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硬核上市启征程!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开启IPO辅导签约

作者:南方plus客户端

1月18日,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下称“大湾区中心”)与兴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华兴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国浩律师(广州)事务所达成上市辅导战略合作协议。此举标志着国企混改创新实践样本的大湾区中心,步入了上市进程的实质阶段。

“大湾区中心是广州市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缩影。截至目前,广州市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502家。”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表示,希望大湾区中心紧抓多层次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红利,发挥专业服务优势,推动更多广州企业IPO。

活动上,招商银行广州分行对大湾区中心授信一亿元。金融机构真金白银的支持,彰显了大湾区中心作为“政府主导推动+国企牵头组建+市场化运作”模式平台的优势。成立两年多以来,大湾区中心围绕“创、服、投、贷、融”等方面,实现了科创要素的市场化配置。

如今,依托北交所,广州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将大有可为;打造生态圈,大湾区中心正力图在科创服务领域大有作为。征途铺就、使命必达,汇聚各方智慧力量的大湾区中心踔厉前行、乘势而上,奋力在更广博的资本市场实现更大发展。

硬核上市启征程!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开启IPO辅导签约

资本“入局”:

国企混改树标杆 加速迈进上市路

“大湾区中心不负众望,2年带回投资金额超过60%金额的投资分红,同时以当前估值给广州产投集团带来增长80倍的投资回报。”大湾区中心股东代表、广州产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东旺说道。

在高东旺看来,大湾区中心成长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财务指标的提升,更在于其对区域科技创新事业所作的贡献,这是广州国企改革的活力体现。这种活力由内至外,遍布在团队、制度、平台等每一个环节。

出身于国资系的大湾区中心,通过引入多元股东资源、激发内生动力、借助国企资源、规范公司治理,既解决了出资人缺位问题,又做大做活了企业。而今,大湾区中心已完成C轮融资,在资本市场的青睐中高歌猛进,吹响了上市的冲锋号。

“创新启航需要资本赋能。”王桂林指出,“多层次资本市场是科技企业开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渠道,注册制改革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大改革,也是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提高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融资比重。当前,中小企业是大陆数量最大,也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群体,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国家始终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签约仪式上,全国股转公司(新三板)华南基地相关负责人分享,新三板已成为资本市场服务中小企业的重要平台,拓宽了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覆盖面,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效促进了企业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北交所的设立,有利于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丰富企业成长路径。

深圳证券交易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国家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是资本市场建设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深交所大力支持市场蓝筹和创新成长型企业发展,形成以主板、创业板为主体的市场格局,为处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广州新三板工作起步早、基础好。截至去年12月底,广州共有203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新三板挂牌公司累计502家。”王桂林说,大湾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与相关券商、律所、会所举行IPO辅导签约仪式,迈出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第一步。

对此,兴业证券广东分公司总经理康志文展望道:“大湾区中心是科技创新生态的构建者和引导者,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号召力和创新资源整合能力。这种企业的竞争力,源于‘政府主导推动+国企牵头组建+市场化运作’国资混改模式的先进性。”

硬核上市启征程!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开启IPO辅导签约

实力“出圈”:

要素配置市场化 数字转型做先锋

去年11月,第六届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现场赛上,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向科研单位张榜发布需求——柔性显示用OCA是高端显示用关键材料。为实现弯道超车,企业需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开展柔性发光显示用光学胶(OCA)产业化技术研究。

随后,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工大无锡新材料院的团队,参加了该需求的“揭榜”挑战。经评审,华南理工大学夏剑辉教授团队成为该企业的合作对象。

“我们可以一对多地和技术专家高效对接,快速建立相互信任。”广州鹿山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郑超博士谈到。夏剑辉教授同样指出:“创新挑战赛给高校院所提供了一个公共对接平台,可以从市场的角度看到产业发展痛点,以及政府的支持导向,使研发更有针对性。”

202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指出,支持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吸引具有顶尖创新能力的科学家团队“揭榜挂帅”。广州中国创新挑战赛将相关实践,走在了全国前列。

作为中国创新挑战赛(广东·广州)连续两年的承办单位,大湾区中心积极推动“中国创新挑战赛”与“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揭榜挂帅制技术攻关项目试点工作”需求联合发布机制,持续跟进和发动上届参赛企业。这是大湾区中心推动科创要素市场化配置的典型实践。

“此前,企业服务很多依靠政府来完成。面对数量庞大的市场主体,仅仅依靠政府财政,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秦海鸥提到,“要素市场化配置,就能让更多资本参与到科创主体的发展中,达成‘政府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发展模式。”

为助力建设要素市场化配置的良性科创生态,大湾区中心不断寻求数字化转型。近日,中央进一步强调,数字技术、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各类市场主体加速融合,帮助市场主体重构组织模式,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

通过打造“科技金融智慧大脑”,借助大数据精准“画像”,大湾区中心能够为各类科创主体开展精准匹配、对接。“无论是滴滴打车还是贝壳找房,都是借助数字化寻找资源。在科创企业服务上,我们同样借助数字化工具,力求更好地服务企业。”秦海鸥说。

据统计,“智慧大脑”平台上的科技企业数据库超3万家,每年以至少1万家的速度新增。该平台现已全面融合了包括科技企业微诊断、政策推送、贷款融资、股权融资、成果转化等8大核心场景及要素对接服务。

硬核上市启征程!大湾区科创服务中心开启IPO辅导签约

服务“破格”:

基地支撑做双创 金融加持强产业

无论是拥抱资本场,还是转型数字化,大湾区中心的落脚点还是赋能服务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站式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具体实操中,这需要打通线上线下、融会金融实体、健全载体机制,最终达成“跨界”发展、服务“破格”。

坐落在广州天河的省部共建重点项目粤港澳大湾区(广东)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是广东省“1+12+N”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的“1”号“领头雁”。运营方大湾区中心在此制定了“筛—进—管—帮—退”服务流程,实施入驻项目全流程精准管控、全生命周期服务。

截至去年底,该基地累计入驻项目157个(含企业和团队),其中港澳项目136个,港澳项目占比86.6%,全国第一。相关项目涵盖了多种前沿科学行业领域,入驻团队转企业考核合格率达100%,投融资合同金额超过1000万元,创业带动就业2007人。

目光向西,在天河五山附近的广州(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天河基地(下称“天河基地”),同样由大湾区中心运营。这里坐拥高校院所集聚的优势,在全国首创打造了全国首创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板。截至目前,转化板已吸引注册展示科技成果270项。

两大创新创业基地——一个面向海外,引港澳英才进羊城;一个深耕本土,让本土科研结硕果。有形的物理空间载体,承载了成千上万创新创业者的逐梦诉求。他们的双创梦想落地,还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浇灌。

大湾区中心长期致力于开展科技金融的相关业务。去年8月,广州市政府发布了《关于新时期进一步促进科技、金融与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中提及的探索“以投代评”“以赛代评”联动创新、探索开展“投、贷”等联动创新、开展“科技金融特派员”试点等举措,均有大湾区中心的身影。

在天河基地,广州穗甬原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陈旨熙受邀成为广州首批科技金融特派员。“我们的工作是发掘企业价值点,帮助初创企业精准定位。”陈旨熙指出,每个科技金融特派员对接数个众创空间或孵化器,为其中的企业、项目提供投融资辅导等服务。

在特派员的身后,还有广州科技金融工作站、广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损失补偿资金池接力服务、融合联动。三者共同呵护科创项目从种子阶段行稳致远。目前,大湾区中心在全国首创开展的科技金融工作站和科技金融特派员试点工作,已超前完成试点目标。

要素汇聚结硕果,科创服务再出发。接下来,大湾区中心将承载政府希冀,串联市场资源,持续为科技创新强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积极贡献资本力量。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李鹏程

【作者】 李鹏程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