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作者:行摄者心之兰

匆匆看完白公馆,下山乘坐公交车返回磁器口的住处,退房之后,准备乘坐公交车前往预定的百合教堂酒店。去酒店之前我用百度导航选择了公交线路,其中的一条线路是时间最短的,但需要中间转车,转车需要走765米,我觉得走765米对我而言不算什么问题,于是,就选择了这条最省时间的线路。结果在中转车站下车之后,才让我见识到了,什么是重庆的“三维立体交通”。

下了第一辆公交车,我就拉着行李去转车,我打开了百度导航,准备按照导航的指引去转车。打开了导航,导航先让我下地道,可我在附近找了半天,也没找到地道口,随后我在附近就找人问路,路人告诉我要上天桥,当时我自以为是的以为地道与天桥都是一个过马路的通道,下一个转车的车站就应该在马路的对面,我就拖着行李走上了天桥,刚走到桥头,就有个大叔迎面问我,要帮你挑上去吗?当时我就纳闷,我都已经上了天桥,怎么还需要帮忙挑啊?就拒绝了大叔。走上天桥后,我以为过桥之后就要往下走,结果天桥的对面没有下口,只有一条往山上走得看不到头的台阶路。我当时就傻眼了,这才想起怪不得桥头的那位“棒棒军”大叔要帮我挑行李,原来这765米不是我在平原上的二维概念,而是765米上山的道路,下一个车站是在我所处位置对面的山上。哈哈,这下惨了,这765米的山路,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法拖着行李上去的。无奈,只能再拖着行李走下天桥返回原来的公交站,正好那里有个出租车停车点,打了一辆出租车去往预定的百合教堂酒店。

这个小小的插曲,让我领略了重庆山城的特色,也让我知道了百度导航在重庆真是不靠谱。以前曾听说过百度导航在重庆不管用,这次是真实的体验了一把。

下图就是我所走的天桥尽头上山的路,一眼望不到头,让我拖着行李一个个爬这样的台阶路走765米上山,我是真心做不到。看着眼前这些当地人这样的上上下下,我心里真是由衷的敬佩。这样的地方真的不适合我这平原长大的人生活。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出租车把我送到了酒店附近,我又在附近找了半天,原来这个酒店真的就在一座叫做“若瑟堂”的教堂里边。要不是看到大门旁边那个金色的牌子,我真的想不到这个酒店就在这里。当时在网上选择这个住处,就是被“教堂”二字吸引了,教堂酒店,真是第一次听说,而且价格很实惠,比一般连锁酒店还要便宜,真是让人感到惊喜。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走进教堂的大门,左边就是百合教堂酒店的前台。当我亲眼看到“百合教堂酒店”几个大字的时候,我才敢确认这就是我预定的酒店。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百合教堂酒店就是利用若瑟堂教堂的附属建筑开办了一个酒店,不知是教堂内部的“创收”项目呢,还是其他人买下或租下了这里的房子,在此开办了这么一个酒店。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我的房间就在这一排楼房里,为了方便住客,还新安装了一个外挂室外电梯,很显然,经营者是将这幢老建筑进行了改造的。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这块区域应该是教堂酒店早期的前台,估计进门左边那一幢楼房是新开的,为了方便两边的管理,将前台外移到了院子里,这里就成了一个住客会客区。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走进这里,感觉好像走进了中世纪的欧洲。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搭乘那座室外电梯,来到我居住的楼层,走进来的感觉确实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我选择的是一个小单人间。一人独行,这样的小单间正好够我用。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一张折叠小桌,足够我摆台电脑了。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一个不算大的卫生间,也够我用了。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安顿好住处后,出于好奇与探究,我走出了房间,来到了教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若瑟堂,位于重庆渝中区民生路若瑟堂巷一号,占地面积1840平方米,是重庆最重要的天主教教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天主教,也称“罗马公教”,基督教三大派别之一。基督教起源于公元一世纪罗马帝国境内巴勒斯坦地区,由犹太人耶稣创立。天主教于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传入重庆,是年罗马教廷传信部派遣会士毕天祥、穆天池来重庆,并在华光楼(今民族路一带)购买一房屋作教堂,此为重庆最早的教堂。1856年,原四川牧区划分为川东南代牧区(即重庆教区)和川西北代牧区(成都教区)。川东南代牧区主教府设重庆蹇家桥真原堂(今五四路)管辖川东南63县教务。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西方宗教最初传入中国时是一种文化交往的手段。明末清初,当中华帝国开始走向衰落时,大批传教士带来了西方文明,为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过积极的贡献。

抗战时期,重庆天主教积极地投入到抗日爱国活动中。如1940年3月,华裔比利时神父雷鸣远创办的《益世报》迁重庆复刊,除报道教会消息外,还宣传抗日爱国和民主政治,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出了有益的贡献。1944年,“陪都天主教基督教慰问救济动员委员会”成立征募总队,于斌主教和冯玉祥将军一起任总队长,募捐钱款法币500万元,大量衣物、棉絮及食品支援前线抗日将士。教会还在城区和南岸开办了两个难民收容所,收留贫苦受难同胞,教会医院也免费为过境伤兵治病疗伤。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作为重庆现存年代最久远的教堂,若瑟堂在重庆知名度很高。在很多拍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重庆老照片里,都会一眼找到那个鹤立鸡群的大尖顶。没成想,我的一次网上预订住处,进入了一座重庆著名的天主教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若瑟堂在光绪五年(1879)建堂时是木质平房,光绪十九年(1893年)拆平房,建成砖木结构教堂和附属房屋,当时教堂建筑面积500余平方米,堂区占地3172平方米,可容1000余人宗教活动。1917年,在教堂大门前增建50余米高的钟楼,安置大自鸣钟及大小金钟3口,逢星期日和重大宗教节目,三钟齐鸣,节奏悠扬洪亮,四周数里可闻。抗战期间,钟楼上安装报警器,当日机飞临,即向市民发出警报。1940年5月教堂被日本飞机炸毁,钟楼仍坚固未受损。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之所以叫若瑟堂,是因为这里尊奉圣约瑟夫(Saint-Joseph),按照老的翻译方法,翻译为若瑟。若瑟是耶稣的养父,大卫的后裔,雅各之子,是一位木匠。因其妻玛利亚未过门而怀孕,欲解除婚约,天使安慰说:“不要怕,玛利亚乃因圣神感孕,将生子名为耶稣”,故未离弃。他遵照总督黑洛德之命,携妻前往祖籍伯利恒登记户籍,途中玛利亚在马棚里生下了耶稣。为逃避迫害,又携妻出奔埃及,至黑洛德死后,才重返纳匝勒定居,直到去世。故若瑟深受天主教徒的敬仰。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若瑟堂采用的建筑风格是欧洲教堂最常采用的样式——哥特式建筑。这座有着近140年历史的古老教堂最引人瞩目的是那高耸的钟楼,这座钟楼在重庆的教堂中虽不是最高,却是最为精美的一座。曾经,若瑟堂的大尖顶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代表了重庆的高度。钟楼四面精致的玫瑰窗,一改其他教堂玻璃窗的设计,而是巧妙地用六只小圆套住一只大钟。钟楼顶部四只小尖顶拱卫着一个大尖顶的设计,更使得教堂的天际线灵动而富于变化。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教堂及附属建筑的风格十分协调,所有的柱头上都有相同的细部装饰、屋顶上都有小尖塔、所有的门窗也都是尖券、尖拱形。教堂主体及附属建筑都用青灰色的砖砌成,因而显得非常庄重、朴素,体现了教会的禁欲思想。相较于欧洲常见的石砌结构,若瑟堂爬满藤蔓的青砖钟楼,展现着东方审美里的婉约与精致。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在上世纪40年代,教堂周围的建筑大都采用和教堂相同的青砖,外刷煤黑色,在视觉上达到高度的统一。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教堂逐渐被四周的高层住宅包围,外部视觉大受干扰。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1946年,法籍主教尚惟善再度发起募捐修缮若瑟堂。此次大修耗资巨大,若瑟堂经堂内,两排大柱托着乳黄色厅顶,华灯高悬,烛光交映。修缮后的天主教堂占地1700平方米,可容纳千余人在此做礼拜。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若瑟堂内正中有彩塑耶稣、圣母、若瑟像,两壁有十四耶稣苦修油画像。陈设典雅华丽,气氛庄重肃穆。两列大柱整齐有序地一字排开,有着一种整齐的韵律。大柱向上延伸,支撑着乳黄色的顶部,抬头可见顶部悬挂的华灯,天光从透明的顶部流泻,与灯光一起为经堂送来光明。

若瑟堂内每天早晨都有神父主持弥撒,逢重大祭祀活动,有千余教友来堂参加弥撒仪式。我虽然就住在隔壁,早晨可以听到教徒们做弥撒的声音,但因为我不是天主教徒,不便进去参加活动,更无法进行拍摄,只留下了空教堂的影像。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

1952年起,若瑟堂就成为天主教重庆教区主教座堂,1992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若瑟堂定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次入住的百合教堂酒店,是我行游以来入住的最有特色的酒店,没有之一。

巴望已久渝味无穷(11)——重庆若瑟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