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世界哲学源流史》苏联东欧哲学之一:三大哲学论战

作者:麟剑的人类史
《世界哲学源流史》苏联东欧哲学之一:三大哲学论战

苏联东欧哲学之一:三大哲学论战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社会旋即开始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这期间,苏联哲学家进行了三大哲学论战,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绝对统治地位。与三大论战交叉而行的是列宁哲学思想的创立。

  

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资产阶级哲学的论战

  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这个" 怪物" 出现在世界上,引起了国内外资产阶级反动派的憎恨,他们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动军事进攻。

  与此同时,资产阶级哲学在意识形态上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发起进攻,同前者遥相呼应。他们成立了大批哲学学术组织,如" 彼得格勒大学哲学协会" 、" 自由哲学协会" 、" 自由精神文化学院" 、" 哲学协会" 等;创办了众多学术刊物,如《哲学和心理学问题》、《俄罗斯思想》、《思想》等。他们攻击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直觉主义者、" 自由哲学协会" 的首要人物洛斯基认为,观念是实在性的基础,观念的存在使实在的存在系统化和有序化;唯心主义者、" 路标派分子" 弗兰克认为,观念独立于物质之外并决定物质,还认为哲学的唯一对象就是上帝,真理不能靠理性而只能靠直觉和宗教信仰去把握;新康德主义者、" 彼得格勒大学哲学协会" 主要领导人维登斯基公开宣称,上帝是存在的,神学是正确的。他们还攻击唯物史观,宣传各式各样的唯心史观,反对社会主义革命。弗兰克认为历史杂乱无章,社会发展无规律可循;存在主义者和神秘主义者、" 自由精神文化学院" 的发起人别尔嘉也夫认为人的意识的变化是社会变化的基础,人的精神给历史过程以秩序、条理和发展动力,而且一旦人的宗教意识被" 虚无意识"搅乱就发生革命。1922年,别尔嘉也夫同弗兰克及" 路标派分子" 斯切彭一起出版了题为《奥斯瓦尔德.施宾格勒与西方的没落》文集,主张文化源于宗教观念,没有对上帝的信仰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发展。

  从十月革命胜利的那一天起,无产阶级就一直忙于同国内外反动派战斗,无暇顾及文化领域,人民文化素质的低下,旧社会文化的根深蒂固,使他们不可能立即取得文化领域中的优势。但他们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并做了许多实际工作。如列宁亲自去图书馆查阅书目,收集了别尔嘉也夫等资产阶级哲学家的几乎全部著作;布尔什维克党克服困难,建立了" 共产主义科学院" 、红色教授学院,扩大和增强教师队伍和力量,甚至请著名的孟什维克德波林、阿克雪里罗得到大学讲授哲学,制定新的哲学大纲,创办了一些刊物。1922年,苏联人民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动叛乱,经济形势也迅速好转。无产阶级具备了反击资产阶级哲学的物力、财力和理论队伍。

  列宁1922年在《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发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规定了战斗唯物主义的四项重要任务。理论上的回击还须辅以行政手段。1922年教育人民委员部颁布了新的高等学校章程,削弱教授委员会的权限,驱逐出境甚至逮捕一批资产阶级教授、作家。

  在无产阶级的还击下,1927年,各种反动刊物逐渐停办,各种反动学术团体也逐渐停止活动。

2.德波林派与机械论派的斗争

  资产阶级哲学已失去昔日的辉煌,退出了苏联社会生活。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内部又出现了纷争,演化为持续数年的大论战,即德波林派与机械论派的论战。

  此次论战的直接原因是20年代在苏联社会出现的哲学虚无主义。孔德于19世纪中叶开创实证主义哲学,认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的一切以往哲学都是非实证的,是" 形而上学" 的,是伪科学,毫无存在的权利。俄国哲学家波格丹诺夫——第二代实证主义首领马赫在俄国的支持者——十月革命后一直坚持实证主义立场,主张消除和取代哲学。哲学史家波利切斯基主张一切哲学都是形而上学,都没有意义。与此同时,革命队伍内部的一些同志认为哲学是剥削阶级的专用品,是资产阶级的精神模写,应该毫无保留地抛弃,无产阶级只需要科学。斯捷潘诺夫——因出色宣传无神论而受到列宁称赞,也认为," 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不存在某种单独的并与科学相隔绝的' 哲学研究' 领域。" (《苏联现代史论文集》,第211 页)" 无产阶级文化派" 对资产阶级的一切文化采取虚无主义态度,更是影响甚广。

  面对哲学虚无主义的喧嚣,1924年召开的党的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号召全党"必须与使理论简单化和反对理论的倾向做斗争" (《苏联哲学史》第5 卷上册,第224 页)于是,论战开始,并很快形成了两个对立的派别。同样,斯捷潘诺夫发表《历史唯物主义和现代自然科学》一文,宣称马克思主义者接受对自然界的机械论的观点和从力学的角度对自然的理解。这引来了德波林、斯腾等人的反对。斯腾发表文章反驳说,斯捷潘诺夫回避辩证法及其对自然科学的积极作用,强调科学家们对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自发性应提升到自觉性水平。斯捷潘诺夫拒绝接受德波林等人的批评,立即发表文章反驳。这样,在批判与反批判中,论战正式展开。  

1925年2 月,国立季米里亚捷夫科学研究院就斯捷潘诺夫的观点召集讨论会,部分与会者支持斯捷潘诺夫。而恰逢这一年,梁赞诺夫发表了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第一个俄文本,推动了论战升级。机械论派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最终都可归结为原子、电子的简单运动,科学以外没有哲学辩证法的地盘,如斯捷潘诺夫说,从《自然辩证法》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化学还是生物学都可以归结为原子电子的力学和分子的力学;或把事物运动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即外因论,如布哈林提出浸透机械论精神的" 平衡论" ,认为事物发展经历" 平衡状态——平衡的破坏——平衡在新的基础上的恢复" 三个阶段,平衡破坏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体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德波林派则认为,世界上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辩证运动,力学运动仅仅是辩证运动的表现形式之一,不能以它取代复杂的辩证运动,更不能以它否定辩证法的一般,如德波林说,自然科学已经走上了辩证法道路,还说恩格斯全部哲学著作旨在以唯物辩证法反对机械唯物主义。

  论战是旷日持久的,1926年3 月至5 月的两个月,两派每天举行长达4 小时的讨论会。1927年,德波林以手中的权力使" 战斗唯物主义者协会" 通过了一个谴责机械论的决议。作为回敬,机械论派发表文章反驳,并组织了由非官方召集的辩论会。1927年,德波林成立" 战斗唯物主义者辩证法者协会" ,拒绝机械论派成员参加。至此,组织上发生分裂。论战结束,德波林派获胜。

  其实,论战并未真正结束原因有二:一是德波林只是组织上占优势,理论上与机械论派平分秋色;一是这场论战隐患着更大的危险的到来。

3.批判德波林

  第二次论战的隐患很快就显现出来了,并落在了德彼林的头上,他从一个胜利者变为了批判的对象。这次批判开始于哲学界的一场新讨论。

  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者土地问题专家代表大会上,做了题为《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演说。为给当时正在兴起的农业集体化风暴提供理论论证,斯大林批评了" 平衡论" 、" 自流论" ,并且说:有关农业的政治理论工作赶不上实际工作成就,两者之间有些脱节," 但是,理论工作不仅必须赶上实际工作,而且要超过实际工作,武装我们的实际工作者去争取社会主义的胜利。" (《斯大林选集》下卷,第210 页)

  斯大林的演说发表后,哲学界立即组织了讨论会,并评价了哲学界的工作。正是在这个问题上,与会代表发生意见分歧。米丁、尤金等人认为哲学界也存在理论落后于实际的问题,批评德波林等只埋头于理论研究,不过问实际,使哲学界游离于党的中心工作之外。而德彼林派的一些人则认为哲学并不落后于生活,刚刚同机械论派进行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就是明证,不同意米丁、尤金对德波林的批评。哲学界再次纷纷扬扬。

  1930年4 月以前,讨论限于红色教授学院内部,双方平等地互抒己见,一致认为哲学战线应当实现转变,但在评价哲学界现状时,双方意见难以一致。德波林在哲学界资历深厚,对像米丁、尤金这些哲学界的小伙子的批评拒不接受,指责他们以政治取代哲学。

  然而,到了月末,讨论升级了。红色教授学院围墙之外的理论界重要人物加入了评论行列,具有了明显的政治色彩,德波林逐渐失势。

  1930年3 月末,战斗无神论者联合会召开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联合会主席雅罗斯拉夫斯基在发言中批评道,德波林自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统并拒不接受批评。这番话引起了很大反响。到此时,米丁、尤金等人无论是理论水平还是社会影响,仍不足以同德波林抗衡。 

1930年6 月7 日,米丁、尤金、拉尔栗维奇合写《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新任务》一文,指出德波林在政治和哲学两方面的四个错误。《真理报》作为党报,发表了此文,并附编者按一则,声称同意米丁等人的观点。这说明讨论已从理论领域转向了政治领域。

德波林不甘于就此败下阵来,1930年7 月在其主编的《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上发表" 十人文章" ——《论两条哲学战线上的斗争》一文,指出生活摆在哲学面前的主要任务是对唯物辩证法理论的研究,而米丁等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现状及所面临的任务的说明是折衷主义的。德波林此举无异于引火烧身,招来了急风暴雨的大批判。党的机关刊物《布尔什维克》和《真理报》连续发表反击文章,红色教授学院组织也于7 月做出了批评德波林的决议,指出他们所犯错误是,哲学理论工作不仅仍落后于实践的状况,而且没有同党所进行的政治斗争密切结合起来。  

1930年10月14日,红色教授学院党组织再次召开会议,米丁做了《关于哲学战线的状况问题》的报告,更为详细地列举了德波林的错误,即对列宁的哲学贡献认识不足,贬低列宁,抬高黑格尔、费尔巴哈、普列汉诺夫。10月18日,尤金在《真理报》上发表《哲学辩论的几点总结》一文,指责德波林不理解斯大林所说的大转变——社会主义向城乡资本主义分子坚决进攻——的实质和必要性。面对如此凶猛的政治批评,德波林已失去为自己辩护的机会和能力,不得不低头认错。可惜,为时已晚。学术讨论已转向公开的政治批判。这一转变是以领袖斯大林于自己生日之际亲临红色教授学院,并同支部成员米丁的谈话开始的。

  斯大林在谈话中指出,德波林等不是脱离实际的形式主义,而是" 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 双重" 地把德波林踢向了敌人一面,即德波林成了政治党派和哲学党派上的敌人。哲学讨论从此变成了重大政治斗争。红色教授学院又一次召开党员大会,通过了《关于辩论的总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当前任务》之决议,指出德波林等人理论观点的全部总和实际上按其实质乃是孟什维克化的唯心主义;在对机械论作战时,实际上歪曲了列宁的指示,以唯心主义修正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  

1931年1 月25日,联共(布)中央作出决议,谴责德波林派的错误,改组《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杂志的编辑部。同年4 月,战斗唯物主义者辩证法者协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会议,米丁做了《从对讨论的总结看哲学战线当前的工作任务》的报告。讨论正式结束。

  这次论战可以说是由党的领导人发起,又由党的领导人结束的政治大论战。论战促进了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促进了哲学与实际的结合,但也使哲学研究偏离了它应有的、符合自身规律的方向。是一场以政治取胜的哲学论战。教训与经验同在,错误与成功相随。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