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解读《诗经·周南桃夭》

解读《诗经·周南桃夭》

  《国风·周南·桃夭》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关于该诗的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一、《诗经》及《桃夭》介绍

  《诗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古典诗歌的收录文本,在时间起始上,它主要包括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经典作品;在数量上,由于现今保留下来的大致有305篇,因此《诗经》又叫做《诗三百》;在内容形式上,由于我国自西周到春秋中期之间经历了大约五百多年的历史,朝代更迭也时有发生,不同地区不同朝代又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形式,因而在收录过程中,《诗经》里诗歌及其他作品的形式也多有不同。《桃夭》是收录在《诗经》中极为有名的一篇,或许有人不知它的诗名或全篇内容,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句千古流传的名句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桃夭》通篇借助“桃”这一意象,歌唱了当时年轻女子出嫁时的良辰美景以及出嫁女子的美好品质。

  二、《桃夭》内容赏析

  《桃夭》全篇分为三层,也一般说分为三章,虽然每章只有两句话,但在言语表达以及意象比喻上都十分到位,也十分恰当。第一层“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这句话诗人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鲜艳美丽的桃花比喻成待嫁女子的青春靓丽。试想一个适龄待嫁的娇小女子,原本就长得漂亮,再经过精心的打扮,两颊粉红,笑颜如花,犹如一朵鲜艳欲滴的桃花,诗人在这里以桃花为喻并非毫无道理。就算是在现今社会,人们也常常以“桃花”

  来代表美好的姻缘,表达了人们心中对美好姻缘的赞美。如果美丽待嫁女子跟随其夫嫁过去,那必然也是家中的一道风景。在这一层中,诗人主要是以桃花为喻,赞美女子美丽的容颜以及娇媚的姿态。

  第二层“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在这一层中,诗人依然以“桃”为喻,只是这里比喻的不是美丽娇艳的桃花,而是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既然是果实累累,那必然是比喻有孕女子。在我国古代,人们都有家大业大,希望家里儿孙满堂,期待女子能够开枝散叶,诗人想必也是这种寓意。诗人希望以枝繁叶茂、果实累累的“桃树”比喻能够为家庭开枝散叶的女子,果实累累就寓意着能够子孙满堂。表达了诗人以及古人对幸福家庭生活的期盼和美好祝愿。后一句中,诗人依然采用上层的模式,如果能够开枝散叶的女子嫁过来,那必然是对家庭极其合适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第一层的最后一句中诗人用了“室家”,但是在这一层的最后一句中诗人却用了“家室”,乍一看可能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但实际上经过考证,这两个词汇在实际应用时是没有过大区别,诗人在这里将其进行置换,可能更多的'是意义上的一种递进或者追求押韵,毕竟在古写作指导词作歌,学者大多讲究押韵平仄,注重对用词的多重琢磨。中国论文服务网是学生经济论文快速写作,管理职称论文发表,管理论文范文参考首选网站。

  第三层“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在最后一层中,诗人主要是对新娘婚后品行和持家的描述。前两层,诗人描写了作为待嫁新娘时女子的美丽娇艳,以及嫁人后对女子早日开枝散叶,早生贵子的美好祝愿,那么最后,在结婚生子之后,女子的主要任务就变成了勤俭持家,温婉对待家人,表达了诗人对女子温婉持家、繁荣兴旺家族的美好祝愿。在古代家庭中,女子以三从四德为美,出嫁后尤其是“四德”更是彰显我国古代妇女德行的重要尺度,包括“妇工、妇容、妇言、妇德”,诗人在这里其实主要就倾向于最后对“妇德”的赞美。一个女子能够勤俭持家,善待家人,对家庭的兴旺发达极其重要。毕竟只有“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家不和何以报国家。最后一层的最后一句,诗人又用了“家人”代替了前两层的“室家”和“家室”,这里要提出一点就是,“家人”与“家室”是相对的,这可能也是诗人在第二层使用“家室”

  的原因之一。总而言之,诗人在最后一层表达的主要是婚后对女子妇德的考察,以及祝愿家族兴旺繁荣的美好愿景。

  《桃夭》通篇以“桃”为引,在三层之中,又分别以“桃花”“桃子”“桃叶”为喻,比喻女子在待嫁之前的娇艳、嫁后开枝散叶以及婚后持家有道家族兴旺的景象,分别代表诗人对待嫁女子的容颜的赞美、嫁人后人丁兴旺的祝愿以及婚后家族繁荣、家大业大的祝福。“桃”作为贯穿全篇的意象,集中代表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憧憬。就算在当代社会,“桃”作为喜庆的代表,也深深被人们寄予了美好的愿景,这与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意义是分不开的。

  三、结语

  整体而言,《桃夭》全诗共三章,每一章诗人都以桃起兴,以家为终,在中间部分,诗人更是以“桃”的生长顺序为线索,先由开花,再到结果,最后到茂盛,一层一层比喻下来,既有层次感又有递进性,使得整首诗篇的寓意也愈来愈深,读者读起来不仅没有分裂感,反而更觉得衔接紧密,浑然天成,寓意深远。

【解读《诗经·周南桃夭》】相关文章:

1.诗经周南桃夭全文

2.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3.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4.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5.诗经国风周南桃夭赏析

6.诗经《桃夭》

7.诗经桃夭

8.桃夭(诗经)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