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今天杭州人都在晒截图?新一年的手机壁纸,都被承包了!

2022年1月20日,今日大寒。

几乎我们每一个人,

在儿时开蒙阶段,都曾背过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后来,我们长大了,渐渐知道,这节气歌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它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它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2006年,“二十四节气”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11年,九华立春祭、班春劝农、石阡说春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4年,三门祭冬、壮族霜降节、苗族赶秋、安仁赶分社被列入该遗产项目的扩展名录;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尽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在逐渐减弱,但节气依然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立春时的春卷;春分时的“竖蛋”;清明时的踏青与祭扫;谷雨时的那一杯新茶;立夏要吃乌米饭;大暑要“送大暑船”;立秋要“咬秋”;秋分要“祭月”;冬至要有一碗饺子,因为“冬至大如年”……

人们常说世界日新月异,可总有一些东西会留存下来,在我们的生活里,看似云淡风轻却意义非凡。

一如二十四节气,一如这座城市里的风景。

早在2011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就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当“遗产”遇上“遗产”,当西湖遇上“二十四节气”,它们碰撞出的其实就是我们在这座城市里日常而略带诗意的生活。

于是,在农历辛丑的这一年里,我们将节气与西湖的景观绘制在一起。

今天,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绘出了这一整套海报的最后一张——大寒。

今天杭州人都在晒截图?新一年的手机壁纸,都被承包了!

春花秋月,夏蝉冬雪,我们又将度过一岁。好在我们依然陪在彼此身边,这便是人间最好的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