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作者:通过香港戏剧的戏剧

今天,是《讽刺与幽默》创刊43周年纪念日。

43年前,我们的先辈怀着“生活中不能没有讽刺,也不能没有幽默”的初心,开始耕耘这块小小的园地。

43年间,我们经历过辉煌,也接受过挑战。但不变的是坚持用讽刺与幽默两柄利器,做好社会问题的显微镜和手术刀。

今天,与《讽》报相伴42年的著名漫画家刘曼华先生用文字和画作,讲述了他与《讽》报的“姻缘”,也回忆了《讽》报的往昔。

未来,《讽刺与幽默》将在新时代,发扬传统,勇于创新,续写新的辉煌。

——编者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海报/刘鹏

《讽刺与幽默》的魅力

文 | 刘曼华

我与《讽》报初相见

1979年1月20日《讽刺与幽默》的创刊,标志着被“文革”冰封的中国漫画解冻了。由此,这份在《人民日报》旗下的漫画专刊带动了之后十余年中国漫画的井喷式发展。

我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1980年6月5日的《讽刺与幽默》上,自此开启了我创作漫画的漫漫长路。我从小就喜欢乱画,但既不知画画有什么用,更不知什么是漫画;《讽刺与幽默》创刊后,看到上面的画很有意思,便也想尝试尝试。那时,经常与几个喜欢画画的小哥们儿去北京站画速写,但常常画着画着,四周的人就没了——都跑到我身边来围观了。于是,我就把这个生活小片段做了一下“艺术”加工,将围观的旅客换成了踢球的孩子,绘成了四格漫画《无题》,并壮着胆子寄给了《讽刺与幽默》,没想到就发表了(图一)。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图一 | 《无题》 在《讽》报上发表的第一幅作品

当收到编辑部寄来的样报,看见“刘曼华”三个字被印在了报纸上,心里那个美,精神上那个满足,至今还记忆犹新。要知道上世纪八十年代,人们对报纸上的铅字是满怀敬意的,某某的作品上了报纸,那是一件特光彩的事儿!更没想到的是,不久后的一天,我听到有人在楼下大喊:“刘曼华,拿图章!”我莫名其妙地扒着窗户一看,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邮递员,我问:“您是叫我吗?”“你是刘曼华吗?下来领汇款,拿着图章啊。”可我一个高中还没有毕业的学生 ,哪有什么图章呀?最终,签名、按手印一套操作下来,我拿到了一张汇款单——来自《讽刺与幽默》的8元钱稿费。

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了。那时在工厂上班的学徒工,月工资才18.5元。画了一张画,就得了人家小半月的工资,这可真是一个超大的惊喜!我当时心想:不但让你的小画见报,还给你发钱,出名又获利,精神物质双满足,世上竟还有这样的好事儿!就这样,我在《讽刺与幽默》“名与利”的“诱惑”下,坚定地走上了漫画创作这条“名利双收”的康庄大道。

年轻人想事与做事往往带着冲动,这条康庄大道很快就让我体验到了冲动的后果——在第一幅漫画发表之后的几个月内,我的投稿量总是与退稿量相等。在不断收到退稿的同时,我深切地体会到,看时让你笑出声的漫画,画时却让你痛苦得想哭!大道并不康庄,名利亦难获取,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画漫画的料。所幸,我没有放弃。经常看报纸上老一辈漫画家的作品,琢磨他们的构思方法和表现形式,渐渐地,退稿少了,见报多了,我似乎有点儿入门了。

《讽》报带动中国漫画发展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讽刺与幽默》的带动下,中国漫画进入了一个大繁荣时期。人们排着队在报刊亭买《讽刺与幽默》是常见的事儿。全国各地的许多报纸上也都开辟了漫画专栏,对漫画的需求非常大,漫画作者也越来越多。《讽刺与幽默》不仅带动了全国漫画的发展,而且编委会也敏锐地注意到,漫画经历十余年的封锁,整体创作水平不高。于是,《讽》报开始就漫画创作给予作者具体指导。

1979年9月20日和10月20日《讽》报刊载《漫画的各种形式》一文,分别介绍了外国和中国老一辈漫画家的优秀漫画作品。文中写道:“现在我们介绍这些漫画,并不是要求我们去摹仿他们,但是漫画也并不只能像我们现在的这种画法……它们都有各自的形式风格,可供借鉴。希望广大作者通过创作实践,在漫画的形式风格方面,有更多的新创造。”这不但为漫画作者打开了眼界,也提高了大家的欣赏水平。

后续又连载了华君武的创作经验谈《漫画杂碎》,这是专供初学漫画者参考的。随后刊发了许多老漫画家的指导性文章,如李滨声的《用好漫画中的语言》、英韬的《比喻确切》、何韦的《寻常之中见功夫》等,都给彼时我们这些年轻漫画作者带来了很大的帮助。这一时期的《讽刺与幽默》,无论是在读者面前,还是在漫画作者眼中,都展现出了她诱人的魅力。《讽刺与幽默》在英韬、江帆、苗地、徐鹏飞、夏清泉等漫画前辈们的打造下,成为中国漫画的一个标志。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传达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求同

敬祝《讽》报生日快乐

时光如梭,我不知道42年前我那幼稚的作品不曾被《讽刺与幽默》刊登,我是否还会走上漫画之路。但我知道,我走上这条路与《无题》的发表是分不开的。所谓的“名利双收”也绝不是我一直坚持漫画创作的理由。事实也证明了,画传统漫画是很难获得这些的。若真要究其缘由,恐怕唯有那句“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当你深入到漫画之中,你会发现她的魅力无穷。她的思维方式、她的讽刺幽默、她的哲理深邃、她的表现形式,是要用一生去追求的。

今天,《讽刺与幽默》已经43岁了。她从最初的黑白4版发展到现在的彩色16版,成为了中国最年长的漫画刊物。

今天,我自曝经历,以一名偶然被其领上漫画之路的作者的身份,记录她在中国漫画界所起的历史作用。

谨以此文表达我对《讽刺与幽默》深深敬意,并祝她在新时代焕发新魅力。(作者系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副主任)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同床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人们时时把头低,不知不觉时光移。若问时间去了哪,全国人民看手机。

43年,我们一同走过|创刊日

●钓鱼不为饥,只备应急需。 他日遇老猫,舍鱼就自己。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