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作者:青藏铁路

“湟源站11号道岔反位无表示,请做好准备,马上处理。”1月11日晚21时38分,青藏集团公司西宁电务段海晏信号工区工长吴万忠接到段调度指挥中心监测值班员马淑萍打来的电话,电话中,马淑萍的语气低沉有力,此时,她正目光炯炯地盯着眼前的电脑,从道岔曲线变化中,从容捕捉故障的蛛丝马迹。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道岔无表示,道岔动作时间只有1秒多。”马淑萍反复调看11号道岔的曲线变化,嘴里喃喃重复着这句话。

“马上去室内检查断相保护器,故障点就在那里。”2分钟后,她果断通知现场。

20时02分,吴万忠打来电话,告知故障点真是11号道岔的断相保护器故障,经更换后道岔恢复表示,马淑萍再次远程调看11号道岔曲线,参数形态已全部恢复正常。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道岔发生故障时,要迅速调阅故障曲线,第一时间判断故障点在室内还是室外,这样才能压缩故障延时。”马淑萍一脸自信地说。

其实,马淑萍的笃定从容,源自她日复一日的积累学习。2000年,马淑萍走出兰州铁路机械学校的大门,来到格尔木电务段,成为一名见习生,因生性泼辣,不惧工作脏累,加之爱学好问,师傅们都愿意教这个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女孩,不出一年,她已完全胜任单独上岗,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通过不懈的努力,短短4年,她成为车间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2007年,经过层层考核,马淑萍成为青藏铁路第一批女调度员,当时正值兰青、西格二线电气化改造设备调整适应阶段,设备故障层出不穷。对每一个故障现象、分析思路、发生原因、处理方法,她都一一记录在自己的学习本中,对一些疑难的典型故障,她反复咀嚼烂记于心。十几年中,她的学习本有厚厚一大摞,记录的大小故障案例近千个,即便是休息日,遇有棘手的故障时,同事们也习惯向她请教,她也总是热心相授。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2015年,马淑萍从调度员转岗成为一名动态监测员,为了迅速适应新岗位,她开始了不分昼夜地学习道岔、轨道电路、信号机、融雪等信号设备的监测方法。她将近三年的监测记录一一调出,从故障曲线回放到现场处理流程,字句不漏,细细分析,并把每一次故障反映出的数据曲线和此前记录的故障原因一一对照,很快,她掌握了通过参数曲线判断故障的技术诀窍,成为监测中心的故障判断高手。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2017年,马淑萍主动申请到武汉学习高铁信号设备监测技术,通过自己的努力,一个月的培训结束时,她以96分的结业成绩,力压一众90后。

“不出去就不知道自己的差距有多大,自己要学习的东西实在太多。”谈及那次外出学习,马淑萍感触良深。

有问题找马姐。在监测中心,这句话早已成为同事们的共识。

去年11月份,监测员钱晓婷监测发现哈尔盖站44—46DG和DG1电压异常波动,通知现场把引接线和轨道绝缘都一一换过,故障却依然存在,焦头烂额之际,她想到马淑萍。

接到求助,马淑萍迅速在大脑浏览自己此前遇到过的类似故障。

“你别着急,看看44#道岔的岔后绝缘是否正常?”她在手机中远程从容指挥。几分钟后,钱晓婷打来电话,说有一处隐蔽的岔后绝缘破损,更换后故障已完全消除,言语中充满对马淑萍的钦佩。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从事监测员7年多,马淑萍监测发现的疑难故障多达40件,她的精准判断和从容处理,大大压缩了现场故障处理时间,保证了每一趟高原列车的安全运行。

“只要马姐当班,安全上我们就百分百放心,现场设备发生故障,我也不会紧张。”钱晓婷说。

紧盯着小小的电脑屏幕,日复一日中,马淑萍依然在从容地为信号设备“悬丝诊脉”。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

图 文:赵风斌 刘钊

编 辑:张生海

审 核:赵风斌

总监制:李宗仁

这位“马姐”练就“悬丝诊脉”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