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总有一台车会让合资企业意识到,中国品牌已经站起来了。

过去20年,中国轿车产业发展都脱离不了两个字:低端,几乎所有企业在面对强势的外资主力部队的时候,都会束手无策。

相比于可以依靠性价比、尺寸、配置的SUV市场,中国轿车面对的已经是产品力非常强势的外资对手。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10万级家用轿车,日产拿出的是轩逸,朗逸的背后是大众,卡罗拉更是全球顶级产品,中国企业想要用同样的尺寸、同样的标准来从这些产品手中抢夺市场,显然难度不小。

过去,外资企业是看不上中国对手的,因为在他们看来,推向市场的10万级车型无论从尺寸、配置、动力还是价格经济性,都贴合更多用户群体,毕竟这些都是全球车型。

但进入中国的全球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产品力是亏欠的,一方面有减配问题,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要求更运动、更智能、更年轻的轿车。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优秀的中国企业总是善于找到机会,并且推翻传统合资企业建立的壁垒。伴随着逸动车系累计120万销量的落地,中国轿车彻底拉开了与外资品牌正面对抗的大幕。

这是中国乘用车历史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年轻轿车,以年轻定位面对消费者,取得的一次重大突破,其背后是长安汽车对市场深度调研的一种认可,同样是对长安现有技术储备能力以及质量控制的一种承认。

长安的2021年销量数据显示,逸动PLUS完成了全年17万台销量成绩,成为领跑中国自主轿车市场的绝对成功者。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而这份成功的背后,是终端价格让步极少,用户对品牌认可度极高的另一种现状。

显然,对于不少中国消费者来说,10万预算选车,逸动PLUS成为了逃不开、离不去的选择,它恰到好处的产品力以及精准无误的定价,掐准了消费者的命脉。

这些年,长安一直在优化逸动系列。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逸动PLUS作为大改款车型,升级蜕变是里里外外的,在新四化转型的市场化压力下,长安为其提供了更好的智能优势、操控优势以及节能亮点,成为了一台产品力完全能够超越同价位合资车的中国产品。

中国工程师懂中国人这件事儿,在逸动PLUS上能够看的非常清楚。

大量的用户群体对动力有需求,而过去消费者面对的则是装备1.5L、1.6L动力架构的朗逸、轩逸,加速慢超车吃力,动力属性的标定方式,就是只能日常代步。

逸动PLUS可以说是第一个把动力搬到10万级市场的中国车。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蓝鲸新一代NE 1.4T高压直喷发动机拥有160Ps最大马力以及260牛米最大扭矩,在1500转就能够获得最大扭矩,这样的加速感受之前是体会不到的。

很快,以逸动PLUS为成功标杆,不少中国企业似乎找到了流量的密码,皆以动力为产品力,锻造加速更快的车型。

而对于用户来说,逸动PLUS的优势远不止动力,还有无法被短期超越的科技配置亮点。

比如说,逸动PLUS配备了同级没有的540度全景影像系统,还配备了双10.25英寸屏幕,大大提升了停车、倒车的安全性,日常使用娱乐性也有本质上的升级。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配置上的优势,可以说彻彻底底地推翻了合资轿车“娱乐基本靠蓝牙”的模式,让中国轿车市场直接进入到了科技、大屏、人机物联时代。

其实科技这一项配置在SUV领域已经推行很久,之所以没有进入到轿车领域,是因为成本太高,太多的企业无法降低成本。

拥有大量知识产权储备,同时能够更好控制成本,保证质量的长安,率先将最新的技术均数投放在逸动PLUS上,这使得中国轿车市场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状态挑战合资产品。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我自己买了台逸动PLUS,这台车拥有完全颠覆我对国产轿车认知的实力。

当朗逸还在以12秒加速和雷克萨斯ES200一决高下的时候,逸动PLUS已经让朗逸看不到尾灯。

当轩逸还在用小屏幕看倒车影像的时候,我和我的逸动PLUS已经用540度全景影像穿越了人流拥挤的小胡同,同时还召唤小安来了一首《孤勇者》。

而逸动PLUS获得成功不仅仅靠的是自身出色的实力,还有中国品牌整体崛起的大背景,从钢铁制造到精加工工艺的提升,从内外饰设计到人机工程学的强化,再从成本控制到总装工艺的精细化体现,毫不夸张的说,逸动PLUS就是汽车工业强势崛起的鲜明代表。

从逸动PLUS销量看差距:我们与合资车的差距,比想象的要小

而用户也在用行动证明,逸动PLUS的每一项产品力都恰到好处的带来完全不同的用车生活,也正是基于此才开始逐步抛弃传统合资轿车。

同样用户也在证明,中国品牌逐步开始压倒外资,被压着打几乎20年的中国轿车项目,终于随着逸动PLUS的成功,而抬起了头。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