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作者:鸣戈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图1:潜意识如同水面下的暗礁,若隐若现,但永远无法看清全貌。

直觉脑和情绪脑只管生存和享受,所以显得目光短浅。心流之父米哈里一言以蔽之:

“享乐的片刻转瞬即逝......寻找快乐是基因为物种延续而设的一种即时反射,其目的非关个人利益。进食的快乐是为确保身体得到营养,性爱的快乐则是鼓励生殖的手段,它们实用的价值凌驾于一切之上......但实际上,他的性趣只不过是肉眼看不见的基因的一招布局,完全在操纵之中。”

被什么操纵?决定我们天性的东西,基因。

因为是操纵,达到目的,享受就会被收回。所以我们会在吃完饭后觉得饱,高潮后会迅速扑灭快感。

跟随基因的自然反应,享受本能的乐趣并没什么不好,但我们应该理解原理,才能逐步夺回控制权。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天性的发动机:潜意识。

AI和人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AI和真实的人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AI没有潜意识。

AI的所有行为,哪怕是通过海量大数据的机器学习,依然是基于显像数据的编码分析而作出的。说极端一点,即使AI可以学习和模拟情感,能”感受“人的喜怒哀乐,也是来自于对人类意识信号的经验反应。

以”悲伤“为例,AI可以通过人的眼角下垂、细微肌肉变化、声音频率、皮肤电和呼吸变化等得出结论:这个人现在很悲伤,我应该回应安慰。

AI的这个特性,其实和缺乏共情力的人类似 :

有些人能通过经验和细节读懂对方的情绪和需求,然而没法真正地感同身受。TA们能够恋爱结婚,和孩子亲密无间,但只有本人知道,TA所有表现出来的感情都是演出来的。这里顺手推荐一部妮可·基德曼和休·格兰特2020年的一部HBO悬疑剧《无所作为》(The Undoing),简直是一部描述共情缺陷的教科书。如果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我们哪天也可以来专门讨论分析这部剧和它背后的心理学理论。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图2:《无可作为》海报

扯远了,说回潜意识。

请先回顾下上篇的人脑进化三大系统,再看这张图。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人类脑进化三大系统

我们的认知脑位于意识地带,而情绪脑和直觉脑处于潜意识分界线或深层地带。

为什么会进化成这样呢?还是为了生存:

大脑每秒钟要处理的信息太庞大了,为了尽量节省能耗,在进化中就将意识分层,专门让潜意识负责不需要耗能的生理反应,比如开车时看到对面有行人便马上踩刹车或避让。这样的话,位于意识地带的认知脑就不用参与低级的本能活动,转而全力投入更高级的思考和社会活动。

意识分层是进化带给人类的礼物,但意识和潜意识是不对等的关系。

直觉脑和情绪脑反应很快,认知脑在意识层面不能左右潜意识(思考不能主导本能),反过来,潜意识却能瞬间介入意识。所以我们明明想着赶紧看书,潜意识却要我们走低能耗路线的娱乐享受,等反应过来,手已经不自觉拿起了手机。

潜意识特别擅长利用基因里的天性主导我们的行为,而意识,或者说理性却无法反制它,因此被弗洛伊德认为是”危险地带“,是一个窥探人原始欲望和阴暗角落的孔洞。而他的学生荣格却认为潜意识对人的成长有极为宝贵的价值,因为它能补充许多理性无法触及的方面。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图4:弗洛伊德和荣格师徒二人的相爱相杀至今是心理学界津津乐道的话题

现代脑科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潜意识精力充沛、无比活跃,在处理简单、舒适、确定、有即刻反馈的”天性“任务时,速度可达到1100万次每秒。相对的,意识刻意、缓慢、会反复推敲,在动用认知脑系统处理理性部分的信息时,虽然输出质量高得多也复杂得多,但速度只有可怜的40次每秒 —— 两者在”带宽“上差距达二十多万倍!

尽管潜意识没有进行耗能的思考,但它的处理速度足以捕捉到很多意识层面根本察觉不到的信息。

新西兰认知心理学家Valerie van Mulukom曾举过一个例子:

某个人在黑夜中开车,突然有一个无法解释的感觉,使他稍微偏离路中心形式,后来才发现自己避开了刚开看不到的路陷,躲过一次事故。虽然此人事后归因为直觉,但其实他之前已经在远处看到另一个司机在这个路段靠边驾驶,当时他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开到这个路段时也在潜意识的推动下照做了。

我们中大多数人在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例子:

比如,首次见到某个人时会有些许不舒服,说不出原因,然后我们迅速调整状态,开始了礼貌的问候。这个不舒服,就是潜意识察觉到一些不太好的信号在提醒你。整个过程是如此之快,意识层面要么会忽视,要么会停下来思考后给出一堆分析说服自己不要过于敏感。然而过后,我们往往发现,这个不舒服的感觉是对的,这个人有问题。

潜意识发出的那一丝转瞬即逝的信号,如果我们能抓住,就是俗称的”凭感觉“。

情绪脑和直觉脑所驱动的潜意识,是一把双刃剑:

如果任它摆布,就是顺从于天性,成为学习的阻力;

如果善加利用,就能在学习时开挂一般,有如神助。

”凭感觉“该怎么用在正事上?

比如我们在看一本书,当在阅读过程中有一句话,或一个观点让自己心里”咯噔“一下,你会怎么做?

一个建议的做法是,当感觉到被触动时,立刻停下用笔做记号,然后问自己三个问题:

  • 为什么刚才这个点会触动我,是因为个人经历、特质,还是唤醒了某些记忆?
  • 我能够就这个触动点,再举一反三说出几个例子么?
  • 他人读到这个地方也会被同样的原因触动吗?

这个方法能帮助我借助潜意识未散尽的余温,迅速进行了:

  • 一次自我认知的积累
  • 一次拓展边界的思考
  • 一次共情模拟的实验
认知笔记04 | 认识一个隐藏BOSS:潜意识

图6:若缺乏人生目标,即使每天吃喝无忧,有朋友,有工作,也容易成为一个自我厌恶的迷失的灵魂

除了学习,善于”凭感觉“,也能在我们面对重大的人生抉择时,例如选择伴侣、确定职业,或者再大一点,寻找人生目标和意义时,起到非凡的作用。

回想下大多数人是怎么做选择的:

遇到选择时,费尽心思去分析,什么事情值得做,什么人值得交。对于自己,”要赶紧暴富“”要趁早出名“是大多数人认为人生会变得更好的答案。其实这也不能说有错,问题是,这些目标,这些理性思维下的权衡利弊,并不能带来持久的动力,因为其动力来自于向外界索取评价。

在人生重大议题上,如果我们能先用心去感受什么事情让自己最触动,而不是用脑去思考什么事情最有利,便是借助潜意识超级灵敏快速的优势,帮自己先从一堆选项排除自己不想要的。

综上,善于利用直觉脑和情绪脑来驱动潜意识,是一种高级的策略:

先用感性能力帮自己选择,再用理性能力帮自己思考。

从这里开始,逐步的,我们的天性便不再是难以驯服的野马了。

享受“困难”的事

此外,直觉脑和情绪脑也并非不能从困难的事中感受到乐趣。

对它们来说,我们是在玩游戏还是在做实验根本不重要,它们只在乎是不是舒服。学者沉迷于研究,音乐家沉迷于练琴,每天死扣细节,是因为真的有乐趣。健身爱好者刮风下雨也不妨碍撸铁跑步,是因为太舒服了,不想被中断。

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方法,干着认知脑主场的事例如创作和思考,却能同时“骗”过直觉脑和情绪脑,让它们以为在玩,在享受,不但不加阻拦,还会上瘾。这就是心流游戏法。

这些方法,后面都会说到。

我们下期继续。

鸣戈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