名工作人员对宝象万吨冷链港进行驻点监督,周末、节假日无休
共排查冷库数量6250个次,查验冷链运输车辆2018辆,开展核酸检测55507份
对2820467份货物进行了预防性消杀,开具出库证明3664份
自集中监管仓建立以来,已6次成功阻断涉疫冻品流出集中监管仓
无害化销毁涉疫冻品109.784吨,分级分类处置涉疫冻品51.525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