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笔记整理

作者:学习再学习我想不一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笔记整理

# 作者简介

劳伦斯.科恩博士(Lawrence J.Cohen,Ph.D.)

游戏育儿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专长为儿童游戏、游戏治疗和亲子教养。在临床工作中处理各种儿童、家庭、婚姻、受虐问题,让他深刻认识的人与人之间联结的重要性,也致力于将这些经验加以领悟以推广。

科恩博士定期为曾获得美国教育出版学会金灯奖(Golden Lamp Award)的《小尼克家庭杂志》(Nick Jr.FamilyMagazine)及《波士顿环球报》(The BostonGlobe)撰写专栏,并为父母、老师及托育专业人员规划游戏式教养的相关研习活动。

# 推荐理由

适读人群 :父母、老师及教育从业者

本书荣获:美国国家亲子出版奖金奖;

本书的重点,是解决常见的行为问题,激发孩子内在的自信力,并重建父母与孩子间亲密沟通的桥梁。

游戏力,被很多人喻为亲子沟通的“双向翻译机”。

一方面,作者通过几十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任何行为都在表达着一份合理的内心需求,只不过表达方式有时是无理取闹,

例如:事事对抗,每天在幼儿园门口粘着妈妈,遇到小挫折就大哭大闹,经常打人,不好好写作业,总是欺负弟妹,等等。

与孩子有效沟通的开端,就是及时而准确地“翻译”出隐藏在这些表面行为背后的需求。

另一方面,作者建议了大小几百种处理问题的方法,而根本目的是提醒我们:与孩子有效沟通的第二步,是将我们的关怀、爱心、赞赏、鼓励、期望和界限等等,“翻译”成让孩子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语言。

游戏,是孩子的语言。

如果我们想告诉孩子什么,那么更好的方式是“玩给他看”,而不是“说给他听”。既然我们都同意让孩子“在玩中学知识”,那么让孩子“在玩中懂道理”、“在玩中建立自信”也会同样有效。

# 内容详细解读

第1章 游戏力养育方式的价值

孩子为什么游戏?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但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工作。

与他们的爸妈不同,孩子非常热爱自己的这份工作,很少想到要休一天假。

游戏也是孩子交朋友、做实验和学东西的主要途径。

游戏是孩子主要的沟通方式。(禁止孩子游戏,就好像禁止大人说话和思考。想在每分钟都控制孩子如何玩游戏,就好比要控制大人所说的每一句话。)

游戏具有深刻而复杂的重要意义:

游戏是孩子向成人学习角色和技巧的途径。收获自信通过游戏,他们学会了做饭烧菜,清洁整理,上班下班,争吵辩论,看护婴儿。周围发生的一切,他们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反复练习这种游戏,孩子会变得越来越自信。

游戏的第二个意义:满足人类对亲密情感与关系的无尽需求。收获亲密,维持关系(游戏一直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佳方式之一。)游戏对儿童的第三个意义:从情感创伤中得到康复。收获快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自我心理修复)

大孩子将游戏定义为自己与朋友一起做的任何事情,而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游戏却是他选择去做的任何事情。

成为会玩游戏的父母

我们如果不玩游戏,错失的不只是乐趣。在游戏中,孩子将他们内心的感触和情绪表达出来,他们不会、也无法用别的方式告诉你。

我们需要聆听他们,他们也需要倾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用孩子的方式加入他们的游戏。

孩子不会说:“我今天在学校过得不好,我可以跟你谈一谈吗?”可他们会说:“你可以跟我玩吗?”

如果我们同意,他们会将发生的事尽可能地表现出来。他们也有可能什么都不说,而是等我们主动提出要求。

游戏结束,我们可能已经帮助孩子增强了自信心,他心中也感受到了关爱 —— 有了这些,他们才能够重新回到学校,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第2章 加入孩子的世界

刚开始和孩子玩,对大人来说可能并不容易,但只要下定决心,多加练习,你就能行。

大人在游戏中的角色作用很小,比如说确保游戏安全,在孩子需要时能够保证出场。孩子在快乐地玩耍,知道爸妈在另一房间里,可以随叫随到,这是父母在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功能。

向孩子伸出援手

以下列举的这些情况,孩子更需要大人的主动参与:

当孩子很难与同龄伙伴或其他成人建立联结时;

当孩子不能自发地、自如地玩耍;

当孩子的生活出现一些变动,如:上幼儿园、弟妹出生、有亲人离婚或死亡等;

当孩子处于危险时。

放下身段的重要性

“放下身段”有两重意思

其一是说大人必须俯下身子,坐在地板上和孩子真玩起来;

其二则是比喻义,指的是大人在心态上要迎合孩子,他们想玩什么就玩什么。

游戏,也是为父的责任

在打斗游戏中,父亲是孩子们最好的游戏对象。

历来的研究已经一次次证明,与爸爸摔跤、拳击,将有助于孩子的成长,只要不太过火。

例如,常和父亲打闹的男孩,能和别人相处得更好。

做父亲的擅长活跃气氛,把婴儿抛到半空再接住,在节日庆祝中活跃气氛,这些都很重要,都是孩子们需要的。

不过,父亲仍然也需要和孩子保持普通的日常互动。

对准到孩子的频率

依据当时的情绪来调整游戏方式。

父母需要的翻译机,是要把孩子恼人的言语和找麻烦的行为,在脑袋里转换成更有意义的语言。

在游戏力亲子方式中,如果你能把所闻所见,都能翻译成亲密或孤寂、自信或无力,那么将会非常有用。

以下是一些例子: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笔记整理

第3章 建立联结

联结、断裂、和重新联结

无论童年、少年、还是成年,我们与父母、手足、朋友、伴侣,都在不停地联结、断裂、重新联结。后来,我们和自己的孩子也有了这样的关系模式。

蓄满我的杯子:依附理论,和重建联结的动力

依附理论

孩子不断需要关爱和照顾,就好像有一个杯子,不断需要蓄水。

当孩子饿了、累了、寂寞了、伤心了,那么他就需要有人照顾、抚慰,就好像他那个水杯空了,需要加水一样。孩子的父母或者其他照料者,就是那个大蓄水池。

孩子每次探险,都从蓄水池出发,探险结束后又回到蓄水池歇息。大人除了食物和抚摸外,安慰难过的心情、一起玩耍、以及交流谈心,都能起到蓄水的作用。

随着孩子越来越大,他们的探险活动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对于那些杯子保持蓄满状态的孩子,他们总能具有足够安全的依附感。

不断蓄满孩子的杯子,是亲子联结的根本。它不是一次性投入,而是需要不停添加,要坚持多年,表现在细微的日常互动当中。

第4章 培养孩子的自信

力量感和无力感

一点点挫折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必要的,但是如果挫折过多,则会导致孩子产生严重的无力感。

“臭狗蛋”的游戏 —— 力量感的实验

“臭狗蛋”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到两种“力量”的存在,一是话语权的力量,二是闯禁区的力量。

与其让他们拿别的孩子作为迫害对象(那会伤害到别人),还不如让你自己当他们的“受气包”和“垃圾桶”。这样可以帮助我们与孩子一起走出力量争斗的不快,享受游戏的愉悦。

帮孩子做好准备,面对世界

最好的做法,是既要呵护他们,也要让他们经历挑战。

用砖块和砂浆打个比方,要建筑坚固的墙壁,两者缺一不可。

  • 给他爱的滋养,满足他的需求,让他们知道不管怎样,自己都被深深地爱着,这样孩子才能获得内心的力量,这是砂浆。(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安全感和自信力,而这两者来自被关爱和被悉心照料的感受。)
  • 而砖块代表另一种力量,要获得它,他们必须全力以赴。

只有让孩子一边经历着不断的挑战,一边持续得到关爱和尊重,他们才能为面对这个世界真正做好准备。

让批评的声音安静下来

批评是一种危险的习惯,并且很难改正。我们认为自己只是想帮忙,但是实际上用处不大。它的作用,只是在孩子的脑袋里装进一个小小的声音(有时候又震耳欲聋),不断在孩子的生命中无情地批评着他们。

孩子总会这样做 —— 贬损自己的作品或是能力。

假如这个内在的批评声音,使孩子连尝试都不愿意,假如它成功地说服了孩子放弃画图、足球、数学、骑马或是写诗,那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多的努力。

孩子不会到我们面前来告诉我们:“我真的很想继续我在雕塑上的兴趣,但是我的内心有一个声音告诉我说,我一点都不行。你可以帮我吗?”

他们会用这样的方式表达:“我就是没有兴趣了。”

所以我们必须做个好侦探,嗅出这些信息的真相,是因为兴趣的转变,还是因为挫折感而放弃。

第5章 乘着笑声的翅膀

对于想用游戏来拉近亲子距离,培养孩子自信心的父母来说,听到了笑声,他们才能确定自己的路没有走错。

由笑到哭的转变,通常都由小伤小痛引起,而父母们常常在此产生误解。他们会说:“你没有真的受伤。”孩子或许真的没有受伤,或是真的小题大做,但这才是重点。孩子利用轻微的受伤,作为释放过去情绪的机会,或许这些眼泪是上一次他伤得较重、而你正好不在身边时留下的,或许他觉得一定要身体受伤,才能理所当然地被你安慰和拥抱。

不管是哪一种原因,你只需要爱他、抱他,对他放的情绪表达安慰和接纳。他是因为和你在一起,才有这样的安全感。

过去积累的情绪,通常会借助最不起眼的小事而发泄出来,尤其是在较长时间的尽兴游戏之后。如果在孩子释放这些情绪的时候,我们能跟他们一起坐下来,那么宣泄完之后,他们最终会变得更加快乐。

所有的孩子都需要在哭泣时被拥抱,需要在生气时有人安静地倾听,需要在愤怒踢人时被温柔而坚定地拦住。

第6章 学会打闹

孩子之所以摔跤和打闹,有时是为了考验自己的体能,有时纯粹是为了寻开心,有时却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好斗行为。

科恩的打闹规则

  1. 提供基本安全。(为了确保没人会受伤,必须设定基本规则。不能打、不能踢、不能咬、不能提、不能卡脖子,但可以推拉。)
  2. 发掘任何可以联结的机会。
  3. 寻找一切机会,增强孩子的自信和力量。
  4. 抓住每一个机会,处理情绪的旧伤。(如果一个孩子对自己在上一次挑战中的表现不满,他可能会借着打闹对抗和你重玩一遍,这时你就是障碍、困难,是欺人称霸的恶势力。)
  5. 根据孩子的需要,提供适当的难度。
  6. 仔细观察。(有两个信号,能表明你的方向正确:一个是咯咯的开心笑声,另一个是汗流浃背而竭尽全力。)
  7. 一般情况下,让孩子赢。(打闹游戏的最佳结局是,孩子获得胜利。)
  8. 当有人受伤时或不愉快时,立刻停止。
  9. 不可以强制呵痒。(违背别人意愿的呵痒,是不被允许的。)
  10. 控制你自己的情绪,别跟孩子动真格的。

如果你感到生气或挫折,千万不要进行打闹游戏。与孩子保持眼神接触;中场休息做个拥抱。

人类需要玩打斗游戏,特别是男孩,他们不仅在练习攻击能力,也在练习约束和控制。

禁止所有的攻击游戏会事与愿违。

因为被禁止的缘故,孩子反而可能会着迷于战争和武器。而如果连生气或是暴力的感觉都不被允许,孩子更可能会觉得自己有问题。

好的、有创造性的游戏,尤其是你能加入的游戏,并不会让孩子变得暴力,不管是哪种攻击性游戏。

第7章 暂停现实,置换角色

角色置换通常意味着,由孩子来扮演地位高一级的角色。

对于这些不公平、不愉快的事情,孩子最常用的办法是,运用新游戏,编造新剧本,创造出新现实。

在这个新现实中,角色发生了转换,他们成了医生、老师、父母、霸王龙、金刚战士。年幼的孩子成了大哥哥大姐姐,大孩子变成了成人。(他们需要扮演更有力的角色——英雄,公主,或是完美的学生。)

讲故事,从而治疗恐惧

受过惊吓的孩子,需要某种途径而从恐惧中康复过来。其方法之一,是重演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用说或者玩的方式都可以。

布鲁克斯和席格尔认为:“让孩子陈述故事,其意义在于让他释放与事件或经验有关的情绪。没有这个出口的话,这些残留在孩子心里的感受,会在未来困扰他。”

共同讲故事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问问孩子故事接下来会怎么发展。有时,孩子会刻意要求加进去某个想法。

第8章 给女孩更多勇气,给男孩更多关怀

男孩和女孩从一出生就开始受到区别对待,其相应结果是男孩和女孩对大人有不同的需求。

有关儿童性侵害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女孩比男孩更容易在家中受害,而男孩则容易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受害。也就是说,施害者利用了与女孩的亲近关系,而恋童癖则利用了男孩对爱和接触的渴望。

安慰、拥抱和珍惜孩子,并不会让男孩懦弱,相反会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坚强,使他们更有人性。

第9章 跟随孩子

某天我自以为我需要做“向导”,后来却发现孩子需要我做的其实是“跟班”。

如何跟随孩子:

  • 只说“好啊!”,而不是一连串的“不行、不行、不行”。
  • 做他们想做的任何事
  • 注意安全,但不用过度担心。(在危险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这让我害怕。我们来想想怎么才能安全地进行。如果不行的话就只好算了。”)
  • 预留“游戏时光”,这段时间中完全由孩子主导。(如果“游戏力”是加人孩子世界的邀请,那么“游戏时光”就是要邀请你再往前一步。)
  • 花些时间调整自己

第10章 主导孩子 (在必要时)

“先跟随,后主导”:只有跟随孩子一段时间后,才能找到介入游戏并加以引导的机会。

大人主导孩子的方式通常包括:

  • 轻推一把(1)“轻推一把”,可能简单到“我们来玩吧”这样一句话。(2)“轻推一把”的另一种形式,是先加入孩子的游戏,然后再把游戏做一些改变。
  • 坚持联结(“情感时间”)
  • 挑战(“好玩的障碍”)
  • 引入重要的主题
  • 让事情变得有趣(任何事情都可以是有趣的。整理家务、打扫卫生、买菜做饭等各式各样的苦差事,为什么不能像游戏一样变得好玩呢?)

第11章 加入你不喜欢的游戏

大吵大闹中潜藏着三个关键主题:

  • 依赖(“我做不到!”)与独立(“我要自己做!”)孩子在朝着独立迈进的同时,他们相应需要的是与我们更多的联结,而不是更少。他们每取得一项新成就时,就需要多一份亲密来取得平衡,这样,他们的自信才能得到补充,也才能继续前进。因此,对孩子每提高一份责任和期待,也要相应地增加共同游戏的时间。孩子对规则特別有兴趣——讨论和订立规则,打破和协商规则,辩论规则的合理性,寻找规则的漏洞,根据规则打小报告,等等。
  • 攻击性好的攻击游戏确实能够帮助孩子控制他们的攻击行动,帮助他们处理好从电视或者现实中看到的暴力。
  • 性的感受和表达在他们成天琢磨的爱情与性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显得有些笨拙。

邀请你不喜欢的行为:

假如孩子们正吵得不可开交,你就对他们说:“拜托你们打个架好吗?”类似的情况还包括:他们互相嘲笑对方、抢对方东西、彼此争着引你注意、抱怨谁得到的比萨饼比较大(以及其他任何让你抓狂的事)。“你们可以帮一下忙吗?我要做观察记录。”

第12章 迎接情绪的暴风雨

如果不能自由表达情绪,那么孩子或者把情绪封闭起来,为长大后的各种问题埋下祸根,或者就通过其它形式间接发泄出来。

孩子之所以说“我讨厌你”,是因为直接表达“我好怕,我需要你”显得太软弱了。

许多人会用尽办法来让哭声消失:贿赂、威胁、嘲笑、请求、斥责、隔离、妥协。如果我们可以接纳这些情绪,让它们自然地表达出来,反而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眼泪流完,结果会使每个人都好过一些。

给情绪一些时间,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是释放情绪。没有释放情绪的孩子,一旦回到游戏中,可能还是会害怕、鲁莽、觉得什么都不对劲,或者很快又再受伤。

疗愈情绪的首要工作是释放情绪。没有释放情绪的孩子,一旦回到游戏中,可能还是会害怕、鲁莽、觉得什么都不对劲,或者很快又再受伤。

很多孩子都用甜食来把情绪抑制回去,而游戏治疗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情绪释放出来。

不仅仅是哭泣和发脾气才困扰大人,孩子过于兴奋或者活跃也会让我们很烦。

应对“发脾气”

情绪的出现是不会没有原因的。

你认为孩子发脾气时,实际是想表达些什么?

发脾气是孩子表达及释放情绪的方式。

如果他们不能表达受挫的沮丧情绪,或者因为发脾气而受到处罚,那么挫折感就会继续干扰他们的快乐,以及合作和取得成就的能力。

“当孩子发现他的意愿被更大力量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他别无选择,只能发脾气。他还能做什么?他的语言能力还不能明确地表述自己和说服对方;他在家庭中所掌控的资源极其有限,无法以威胁手段(‘不听话就不给零花钱’)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发脾气,在地上一边打滚一边撕心裂肺地哭叫,是幼儿最有说服力的表达方式,虽然很少有人能理解和欣赏他这种对内心感受的诉说。”

很多时候我们只要让孩子自然地把脾气发完,从头到尾不去打断,就可以了。孩子会自行停止,因为他觉得自己终于被认真地倾听了。

我们习惯了说“不”,因为这能让我们少费很多心。

如果你要说“不”,请认真考虑清楚,一旦说出就要坚持到底;而如果你觉得在孩子发脾气时,你不能继续坚持,那么当初就不要轻易说“不”。

发脾气的时候,孩子完全被情绪淹没了,没有自制能力。这时候,他们身边需要一个爱他们的人(最好在他们踢不到的地方)。

  • 应对“愤怒”孩子在生气的时候绝不会跟你讲道理,既不会好好地说话、也不会好好听你说话。他们此时此刻所需要的,是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一个空间来跺脚喊叫、发泄情绪。孩子在感觉到危险或无助时,就会把愤怒和不信任的反应投射到最亲近的人身上。愤怒的外表下面其实是孩子一颗受伤的心灵。
  • 应对“恐惧”和“焦虑”焦虑是一种半隐半现的恐惧:人在心里感到害怕,但是却无法自由地将其释放出来。焦虑是一种折中的妥协:既不是恐惧情绪的纯粹爆发,也不是毫无担心的泰然状态。我们的目标是要把这种半隐半现的恐惧,也就是焦虑,彻底地解放出来。游戏,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都是帮助孩子解放焦虑的好方法。艺术形式也是释放焦虑或恐惧最好的方式之一,无论是唱歌、跳舞,还是画画、写作、陶艺制作,都能发挥作用。“
  • 应对“哭泣”哭是小孩子主动要求关注和主动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如果你能让孩子“不哭”,那么你就消除了他们的痛苦。事实恰恰相反,你阻止了的是孩子天然的疗伤本能,而伤痛也正在他的内心逐渐积压起来。请不要让他们自己哭。眼泪,是加强两人关系的绝佳机会,特别是亲子之间。(“偷看”的小动作,假哭)

第13章 重新思考规则的方式

游戏力的基础之一是对孩子的尊重。

建立规则的新视角:

  • 冷却自己(与其他父母交流)
  • 联结(重建联结的方式有很多:一个拥抱,静静地一起坐一会儿,打闹游戏,到户外跑跑跳跳,吃一块点心,一次聊天,等等。)
  • “沙发会议”,而非“冷处理”冷处理,是人类特有的摧残孩子的方式,但不知为什么却成了时髦的“积极育儿”工具。冷处理最大的弊端,就是会使本已感到孤独和联结断裂的孩子,在内心更加孤独。

    我们似乎不会说:“他一直要食物,别理他,他就是饿了。”我们也不会说:“你的杯子空了吧,所以我肯定不会给你蓄杯。”孩子拼命想得到关注,只能说明他确实需要关注。如果我们给予了合理的关注,那么他就不必采取那些非常手段了。

  • 游戏!(游戏力的目的不是奖励或惩罚,而是补齐孩子缺失的元素:联结和力量。)
  • 逐渐引导良好的判断力允诺、威胁、奖励、和惩罚,被认为是处理人类事务的最低级方式。很多父母在不停寻找更有效的惩罚方式,但是从未重新思考过惩罚的完整意义。

    出现行为问题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惩罚,而是有人帮助他们变得更有条理。

  • 翻译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把孩子的行为想象为加了密码的信息(事实上,儿童行为就是一种加密信息)。信息解码的方式,是将他们的行动翻译为以下句式:“我需要______”或“我觉______”。

    当孩子表现很“坏”时,父母很难记得他们需要的是安慰而不是惩罚。

  • 事先预防,而非事后惩罚(如果想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有效的干预,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事前的预防和中途的制止,而不是事后再做出反应。)
  • 了解孩子(惩罚改不了孩子的天性。)
  • 给出明确的界限给孩子界限,然后聆听他不好的感受倾流而出。记住,界限一定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要求是合理的,那么不要因为孩子的情绪反应而放弃。坚持,然后倾听。

人们在心底渴望的就是彼此亲密,不管他们对此的表达方式是多么疯狂和愚蠢。

第14章 解决手足之争

孩子是天生的达尔文主义者:资源有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第15章 为我们自己充电

我们需要为自己充电,蓄满我们自己的空杯,学会彼此倾听,让自己从孤寂感和无力感的闲境里走出来。

谁能帮我们把杯子蓄满呢?当一切顺利,心情愉快时,我们觉得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得到了回报,于是这种感觉就可以蓄满我们的杯子。

找一个能够尊重你,对你的话感兴趣,但不会教导你该如何如何做的人。

以下问题供大家参考: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笔记整理

-----

【声明】内容为读书笔记,详细内容请购买正版图书阅读。

本内容仅限于交流学习,不以盈利为目的。

其版权归原作者或原出版社所有,本站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公众号进行删除,感谢您的理解与包容!

读书017 | 劳伦斯.科恩博士《游戏力》笔记整理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