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青未了|“流泪”的红蜡烛

青未了|“流泪”的红蜡烛

文/宋聚新

青未了|“流泪”的红蜡烛

父亲1991年夏初就去世了,撇下了母亲和尚未成年的我们姊弟四个。是母亲含辛茹苦将我们一个个抚养成人,又一个个成家立业,最后老家只留下那座曾经贫寒可充满温馨的老屋和渐渐衰老的母亲。

村里人都说母亲“命苦”,她才四五岁时姥姥就逝去了,接着姥爷续弦,缺少母爱的她打那时起就要照看小弟小妹们,还要像大人一样下地劳作。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家里只有两间摇摇欲坠的土棚子,母亲毫无怨言,默默劳作,那时在生产队里,别人都收工回家了,母亲还要忍着蚊虫叮咬和烈日暴晒,割一奋箕子青草再回家吃饭。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每年我家场院里都晒满了厚厚的青草,干了就垛到屋子里,农闲了再拉到外面卖。出力流汗省吃俭用几年攒了点钱,母亲买了些砖瓦,和父亲一起不分昼夜地运土挑墙,盖起三间瓦房。

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母亲劲头更足了,全家七口人的十七八亩责任田,全靠它、她一人耕种,那时候父亲在挺远的地方忙于教学,奶奶年纪大了,我们姊弟几个又都在上学,每天母亲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年年种出的庄稼都比人家的好上一截。我们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先后盖起了两座浑砖瓦房的新院落,生活更有奔头了。就在这当儿,1991年夏天父亲却操劳过度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其时才44岁,母亲忍着悲痛凄清,仍旧默默劳作。她常说:“把你们一个个拉扯大,成了家,我的任务就算完成了,去那边见你父亲也好交代了。”现在姐姐弟弟们都在城里安了家,多次要接母亲去享享清福,把地租出去,母亲说啥也不肯,说在老家呆惯了,在城里不大适应。其实母亲是故土难离啊。

平时我们各忙各的,很少回家看看母亲,就是回去也是来去匆匆,吃饭时母亲还要我们先吃,她照顾孙子孙女,待我们吃完饭她再吃,孩子们都走了她再打扫杯盘狼藉的“战场”。回想起来我们也很愧疚,总想着补偿一下,农历腊月初九是母亲生日,我们商量着今年要好好为母亲庆祝一下。那天傍晚我们都奔回家给母亲过生日,买回了生日蛋糕、红蜡烛、葡萄干和点心果蔬。我们让母亲歇着,几个人洗择切菜、烹炒煎炸,很快拾掇了满满一桌。母亲几次问我们这是为什么?我们都神秘的笑而不答,当我去叫母亲的时候,她正在门外抱着小孙子流泪。我有些心酸了,红蜡烛点起来了,席间我们都不大说话,一阵风吹开门,烛光摇曳,人影绰绰。母亲提醒我们说:“蜡烛快烧完了”。我们静静地看它燃烧,捻子立在蜡烛上,火苗越来越亮,映红了母亲的脸庞,还有挂在脸上的泪花,红红的,宛若眼前的蜡烛。火苗一跳忽然灭了,一片漆黑。

我心里感到一阵恐惧。母亲不正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却照亮了孩子们的前程,她的青春活力美丽健康不再,华发早生,背也驼了。平日里我们做儿女的放纵任性惯了,无暇顾及母亲的喜怒哀乐,难道只有等到百年以后才想起尽尽孝道么?

那天晚上,我似乎悟出了许多……

青未了|“流泪”的红蜡烛

[作者简介]宋聚新,中共党员,乡镇基层工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菏泽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乡村》杂志中乡美散文栏目编审,番茄小说网签约作家,公益志愿者。爱好文学,业余笔耕不辍,曾用智南、雪岛桃花飞、天山月、秦时明月等笔名发表作品。自2008年发表文学作品,至今共发表、出版 60多万字,创作并由国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有正规书号的文学作品集7本;同时,散文、诗歌、小说、随笔、剧本等作品刊发于中央、省、市各级报刊及网络平台。有系列作品入选、结集出版多家文选、诗集及《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中华情·新诗汇》、《黄海散文二十家精选·宋聚新卷》、《千里思乡情·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黄海散文双年选》、《情感文学优秀作家作品选》、《我心目中的黄岛灭火战斗英雄》等图书。长篇小说《乡村新农》已签约并正在番茄网连载30多万字。剧本《为爱逆行》拍成电视故事片并播出时长近60分钟。诗歌《铭记历史 不忘国耻》在2020年七一建党节有奖征文竞赛活动中获优秀奖,散文《心中颂歌献给党》在菏泽市“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征文大赛中获优秀奖。

编辑:马学民

壹点号青未了菏泽创作基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