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作者:金台资讯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数字通讯的脚步来到祁连山深处,顽强地在这片高寒大地延伸着触角。

从祁连县城出发,200多公里的电缆光纤,在4000多根电杆的支撑下,经过21个基站的分流转换,爬山过河,最终来到了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央隆乡,为广大牧民群众的通讯、上网架起了一条“数字天路”。

今年34岁的刘强,就是这些电缆、电杆和基站的“医生”。

高个、寸头、黑框镜,红色卫衣外面套着黄色防风服,鞋子是最方便走路的那种,再加上寡言少语,理工男气质暴露无遗——作为中国联通青海省海北州分公司的维保人员,今年是他参加工作的第13个年头,已经成了年轻人口中的“师傅”,但央隆依然是最让刘强头疼的一个地方。

“央隆乡托勒村基站受损,监测显示故障。”后台的一个电话,让刘强一大早就从被窝里爬起来,开上白色皮卡,叫上同事谢战云,带上工具包、梯子、钢钳、导链,还有我这个“编外人员”,迎着蒙蒙晨雾,踏上了去往央隆的路。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从祁连县城去往央隆乡的路上。贾丰丰摄

“这是全县最远的一个乡,相当于到甘肃张掖的距离,经常就是路上来回七八个小时,而修理只需几十分钟。”同行了一会儿,聊开了,这位西北汉子也打开了话匣子,“可偏偏就是这条通讯线路,最容易掉链子,由于线路太长,沿途自然气候多变、地形条件复杂,再加上当地供电不稳定,基本上每个月就要跑上两三趟。”虽是“吐槽”,但点着烟、眯着眼,刘强用“青普话”讲出来时,别有一番幽默。

看得出,刘强对这条线路如数家珍:途中哪里要把车开慢点,哪些杆子需要时常检查,他心里有本账;家人打过来电话,没说几句就挂了,虽然他的手机屏保就是两岁的儿子……用他的话说,“要是同样的问题发生在咱头上,还会嫌修得太快嘛?”

由于同时身兼巡线、客服、基站设备维护、故障处理等多项任务,平均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刘强笑言,已经患上了严重的“手机幻听症”——手机没响,都感觉它在响,有时节假日长时间不响,反而心里慌慌的。“摧毁一首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他设置成来电铃声。”

一路沿着黑河峡谷逆流而上,越走越高,但就是不见目的地的影子。看着窗外的光缆电杆不断掠过,我不禁问,“这么多杆子,一个一个能管得过来吗?”

“我们一般通过后台监测,确定事故光缆的大致范围,然后抵达现场,再查看杆号,一个一个排除。”刘强说,我的问题又勾起了他们的另一个“职业病”——排除故障时,他们需要沿着光缆电杆一路步行,全程基本上都是45度仰头看天——仔细看看,他和同事谢战云的头确实都在微微抬起,“不是骄傲,而是一种职业习惯。”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央隆乡驻地,祁连山深处的空旷小镇。贾丰丰摄

快到晌午,经过近四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了祁连县最远的央隆乡。春节临近,推了几家熟悉的馆子,都关门了。刘强带我们游走在空旷的街头,看着炊烟从一家面点的烟囱里飘出来,推门进去,终于能吃顿热乎饭了。一盘辣椒炒肉、一盘洋葱炒肉、再加一份没有酸菜的酸菜炒粉条,味道不好点评,但分量确实扎实,同行的谢战云说漏了嘴,“往常我们都是一碗面就打发了……”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由于我的到来,比平时丰盛了许多的午餐。贾丰丰摄

匆匆吃过午饭,继续向西行驶,十几分钟后,车子突然转向,顺着一条搓板路驶去,再十几分钟后,终于来到了托勒村基站:十来块光伏板、一座光缆塔,再加上一个控制器,就构成了这个基站的全部。刘强和谢战云带上工具,翻过牧民草场的网围栏,径直来到基站跟前,二话不说便爬上十五米高的通信塔,开始修理。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检修车驶上砂石路。贾丰丰摄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去往基站,需要翻过草场边的网围栏。贾丰丰摄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刘强帮把手,我(右)也翻过了网围栏。谢战云拍摄

高原午后的阳光,刺得人睁不开眼,但旷野的寒风还是呼呼地往衣领里钻,冻得我直跺脚,但他们在通信塔上头纹丝不动,两脚蹬在攀手上,一只手抓着栏杆,一只手一边修理一边与后台电话沟通,走近一摸,塔杆冰到刺骨……就是这样一根塔柱,辐射着方圆数十公里内的六百余用户,上网、聊天、购物都依靠着它的信号传送。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为了维护这个小小的基站,我们从祁连县城到央隆乡托勒村,赶了200公里、4小时的路。贾丰丰摄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刘强和谢战云进行现场作业。贾丰丰摄

“为什么要安光伏板?接根电线不是更方便?”我问。

“一个基站平均造价五六十万元,由于草原上用户数量少,要是不借助光伏板,我们连电费都赚不回来。”刘强告诉我,这条“数字天路”的架设与运维,算的不仅是经济账,更是发展账、社会账、民生账。“现在很多牧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数字通讯的便利,生活方式的改变可以说是天翻地覆,甚至有些脑子活泛的牧民,以蓝天白云为背景,就在自家的草场上做起了直播、卖起了牛羊肉,一旁就是快递车……这也是一种诗与远方吧!”刘强感叹。

在祁连最远的乡镇,我见证了维护人员对“数字天路”的守护

作业现场。贾丰丰摄

经过1个多小时的忙活,基站修好了。深冬天黑得早,返程路上,空旷的草原飞逝而过,不一会儿远方山脊便烘托出满天星辰,而车厢里已响起他们如雷的鼾声……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