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美文|桑榆未晚其乐无涯

□刘志宇

“刘校长,冯大师(冯七公)有没有给学校或者在春节时候写过比较好的楹联啊。”早上六点多钟,我刚刚起床,就发现了《中国教师报》的编辑给我发来的微信。

“让冯大师这个人物立在教育中,通过楹联的文化传承始终在人们心头。”在微信中,编辑希望我将前几天发给报社的一篇写冯大师的文章修改一下。

“前几天正是我退休的日子,我教高中时的学生请我去喝了一餐酒,酒桌上我写的这幅楹联还可以。”

“题高中学生毕业30年聚会

书堂聚首,每忆素卷青衿,三载巧耕耘,何妨静夜挑灯苦;

学海回眸,长存高怀远志,卅年勤砥砺,不负初心面壁寒。”不一会儿,冯大师就在微信中发来了一幅楹联,也许这就是他在教育系统耕耘了四十多年的真实写照。

“什么?你退休了。”

“你们放寒假,我就不声不响退休了。真的,我很佩服我的父母亲,他们很有远见,将我的退休时间正好定在放寒假的日子里。”前几天,在中心校为他举行的退休酒宴上,雨湖区鹤岭镇中心校副校长冯友庚端着酒杯,红扑扑的国字型脸庞上洋溢着酒意。

“大师,请问你在哪里?”

“在湘潭呢,正在写春联。”“在某某社区送春联。”最近打电话给冯大师,得到的回答几乎是唯一的。

确实,冯大师今年元月中旬退休。

四十多年里,冯友庚右手提一个黑色的大公文包,踏踏实实走遍了乡村的十几所小学,指导各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冯友庚虽然从事中小学教育教学管理几十年,但他擅长楹联创作、他的书法作品多次获奖、加之写得一篇好文章,老师们都尊敬地称他为“冯大师”。遇到冯友庚老师,人们都习惯性地称他为冯大师,以至于人们忘记了他的本名,只知道他是冯大师。

冯大师魁梧微胖的身材,国字型的脸庞,大大的眼睛上架着一幅秀气的眼镜,黑黑的头发蓬松地自然生长着,乡村的阳光,晒了几十年,终究没有晒黑三尺讲台上的冯大师,六十岁了,也还是白晰的面庞。

冯大师写得一手好字、喜欢撰写楹联,联墨俱佳,酒量至今还没有人知道他到底有多大。街坊流传着冯大师的一段“名言”:一日三餐练喝酒,半夜三更练打牌,打断“腿”以后练书法,书法有长进了,准是打断“腿”了。

冯大师有一个幸福的小家庭,一家三口,夫妻俩都是湘潭市雨湖区的乡村教师,前几年冯大师的妻子退休了,在家待弄一些花花草草。父母的文化底蕴在其独生女儿血脉中得以延续,她在报社工作,在单位也算得上一支笔,其文已上了“学习强国”。

近几年来,冯大师在湘潭声名远扬,冯大师火了。

2019年,湘潭市创全国楹联城市,冯大师是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为湘潭市创全国楹联城市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统,让楹联进学校、进课堂,创作并书写较为规范的各类楹联,他主编了一本楹联教材,分发到全市各中小学。冯大师指导下的鹤岭镇,荣获了全国楹联乡镇的称号。冯大师荣获了“全国楹联教育先进工作者”的称号。成为了中国楹联学会的会员。

“校长,明年元月份我就要退休了,我想在我退休之际,为学校做一点贡献,给全镇范围内的十几所学校撰写书写一幅楹联,赠送给学校。”去年春节刚过,冯友庚老师就找到中心校的校长主动提出了一个请求。

暑假期间,冯友庚根据各学校的文化内涵及特点,为每校题写“嵌名联”亲自撰写、修改、整理好全镇15所中小学的楹联,筹集资金精心制作了15幅楹联木刻。

“长倾大爱,且把丹忱留岁月;龙跃惊涛,常将素志寄青云”。暑假里的一天上午,一幅深红色底子,金黄色字体的楹联隆重地挂在了湘潭市雨湖区鹤岭镇立长龙学校刚刚装修好的大门上,随后全镇15所学校全部悬挂上了冯大师精心制作的15幅楹联木刻,为中国楹联文化镇增光添彩。

美文|桑榆未晚其乐无涯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