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作者:曾海亮工作室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曾海亮 曾祥裕

冬日漫游宁都东韶,友说凌云山(海跋高达1462米),存有所谓“天子地”,层层迷雾包裹历史传说。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此地来头不小,各地《刘氏族谱》,在刘邦公之祖父仁号公(又称荣公,袭父丰公号)的记载中,均说到仁号公天葬于江西清泰乡凌云山衙鼓洞(今江西宁都县东韶乡汉口村)。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据刘氏族普明确记载:七十三世祖讳荣公,字仁浩,生于周郝王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八月十五日子时,卒于秦始皇赢政十五年己已(公元前232年)十月二十日未时,享寿六十四岁,妣赵氏、梁氏,生子:瑞,名昂,字显初。历世修家,富有百万,积善布施,有恩与人,后来家财施尽,一日有福德仙人向其求借,家巳无银,荣公解手上之玉镯给他,仙人自言家住江西赣州府宁都县太华山铜鼓村,至明年八月十五中秋节,请驾至草舍,如数归还,至期公依其言,偕孙刘邦从江苏徐州同往太华山,到了铜鼓村,果见山环水秀,清幽雅趣,仙人前来迎接,设宴相待,酒至半酣,荣公似醉假寝在座,其孙刘邦似觉山岩倏忽欲坠,急走十二步便跌,又走十二步又一跌,回头一看,并无屋宇,只有坟墓一座,荣公被生葬于龙穴中,名人形脐穴,至今其坟可远见,而不能近登,裔孙扫墓只得在山下遥祭。

而且连官方主办的地方志也堂而皇之写道:

(明)万历《宁都县志》曰:“汉高帝祖墓凌云山”。载明刘邦祖墓在宁都凌云山。

(清)乾隆《宁部县志》描述:凌云山,县北百三十里。高势插天,蝉联大名山,横亘数里,其颠夷旷。......相传山上有汉高帝祖坟,故山麓建汉高帝庙。......至坟前左右列两山,称左右金吾。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大凡名地留有钤记或留题。

天子地也有钤记曰:日有千人朝拜,夜有万盏明灯,朝朝风扫地,夜夜月影斜,至今所去坟前之路,石狗村、菜花村、金鸡村,地势人形,结穴戌山辰向,后裔蕃衍,俾炽俾昌,人文交太,此祖在天之灵也。

此“天子地”流传至今,引诱不少风水研究者前去探访,多因山高路陡,只能望而兴叹。

有攀登成功者,到了传说之位,没有找到什么墓地踪影。只有一块冷冷的石壁在嘲笑好事者的无聊之说,似乎在问:难道你们寻龙证穴不知郭璞大师有训言吗?结穴之处在于龙尽气钟处,“石山不可葬也”!

故有人对所谓“天子地”的真实性持有怀疑。

对于凌云山有汉高祖祖坟,明清以来也有很多人持怀疑或否定的态度。

明中期的董越在其《十二境诗寄金邑候并引》中写道:“县比凌云山,牙鼓旧名洞。生丰长沛人,安得此先陇。曾闻南汉龚,亦冒神明后。此恐其所从,顷君扫尘垢”。

董越否定了凌云山有汉高祖刘邦祖坟的可能性,怀疑凌云山之汉高祖是南汉高祖刘龚。康熙二十二年(1683)((杨龙泉志草》也持南汉高祖刘龚之说,认为“山麓之村名南团者,以为即南汉二字之讹,其意盖亦欲明《旧说》之误,而谓董说之近是也。”

乾嘉时期的恽敬(1757—1817)对宁都的汉高祖祖坟进行全面质疑:

宁都民多立庙祀汉高祖。《州志》言州北八十里为高祖祖墓,故祀之。此言鄙野无故实,地志之谬多此类也!

《汉书·高祖祀》赞曰:高祖即位,置祠祀官。则有秦、晋、梁、荆之巫注。范氏世祀于晋,故有晋巫。范会支庶留秦为刘氏,故有秦巫,刘氏随魏徙大梁,故有梁巫,后徙丰,丰属荆,故有荆巫。是汉之先世。自晋而秦、而魏、而丰,较然可数。于宁都不相涉。

赞又曰:丰公,尽太上皇父,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焉。是丰公葬丰也。太上皇葬栎阳。昭灵夫人葬小黄,丰公以前当葬梁。宁都无高祖祖墓可断已。

汉制郡国,皆立庙,然必巡幸所至者。其时豫章郡治今南昌,高祖未尝至。

而宁都又未置县,以山溪隶雩都,亦不宜有庙。北汉刘晟、南汉刘龚皆号高祖,然北汉沙陀人,南汉彭城人,其时宁都为杨吴、李唐所据,与南、北汉为敌国,亦不宜有庙。唯《十国春秋》载刘龚之祖,自上蔡徙闽,或宁都为道所经有旅葬者,故后世祀龚欤!龚奢虐为民害数十年。然则宁都凡祀高祖者,其庙皆可毁也。十一月八日过宁都记此。

元朝吴文正公澄曰:宋朱儒者家家以地理自负,丰城儒流所撰《玉髓经》假托欺诳,举世惑焉!而莫之察。由文正之言观之,可知但俗相沿之说,不过为诞谩,不足信之。伪书所惑,直辟可已。

这就披露了古代风水书的做假之风由来已久。

看看当下市场上出售的不少风水古书,皆托杨公之名出版,就见怪不怪了。

由此看来,“天子地”仅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神话!

由此看来,“天子地”仅是一个杜撰出来的神话故事而已。

之所以,“天子地”谬说在民间得以存续,我认为,老百姓唯书而信。但是,中国古代典藉浩如烟海,存在真伪之辨。

所以,地方志亦好,族谱亦罢,乃至所谓古代风水秘籍,并非真实无误。

对“天子地”之类传说我们须质疑其真实性。

中国古代伪书之多的辨伪对学术研究工作之重要,梁启超曾作过简略的评述:中国的旧学,十有九是书本上学问,而中国伪书又极多,所以辨伪书为整理旧学里头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无论做那门学问,总须以别伪求真为基本工作。因为所凭籍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而虚伪,研究工作的便算白费了。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冬游宁都东韶 仰望凌云山 层层迷雾包裹着久远的历史传说

我认为做学问要有正本清源的学术严谨态度,

同样,我们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我赞同胡适的怀疑主义,做学问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言必有证”。换言之就是“不唯书、 不唯上、 只唯实”。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