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破前方浪潮

作者:南方日报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破前方浪潮

港珠澳大桥上的一排一座桥。钱文磐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破前方浪潮

抓住历史机遇,再创新辉煌

编者注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区,建设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推进前海开发开放,都是总书记习近平亲自规划的重大国家战略和决策, 部署和亲自推广,也是广东在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机遇。近年来,广东大力推进"双区"建设和横琴、前海合作区建设,努力把总书记、党中央绘制的宏伟蓝图变为更加现实。从此,南方日报推出了"抓住历史机遇,再创新辉煌"系列报道,全面回顾广东近年来贯彻落实总书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把国家战略推向大地综合成果。请注意。

10月19日,随着东莞松山湖科学城未来15年发展总体规划的正式发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综合科学中心首批启动区之一,松山湖科学城发展蓝图绘制完成,建设加快。

每个月都有新的进展,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自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来,全省坚持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新时期广东改革开放的"框架", 坚定不移地承担重要职责,下大力气,召开了六次省级会议,推动大湾区建设长期结合实施体系,全省努力推进大湾区建设。

打破波浪向前,稳步前进。广东携手港澳三大硬通加快实现硬联通、软联通、智能联通、企业联通、心联通三大目标,向世界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迈进。

大湾区创新网络初期形成

位于江门开平金鸡镇,位于地下700米的一座大型国家科学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站建设进展顺利。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开平中微子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楠期待该站的建成:"在很多未知的领域,可能会让我们大吃一惊!"

粤港澳大湾区能否与世界级大湾区相媲美,科技创新是重要的评价指标。《规划纲要》提出,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之后广东加快集聚世界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协同工作,逐步建成"四梁八柱"。

从中微子实验站到二期分裂中子源,从人类细胞谱系到冷泉生态系统,在粤港澳等地,一大批被誉为"国家重仪器"的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预计5年内,广东将有超过15个大型科学设施投入运营,吸引超过10,000名高级人才。

不断壮大的大型科学设备集群为基础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以打造大湾区的原始创新源泉。国家级、省级战略创新平台的落地,为粤港澳协同创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目前,鹏程实验室已与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大学等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工程院院士、鹏程实验室主任高文认为,通过共享战略创新平台,内地与香港在科研方面具有互补优势,更有利于创新成果的输出。

三地共建的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是近年来粤港澳创新深度联动的重要载体。

2019年12月,首批10个粤港澳联合实验室正式获批布局大湾区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如人工智能、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由粤港澳大学共同建设。 具有粤港澳合作基础的科研机构、企业等法人实体。

"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的建设是一次新的尝试。成员均为长期从事生物技术与健康研究三地的科技工作者,有利于整合团队优势,加强基础研究的前瞻性。"粤港新型传染病联合实验室主任关宇先生说。

截至目前,粤港澳20个联合实验室已开工建设。在最近公布的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中,广东提出到2025年在粤港澳建设约40个联合实验室。

科技界空前紧密合作,使粤港澳三地创新要素流动更加顺畅,加快实现"货币中转、人与人、税收平衡"。

2019年7月30日,香港科技大学(HKSTS)成功拨出316.96万元财政资金用于广东省级科研项目,这是首个成功拨付的省级科研经费。截至目前,全省财政科研经费直拨中转累计超过1亿元。

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频联合研究催生了越来越多前沿的基础性科研成果。为了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行业转型的第一线,粤港澳大湾区探索形成"港澳高校-港澳科研成果-珠三角转化"的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模式,采用英国无人机、 云州无人船等重大科研成果在珠三角的港澳顺利向陆地转化。

今年上半年,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开工建设,粤港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更加顺畅。"中心将聚焦大湾区重大需求,培育全省战略支柱产业发展,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注入新鲜活力,构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战略节点。"省科技厅厅长于国平说。

随着科技设施的互联互通、科技要素的畅通、科技创新链的融合,粤港澳大湾区已初步形成创新网络,加快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的重要源泉。

大平台大项目推动大产业发展

在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粤港澳青年经常在咖啡厅进行项目路演,用普通话、广东话、英语交流流利,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的热点。

横跨珠江口,深圳前海、创业青年刘超峰和朋友共同创立了网络科技公司,公司已经走过了7年,在数字支付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深圳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也是我梦想的起点。"刘超峰说。

西北方向约60公里处,广州南沙一个叫"山江独角兽牧场"的地方,吸引了100多家科技企业落户,累计估值超过600亿元:来自科技的云、小马志航、共创车已经进驻,使这里逐渐成为总部的人工智能聚集区。

不仅在自贸区,环顾大湾区,三地合作发展平台遍地开花。佛山三龙湾、虎牙全球研发总部、大家庭机器人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东莞滨湾人工智能产业链和大型健康高端医疗产业项目体系涌现,中山潻恒新区、生物医药、高端装备、高端服务等多点动力,新兴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规划纲要》出台以来,广东加快大湾区现代工业体系建设,不断推进先进产业基础和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根据2021年财富500强榜单,包括华为、腾讯和美国在内的25家大湾区公司上榜,比2017年增加了八家。

国内外企业用脚投票,坚定乐观地看好大湾区的广阔前景。

"我希望能够与客户和合作伙伴一起打造大型工业空间,打造智慧湾区。华为副总裁周建军对未来充满期待。

"我们希望利用先进技术生产可持续、高性能的产品,积极参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埃克森美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万立峰相信,该公司去年投资约100亿美元的惠州乙烯项目将在广东、香港、澳门和大湾区实地建设。

动力超级发动机等重大项目为大湾区优势产业加速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劲动力。

一个月前,在深圳亮烧电基地项目现场,广东举行了今年第三季度重点启动活动的一项重大项目。光亮内燃机动力基地项目投产后,将为深圳亮科城、前海等海湾地区重点区域提供更好的动力保障。

读好"词窍门",打造系统"红利"

"刷单,按指纹,秒报关",近日开通的一项重大跨境民生项目——粤澳新通道(青毛口岸),创新采取"合作查验,一放"通关模式,旅客最早20秒即可完成通关。

广东和澳大利亚相互联系,使资源要素流动得如此之快。

在粤港澳大湾区内,有两个系统,三种货币和三个独立的海关区。这些独特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让三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资源要素流动的真正困难。

打开湾区建设情况,先推"话窍门"。广东以深入实施"大湾区通"项目为抓手,基础设施"硬连通",规则机制"软衔接"。一批重大互联互通项目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不断推进人员流动、物流、资金流动,信息流动加快信息流动,为三地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高铁里程超过1200公里,特别是与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标志性工程建成,从港到珠海、澳门仅需30分钟,港到广州缩短到不到1小时,三地之间出行更加便利。

珠江口两岸,世界级的机场群,港口群崛起,大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2亿人次,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过8000万标准箱,均位居世界四大湾区第一。

要构建高标准的规则汇聚、机制对接,在更深层次上加快大湾区共发展,进一步提升三地市场整合水平。

广东以规则趋同为关键,打破壁垒,积极探索"三地、一政策、三地",努力把制度的差异化为制度的效益。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称号评定和专业资格认定方案的推进实施实施,在建筑师、医生、教师、导游等8个专业领域,三地推广专业技能鉴定"一考多证"。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100多名港澳专业人士和数十家港澳专业企业正在横琴新区备案和执业。华住联合设计顾问(横琴)有限公司总经理深刻体会到人才井喷带来的政策效益。

这项改革已惠及超过2 000名港澳专业人士,他们通过获得内地注册,打开了通往广阔市场的大门。

同时,三地营商环境规则对接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在CEPA框架上探索实施较短的港澳负面清单,基本实现了与港澳服务的贸易自由化;3年来,广东新增港澳资企业5万余家,实际动用港澳资金3400多亿元。

汇聚生活和工作环境,吸引更多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学习、就业、生活。为抓住这一新趋势,广东加快建设"1加12加N"孵化平台的载体布局,引入港澳专业孵化器和社会组织提供特色服务,打造青年创新创业园区。依托这些遍布全省的创业基地,近600名港澳青年创业团队,4000余人到广东追梦。

软硬联通加速了人们的心,粤港澳三地画了一个更大的同心圆。

一线病例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理财通行证"出售

数百名大湾区居民喝"头汤"

"我一直想参与内地金融市场的投资,分享内地经济增长的红利,在得知《跨境金融通讯》发布后,立即联系银行寻求建议。10月19日,首个为中国、粤港澳个人投资者建立的金融互联机制,首批"跨境理财通行证"产品上市,澳门青年联合会副会长、青岛市青年创业就业协会会长刘志龙成为工商银行横琴分行办理"北行通"业务的首位客户。

"跨境金融通讯"分为"北向"和"南向",借助这一特殊渠道,港澳投资者和大湾区内地投资者可以通过当地银行跨境购买对方银行销售的符合条件的投资产品。这是中央人民政府为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而采取的又一金融创新举措。

那天,大湾区有数百名居民和刘志龙一起喝"头汤"。数据显示,仅10月19日,内地转售银行就向港澳投资者汇出180笔"北向"投资资金,达1538.7万元。内地合作银行与港澳销售银行合作,为大湾区内地投资者汇出128笔"南南"投资资金,金额达1773.3万元。

"引入'跨境金融通讯',不仅有助于大湾区居民更灵活地配置家庭资产,也有助于粤港澳金融机构拓展业务,深化合作,加快粤港澳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副行长苏伟说。

在我国扩大双向金融开放的背景下,"跨境金融传播"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广东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易兴建看来,"跨境金融管理通道""合格试点银行""合格投资者门槛""产品风险限制"等内容体现了试点意图,"要使跨境资金流动风险可控,投资者风险可控,以推动大湾区金融市场更加深度互联互通,资本项目进一步开放, 积累了更丰富的过往经验。

专家意见

张艳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

大湾区探索国家体制机制创新之路

"粤港澳大湾区在制度机制、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应最大限度地对接机制,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应继续深化改革,重点突破大湾区行政区划市场要素流动的障碍,通过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和创新环境, 从而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

谈论成就

辐射驱动周边高质量发展

南方日报:如何评价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成果?

张燕生: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近年来在体制机制、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在促进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城乡协调发展方面得到了有益的探索。一方面,粤港澳三个体制机制加快对接,要素加快流动,另一方面,广东提出建设五大都市圈,以广州都市圈为例,不仅覆盖珠三角、广州、佛山、肇庆,还有清远北部生态开发区, 云浮韶关,即实现粤港澳大湾区本身与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近期深港共同发展的发展引起了强烈关注,原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香港提出建设"北方都市圈",这将导致未来两大城市之间更紧密的经济和社会交流, 这是"一国两制"的全新生动实践。

三是前海拓展区、横琴"升级"、在体制机制对接和深化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创新、绿色、协调发展难以兼顾的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在整体三大方面,特别是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化、效率变化、动态变化、碳峰、碳中和目标、促进共同繁荣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探索。

畅谈未来

以高度开放的方式聚集全球人才

南方日报:在新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如何更好地助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新的发展格局?

张艳生:下一步,粤港澳大湾区应最大限度地加强三地对接机制,共同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对探索中国特色的高标准市场经济体系和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系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从城市层面看,深圳等城市深度融入国际经济周期,近年来,不断推动产业链向中高端迈进,加快创新驱动,未来重点应是更好地推动转型升级;

南方日报:广东对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何建议?

张燕生:立足新发展阶段,广东的首要任务是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技术驱动、创新驱动,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科技创新的高地。积极探索能源密集型产业低碳转型,为全国乃至世界探索高效、公平绿色发展的新模式。同时,要努力促进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最后,要加强开放合作,加强五大都市圈协调,更加重视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要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辐射的同时,带动粤东、粤、粤北、粤西北走向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前列,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带动国家向更高水平开放,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需要广东加快吸引世界级人才,打造世界级创新链,加快实现重大科研瓶颈的关键突破,还要注重金融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撰稿:南方日报记者李凤祥、何丽源 王伟 唐 柳宇 陈英 马方良涵

统筹:吴哲罗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