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中共广东区委卓越的领导者陈延年

作者:机山闲人
中共广东区委卓越的领导者陈延年

  陈延年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1925年春至1927年3月,任中共广东区委书记。两年多来,为广东党组织的建设,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陈延年,安徽省怀宁县人,1898年生于安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是陈独秀的长子。1919年底赴法国勤工俭学,受蔡和森、赵世炎、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影响,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922年6月,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成立,他参加了大会,被选为执委。不久,中共旅欧总支部成立,青年团旅欧支部全体成员转为中共党员,陈延年当选为总支部的领导成员。1923年春,党组织把陈延年等12人派往苏联,到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他逐步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4年夏,陈延年奉调回国, 10月初,被任命为社会主义青年团驻粤特派员来到广州。11月,改任中共两广区委秘书、组织部长兼宣传委员会工作,协助区委委员长周恩来工作。1925年春,周恩来随黄埔军校师生参加第一次东征,区委委员长("四大"改称书记)便由陈延年接任,领导广东、广西、福建西南部以及香港、南洋各地的党组织。

  广东是大革命的中心。广东区委的决策和工作,影响全国大局。延年接任后,加强区委的集体领导,具体指导各地党组织的建设工作,又逐步建立党课制度,开办学习班、训练班、党校等,使广东党组织随着工农运动的发展不断壮大。到1927年3月,全省拥有9000多名党员,他们富有战斗力,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地方党组织。

  在区委的领导和组织下,广州工人代表会和广东省农会相继成立,各地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为把反帝爱国运动推向高潮,延年亲自策划和领导震撼世界的省港大罢工,罢工坚持了16个月,给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他积极支持各地农民运动,领导农民与封建地主作斗争,使广东成为当时全国农运最先进的省份之一。

  陈延年在领导工农运动中,认识到建立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和周恩来决定,派遣一些优秀干部到黄埔军校任职,又选送一批党团员到军校学习,延年对建立工农武装也极为重视,要求各地成立工会、农会的同时,建立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后来建立了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以共产党员叶挺为团长),在北伐战争中起着重大作用。

  1924年10月,帝国主义唆使广州商团叛乱,反对孙中山。陈延年偕同廖仲恺面谒孙中山,力主迅速镇压商团,并表示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愿作政府后盾,从而使孙中山决心平定商团叛乱;1925年春,盘踞东江的军阀陈炯明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妄图进犯广州。在周恩来、陈延年和区委的倡议下,革命政府以黄埔军校师生为主力举行东征,击溃了陈炯明叛军;当占据广州的滇桂军阀乘机叛乱,东征军回师广州,延年和区委发动工农群众,配合东征军镇压了叛乱,使广州转危为安。陈延年领导广东区委为巩固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革命的不断深入,在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延年和区委发表了《对于中国国民党第二次中央全体会议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及国内反革命派企图破坏革命势力的阴谋,号召革命势力团结战斗,反对分裂活动。延年又积极与党内采取退让妥协政策的陈独秀、张国焘进行斗争,表示要坚持党性原则,决不徇私护短。由于陈延年敢于同陈独秀的错误路线作斗争,使广东党组织冲破重重阻碍,把革命不断引向深入。

  1926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和支持下,国民革命军举行誓师北伐。延年对此倾注了巨大热情。当国民党中央召开会议,商讨北伐时,延年派出的代表在会上发表了《关于国民革命的声明》,表示共产党极力支持北伐的主张;并提出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遣队先行出师的主张,获得会议一致的赞同。北伐战鼓打响后,延年亲自组织了近3000名省港罢工工人随军出发,又发动西北江各地数万名农民起来协助北伐军运送粮食、弹药,掀起了一个支援北伐的高潮,大大激励北伐将士的斗志,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迅速发展。

  1927年4月22日,陈延年接替罗亦农任江浙区委书记。他虽然未参加"五大",但仍被大会选为党的五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6月,中央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决定撤销江浙区委,分别成立江苏和浙江省委,由陈延年担任江苏省委书记。16日下午,延年在上海施高塔路恒丰里104号省委机关主持江苏省委成立大会时,不幸因叛徒告密被捕。上海警备司令杨虎亲自提审他,以甜言蜜语引诱,又以严刑拷打,妄图从他身上得到他们所需的东西。他虽被折磨得体无完肤,鲜血淋漓,却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敌人无计可施,便于7月4日深夜将他秘密押赴龙华。就义前,他面不改容,怒斥奸邪,并决不下跪,后敌人把他按倒,用乱刀把他砍死。牺牲时年仅29岁。

来源:广东老区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