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皋兰从“点”到“面”整治人居环境“唤醒”农户共守新风貌

作者:皋兰发布

乡村振兴文化墙绘让“冷冰冰”墙面瞬间灵动,乡村戏台让文化广场多一份活力,古香古色凉亭把村庄装扮得宛如景区……经人居环境整治后的皋兰县黑石镇和平村以全新面貌迎接每一天。

皋兰从“点”到“面”整治人居环境“唤醒”农户共守新风貌

图为和平村休闲广场。高康迪 摄

农村人居环境是农民生活水准重要标志,近年来,甘肃省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开展“厕所革命”“垃圾革命”“风貌革命”等措施,皋兰县内大部分村庄环境明显改善,并探索出了适合当地的模式。

“垃圾在路边堆、土猪圈七零八落、处处都是旱厕味……多年来没有形成良好习惯,也不知从哪里下手改变。”今年65岁许贞常自幼生长在和平村,回忆起当年,他用“乱七八糟”来形容昔日环境,用“糟心“形容过往心情。

和平村位于黑石镇东南部,甘土公路穿村而过,由于该村相对分散,多数村民居住在沟沟岔岔偏僻地带,成为环境差、难整治的主要原因。

2021年,经皋兰县委、县政府同意,由农业农村局牵头,黑石镇政府具体实施的和平村“村容村貌环境项目”“美丽乡村项目”陆续上马,计划用1年时间解决和平村村容村貌脏、乱、差现状。从乡村垃圾管理、拆除破旧建筑等方面进行整治。

皋兰从“点”到“面”整治人居环境“唤醒”农户共守新风貌

图为和平村排洪渠整治前后对比图。

“农村落后面貌是自古沿袭下来的,落后思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变。“和平村村委书记许万清为尽快将项目顺利实施,便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讲项目具体怎样开展、达到什么效果等,用“千言万语、千家万户”精神凝聚全村人改变村容村貌的共识。

当今,农民对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意识还十分薄弱。虽然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可依然留有一些不良乡土风俗和封建思想观念。比如:“拆了猪圈地方归谁”“垃圾要放哪里”在诸如此类思想地制约下被动破坏生活环境。

许万清和村干部正面解释不通就从反面解释,比如:土猪圈已过时,不是规模生猪养殖的最佳选择,如今闲置也不属于个人,如果拆了,村子整洁舒适,好环境大家能共享……

许万清说,“有些话重复上百遍,每次有村民理解就感觉像过了一关”。待大部分人接受后,许万清将村里实际情况汇报给农业农村局,决定“边拆边改造”。

看着原堆满垃圾的排洪渠改造修上围栏、专门设立了垃圾投放点、土护坡成了石砌护坡……村子一天比一天整齐,本不接受的村民纷纷赞成。

2021年,皋兰县累计投入人力5600人次,车辆425辆,清理“三堆”2072处、整治“五乱”2516处;拆除危旧房屋118户、利用10户;深入实施村庄“四化”工程,美化280处、栽植苗木3.7万株、硬化73.16公里、安装太阳能路灯880盏。

皋兰从“点”到“面”整治人居环境“唤醒”农户共守新风貌

1月中旬,许万清在和平村彩绘墙面前介绍村容村貌整治后带来的变化。高康迪 摄

“环境好,心情好,精神也足。”许贞常说,如今,大家吃完饭在村里散散步,在凉亭里聊聊家常,时不时还有文艺节目在广场演出,也会自觉捡起路边垃圾丢进垃圾点。

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从“点”向“面”推开,尊重农民意愿,稳妥、规范有序推进。人居环境改善一直是进行时,永远没有完成态。

眼下,距离春节仅半个月时间,2021年,对于和平村每个村民都是有意义的一年,从环境革新到精神变化,他们期待着新一年更多改变。(县融媒体中心高康迪)

责编丨王佳丽

审核丨颜维平

皋兰从“点”到“面”整治人居环境“唤醒”农户共守新风貌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