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作者:逆时空旅者

人类在进入火器时代之后,从散兵坑逐步演化出了堑壕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不久之后,交战双方由机动战转入阵地战,再从阵地战演变成了堑壕战。一战的西线战场形成了400多英里长的筑垒堑壕系统,堑壕战的残酷性远比二战中的闪电战更为惨烈。

堑壕里的士兵和野兔

英军构建堑壕时挖掘到野兔的窝,一名英国士兵正与野兔分享他的口粮。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夜间突袭行动

1918年8月15日,在法国贡德雷库尔地区,盟军在白磷炸弹爆破的火光中跳出堑壕发动夜间突袭行动。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战死的机枪射手

1918年11月4日,在法国维莱尔斯-德万特-敦附近的堑壕设施中死去的德国机枪射手。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皇家诺福克军团的士兵正戴着防毒面具接受左轮手枪训练。

1915年春,在毒气战被引入西线战场后,前线部队被要求必须戴着防毒面具工作和战斗。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小熊维尼的起源

1914年8月,加拿大军官哈瑞.科尔伯恩中尉在前往英国参战途中购买了一只黑熊幼崽,并以他的家乡维尼伯格的名字命名这只熊为维尼,维尼小熊很快成为科尔伯恩所在部队加拿大第2步兵旅的吉祥物。在前往法国之前,科尔伯恩将小熊安置在伦敦动物园,维尼很快成为孩子们的最爱的景点,其中一名孩子克里斯托弗在参观动物园后将自己的毛绒熊玩具改名为小熊维尼。克里斯托弗的父亲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以此形象出版了一系列儿童读物,并使小熊维尼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卡通形象之一。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英国军队在法国的前线战壕中 -1917年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德国士兵在战壕里庆祝圣诞节

1914年12月7日,英国大主教提出一个建议:为前线作战官兵提供一个临时休战期,以庆祝圣诞节。这个建议很快得到交战双方的积极响应,官兵的家属和朋友也在为官兵们能过一个充满爱意和欢乐的圣诞节而努力,他们准备了信件、圣诞卡和包裹,包裹里面塞满了温暖的衣物、食物、香烟、药品。为了增加前线圣诞节的气氛,他们甚至还制作了小小的圣诞树。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一战中的美国士兵

美国第33师132步兵团的士兵们正处于法国前线的战壕中,而德国的防御阵地距此仅间隔1100米远。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两名法国士兵在距离德国防线不远的前沿战壕中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德国野战医院的士兵和医务人员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意大利士兵在意大利-奥地利的山地前线上站岗

在战争的前三年里,冻伤和雪崩夺去的生命是战场直接战斗死亡数的两倍。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战场上的慈善组织

1918年10月12日,在法国瓦雷讷昂,救世军工作人员在战壕里为士兵提供刚出炉的甜甜圈。救世军是一个于1865年由卜维廉、卜凯瑟琳夫妇在英国伦敦成立,以军队形式作为其架构和行政方针,并以基督教作为核心信仰的国际性宗教及慈善公益组织。

一张照片看历史:堑壕里的生活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