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1955年,大陆实行了军衔制,共有10人被授予了元帅军衔,大将10名,上将55名,中将175名,少将800名,校级军官3.2万名,尉级军官49.8万名,准尉11.3万名。对如此之多的将领和军队干部进行授勋表彰,工作量是非常巨大的,就会出现一些争议,这也是难免的。有点将领嫌自己军衔高了要让衔,比如元帅罗荣桓、大将徐海东、大将许光达等,也有嫌自己军衔低的,比如许世友、王近山、王必成、钟伟等。

然而争议最大的还是开国大将的授衔问题,开国大将共有10位,但有4人的军衔都曾有过争议,其中大将许光达的争议最大,不仅许光达自己觉得受之有愧,就连许多将领都认为许光达的军衔确实高了。许光达曾三次提出了要让衔,但毛主席就是不允许,还表扬他说:“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那么中央是出于何种目的要在1955年实行军衔制,搞大授衔呢?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解放军为何会在1955年实行军衔制?

起初我军是不提倡军衔制的,我军讲究的是官兵平等,军队实行军衔制总让人觉得有点“论功行赏”的味道。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我军不少将领都曾在北伐军中待过,他们清楚地知道国军内部官兵不平等的一面,有军衔的人在物质、待遇和地位上都要压制普通将士,这就导致了旧军队习气的滋生,削弱了部队的整体战斗力。因此,一开始时很多人是不提倡军衔制度的,况且我军的政委以及党员民主等体系很好的弥补了一些部队指挥、补给、后勤等各系列问题,所以这事就一拖再拖。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但是后来随着我军军队人数过于庞大,要想实现统一协调指挥,没有层级的军衔制度是很难协调的,比如两人都是师长,在一起统一指挥时,该由谁发号施令,如果有军衔的话,军衔高的指挥军衔低的,军衔一样,排名靠前的指挥。在1940年彭德怀曾向中央提出过实行军衔制,但那时是抗战时期,任务繁重,部队又太分散,后来接连是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战事一直耽搁。而之所以会在1955年实行军衔制,主要有几方面的考虑。

1、为了提高军队的待遇

在解放战争的中后期,我军陆续解放全国的各大城市,我军大多将领以及士兵都是穷苦出身的农民,很多人没有进过城,看见城里的稀奇玩意都觉得新鲜,见什么都想买,但又买不起,拿了放,放了拿。我军是集体供给制,军队的衣食住行等全部都是统一安排和发放的,津贴很少,所以根本就没有钱买,起初还好,后来经常遭白眼。不少人出生入死大半辈子,很多将领竟然连一些基本的生活用品都买不起。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2、为了方便和协调统筹指挥部队

我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还好,都是规划了相应的根据地和野战军形式,各成体系,协调统筹指挥上面很是得心应手。但是到了抗美援朝时期就出现了尴尬局面。刚开始时,志愿军主要是由东北野战军的13兵团组成,但是后来部队越来越多,有的部队撤回国内休整,有的部队又补充到了朝鲜战场。这些部队的组成就复杂了,有一、二、三、四野的部队,也有华北野战军的部队,还有原国民党的起义部队。志愿军的指挥框架不变,除了彭德怀之外,志愿军指挥司令部的体系大多都是四野的将领,比如志愿军参谋长解方(少将)怎么指挥陈赓(大将)。你是四野的军长,我是二野的兵团司令,你是三野的兵团司令,我是四野的兵团司令,凭啥你指挥我作战。

3、外交上出现尴尬

美军和苏军都是军衔制,在朝鲜谈判时,美军谈判代表的肩膀上都是三四颗星,我军肩膀上啥也没有,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军是派了一名普通士兵或者都是文官参与谈判。在那时我军和苏军经常会有合作往来,我军将领会见苏军将领时,我军只要看对方肩膀上就能知道苏军代表的身份,而我军代表则要介绍一堆来体现身份,以示对人家的尊重。

所以在打完抗美援朝的1955年,我军才实现了军衔制。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开国10位大将,为何只有8位享受大将待遇?

军衔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为了表彰那些为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将军们,军衔的高低也代表着不同的待遇。比如开国元帅是属于行政三级的待遇,享受的是政治局委员的待遇,开国大将享受的是行政四级待遇,属于副总理级别的待遇,开国上将属于行政五级,享受的是国务院秘书长的待遇,开国中将是行政六级,拥有着部长的待遇,只要是在中将以上的军衔,都能够拥有秘书和保健医等等。

而唯一待遇享受不对称待遇的就出现在10位开国大将中,开国大将本来是享受行政四级的待遇,但只有8位大将的待遇和军衔对等,有两人的待遇和军衔是不对等的。其中张云逸大将享受的是元帅级别的待遇,也就是行政三级待遇,而许光达享受的却是上将的待遇。

大将许光达是毛主席亲自特批的,让他享受行政三级待遇,而许光达大将则是他自己提出的,他一再坚持,毛主席也就答应了。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张云逸为何是元帅待遇?

对于张云逸来说,第一,张云逸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在1955年授衔时,他已经63岁了,比毛主席还大一岁,张云逸参加同盟会闹革命时,林彪和粟裕才2岁。10大元帅中除了朱老总,其余九人都要叫他一声老大哥。

第二,张云逸的资历很高,给他更高的待遇,以便显得不尴尬。

毛主席曾说:“共产党在国民党军中能说得上话的人不多,张云逸是其一。”

张云逸曾入孙中山大总统府当参谋,比蒋介石还早。他和薛岳是同班同学,和白崇禧、李宗仁、杨虎城等国民党高级将领关系匪浅。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参与指挥过广州起义,后来混进广西国民党军高层,和邓小平在广西发动了百色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并且担任军长,是我军的主要缔造者和创始人之一。

在组建新四军时,是他亲自前往澳门请叶挺出山的,又和陈毅分别联络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对新四军的组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新四军重建,陈毅是军长,他是副军长,陈毅回中央时,由他指挥新四军。在解放战争中,他转居二线,淮海战役时,他发动了430多万民工支援前线,淮海战役的庆功名单上,他的名字排在粟裕之前。在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也组织了上百万民工支援前线。

劳苦功高的张云逸理所应当享受元帅待遇。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许光达为何会有那么多的质疑声?

开国大将的军衔评比不同于其他军衔,一般上、中、少将的军衔比的是战功、资历、职位,还暗暗比较政治表现。但大将的因素就比较多了,有四位开国大将的军衔在授衔前是有争议的,粟裕的战功超过了不少元帅,很多人认为该授予元帅;徐海东缺席半个抗战和整个解放战争,就战功和军中职位而言,已多年不掌兵了,但还位列大将第二名;1952年评选军委委员时没有王树声和许光达。

评选大将考虑的不仅仅是战功、职位和资历,还要考虑特殊贡献和所代表的军队体系。比如粟裕代表的是战功系列;徐海东代表的除了鄂豫皖根据地,还主要是他在土地革命时期有特殊贡献;黄克诚的战略眼光堪比毛主席,曾预判了解放战争的走向,建议中央迅速抢占东北;陈赓党龄除了朱老总还超其余9为元帅,资历仅次于张云逸,战功仅次于粟裕;谭政是政工大将的代表;肖劲光是四野虎将,四野四个兵团司令员中综合能力最强的,也是海军的代表;张云逸资历高,是新四军四大巨头;罗瑞卿是公安大将。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四方面军的人数曾远超中央红军,王树声作为四方面军曾经的副总指挥,鄂豫皖根据地的主要创建者之一,所以理所应当作为大将代表。

许光达则是被临时突击上来的,许光达的资历、战功和职位不足以服众。比如萧克、王震、张宗逊、甘泗琪等人无论是战功、资历和职位都要超许光达。特别是萧克,许光达在土地革命时期仅仅是师级干部,而萧克曾是红二方面军的二把手,资历和职位要高许光达好几级,萧克在抗日战争时期又是八路军师长,和他平级的都是元帅。

在10位开国大将中,为何一位享受元帅待遇,一位却只是上将待遇

而许光达被突击为大将的原因有3:

1、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老人,中央红军出了8位元帅,红二方面军出的元帅只有贺龙一人,四方面军的大将有了王树声和徐海东,还包括曾是四方军参谋长的陈赓,二方面军必须有大将作为代表。

2、在红军九大军团中,其余的军团要么有元帅代表,要么就是有大将代表,红二军团出的优秀将领不多,许光达作为红二军团仅剩的四位党员之一,是最佳的代表。

3、许光达是我军装甲兵团司令员,苏联军队的装甲兵团是大将军衔。为了对等的军事交流和发展我军的装甲部队,许光达应是大将才对。

所以从这些条件来看,许光达被授予大将是实至名归的,没有什么可争议的。但许光达大将总觉得受之有愧,曾几次提出要让衔,毛主席多次拒绝,最后折中处理,中央接受了许光达降低待遇的请求,只享受上将待遇。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