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跳进爱丽丝的兔子洞

作者:光明网

作者:叶紫

155年前,牛津大学的一位年轻数学家根据朋友十岁的女儿爱丽丝·里德尔(Alice Riddle)创作了另一个虚构的小女孩的故事。数学家是刘易斯·卡罗尔,故事中的女孩也叫爱丽丝。《爱丽丝梦游仙境》出版于1865年,里面有一个深深的兔子洞,一种变形的魔法药水,一张漂浮在空中的笑脸,一个脾气暴躁的心形女王,一个Vinono中的卡牌士兵,以及一顶疯帽子,爱丽丝在仙境中的深厚朋友。

在这个童话故事中,我们不仅读懂了光怪的故事情节,还遇到了充满逻辑和哲学意义的文本表达。如果说卡罗尔的原创作品被比作一个概念,那么后世的阅读则无限期地扩大了这个概念的延伸。阿尔贝托·曼格尔(Alberto Manguel)和哲学家吉尔·德雷茨(Jill Dretz)等作家在卡罗尔的故事中(包括1871年出版的姊妹书《镜子里的爱丽丝历险记》)试图将他们概念世界的线索,新视角的逻辑以及激发思想碰撞的酶联系起来。

开始:跟随跳入兔子洞

许多幻想故事都是以最普通的日常方式开始的。在C.S.刘易斯的《狮子、女巫和衣橱》中,四个兄弟姐妹拜访了一个亲戚家,偶然发现了一个亲戚家的壁橱,原来这是纳尼亚王国的入口。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以一个被姨妈家人拒绝的男孩平常的一天开始。J.R.托尔金的《指环王》以比尔博·巴金斯(Bilbo Baggins)的111岁生日派对在包的底部开始。

与这些故事相比,最小但最令人脑力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也开始于一个普通的英国下午。爱丽丝和她的妹妹坐在河边看书,但书中没有插图或对话。爱丽丝越来越困倦,她想:"这样一本书有什么用呢?"一本没有图表,没有对话的书。然后那只红眼白兔跑了过来,爱丽丝跟着它进了兔子洞。这是一个很深的兔子洞,是仙境的入口。

与平行世界的纳尼亚王国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不同,爱丽丝梦游仙境是一个地下王国。王国不是一个平行的世界,而是隐藏在兔子洞下,但不是生活在地表的人。

由于它不是一个平行世界,它是一个真实但未知的世界。对于生活来说,信仰、情感和思维方式的许多部分就像隐藏在水平之下的冰山主题。这些真实的东西总是影响着你的生活,但它们和潜意识一样潜伏在大脑皮层的凹槽中,有时隐藏得太久,导致我们误以为它们是属于另一个世界的想象产品。那么,卡罗尔在《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隐藏了什么呢?文字游戏,逻辑耳语和美丽的想象力。虽然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但它传达了理性的真相。

逻辑:童话故事的外壳下

刘易斯·卡罗尔的故事在每一行中都有意义。通过爱丽丝的心理描述,以及她对奇怪事物的反应,通过作品中留下的幼稚语言,反映了作者对逻辑和哲学的一些思考。强烈的哲学意义和优秀的逻辑想象力,这是爱丽丝的故事,不同于其他奇幻作品的独特之处。

卡罗尔的写作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对于文化来说,这也是思考和创造的黄金时代。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卡罗尔构建了爱丽丝世界,冒险的精神基调是纯洁而孩子气的。

伟大的作品有勇气面对人性,但以不同的方式切入主题。爱丽丝的故事通过巧妙的逻辑风格揭示了人性中普遍存在的不公正,非理性和自我中心。比如反派红皇后的故事,她的角色专横,经常挂在嘴边的字眼都被"砍掉头"。但这个故事并没有把反派描绘成一个真正的恶魔。红皇后的顽皮角色总是在卡罗尔的刻画下包含着俏皮的元素。他以合乎逻辑的方式击中了相反的,要求她说出矛盾的话,而不是通过曲折和复杂的情感来塑造人物。

在故事中,爱丽丝和小生物的奇异谈话理论,也到处展现了卡罗尔的逻辑风格化写作。例如,爱丽丝记得她亲爱的猫蒂娜,因为她无休止地掉进了兔子洞。然后,这些想法一路走来,从下午茶到抓老鼠,再到有老鼠头的蝙蝠。当爱丽丝问自己:"猫吃蝙蝠吗?"蝙蝠吃猫吗?书中写道:"由于她无法回答这两个问题,因此如何表达都无关紧要。"在提出和表达问题之间,卡罗尔做了一些拆解,他没有回答,他可能无法回答,但这足以让我们进一步思考。

在那之后,爱丽丝喝了带有"有毒"标签的瓶子,发现自己缩小到只有10英寸高。她担心自己不会变得越来越小,直到它像熄灭的蜡烛一样消失。卡罗尔写道:"她开始认真思考蜡烛熄灭时火焰的样子,但不记得见过类似的东西。这是一个关于存在与不存在之间界限的哲学问题。卡罗尔似乎想清楚地表明,这样的哲学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应该被烧毁。

当爱丽丝无法进入仙境,站在大厅里哭泣时,她心想:"我还是今天早上起床的人吗?"但是,如果我不是同一个我,下一个问题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是谁?"在这里,卡罗尔理顺了终极问题,'我是谁?'这个大问题从一个小女孩的嘴里出来。也许这个传统的哲学问题,不是休谟批判的形而上学问题,而是人人都会遇到的生活核心问题。

孩子气、逻辑、哲学、富有想象力,这些都使爱丽丝的故事独一无二。在奇幻的故事情节中,也有作者隐藏的个人感情。这是一个有趣的对比。许多作家在写作中描述了情感和观念的冲突,并把它们放到自己对世界的逻辑结构和观态度的观中。在他合乎逻辑的童话故事中,卡罗尔将他的情感倾注在其中。

在蒂姆·伯顿(Tim Burton)执导的2010年电影版《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爱丽丝对疯帽子说:"我喜欢你。疯帽问为什么,爱丽丝回答说:"因为乌鸦就像一张写字台。"疯帽子很迷茫,爱丽丝的意思是没有理由喜欢一个人,所以用这样一个无头的话语来回答。这部电影是对原著的大改编,回到仙境的爱丽丝是一个成年人,她忘记了童年时对疯帽子的忏悔。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在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的原著中,这是仙境茶话会上小朋友的谜语。读者对这句话有很多解读,影片给它增添了不少情感意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卡罗尔自己并不清楚。小说出版30多年后,他试图向读者回答这个问题,但答案是,当这个谜语首次写成时,没有答案。也许爱丽丝在仙境中最好的朋友,疯帽子,是卡罗尔的化身。有两个爱丽丝,一个在永恒的仙境中,另一个在腐朽的现实中。当然,还有两位颂歌,一位是写爱丽丝故事的牛津数学家,还有一位是仙境的疯帽子,在永恒的下午茶派对上等着爱丽丝。

(作者为复旦大学外国哲学博士,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主编)

来源:Bright.com 文学评论频道